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锺山》一向“不薄名家爱新人”,持续关注文坛的新生力量。自2014年10月中旬举办首届《锺山》全国青年作家笔会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先后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了逾四十位富有创作潜力、与《锺山》办刊宗旨声气相投的青年作家就“文学:我们的主张”这一议题发表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三年来,我们欣喜于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成长为当下文坛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 标签: 张文学 青年作家 办刊宗旨 文坛
  • 简介:主持人语:对于英国这样的单一民族国家,无论是民族文学还是国别文学,都叫作nationalliterature,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显然有着更复杂的含义。首先,我们所接受的“民族”概念包含了作为民族国家之民族与作为文化、人种、地域族群身份之民族的张力。“中华民族”包含“多民族”,如何在尊重多民族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基础上建构和维系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是这种民族张力的重要内涵。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是始于晚清,基本完成于1930年代的文化想象和实践共同体,它通过对民族图腾、神话、历史地理的系统建构,建立了一种整体性的民族国家文化认同。

  • 标签: 多民族文学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多民族国家 “民族”概念 “民族国家”
  • 简介:关于文学与地理的关系,是文学批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正如魏晋时期喜好“清谈”的文人所言:“谈何容易”;据王僧虔《戒子书》所述,“谈何容易”这句话是西汉最擅长辩难的著名文人东方朔说的,可见“文学自由谈”这个“谈”是很难的。

  • 标签: 文学地理学 《戒子书》 文学批评 魏晋时期 东方朔 文人
  • 简介:三年前,当我收到李万武老师的《“泛文学化”与无门槛的文学繁荣》电子稿的时候,我的心是战栗的,我差不多眼含泪珠地提醒自己:不能错过文章的每一个字,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包蕴着含辛茹苦。因为,当时万武老师是一位年近八十的半肢瘫痪的评论家。

  • 标签: 文学繁荣 文学化 文学评论 文学审美 记忆 评论家
  • 简介: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并非封闭自足的存在。事实上,语言和文化始终处于多维度的接触、摩擦、交互和融合中。如今被普遍使用的很多现代汉语词语如人民、服务、哲学、世界、民主、艺术、科学、社会、政治、经济、杂志、逻辑、干部、革命、社会主义等词就是来源于近代留日学生通过日语的转译。如今已经很难想象没有这些词存在的现代汉语,换言之,它们通过长久的流通和接受已经被自明化,以至于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们的"起源"。

  • 标签: 当代文学 主持人 关键词 语言和文化 社会主义 现代汉语
  • 简介:比起文学,他对音乐的感情更深。成家之前,他大概每天要听十几张专辑,黑胶收藏达到过三千余张的峰值。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开始小说创作的——音乐作为一块背景板被他的妻子愤怒地称为污染源。除了传统的古典音乐、昆曲以及一部分港台流行,妻子对他听的唱片通常只有两个字的评价——噪音。

  • 标签: 文学主张 古典音乐 小说创作 污染源 妻子
  • 简介:我出生于一九六八年一月,一九八三年十月当的兵。老家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大石头乡,是沂蒙山区的一条山沟沟。那时少年意气,当兵的理想很单纯,就是离开老家那片山沟,就是走得越远越好,要走出山东,要到大城市去。记得是中秋刚过的一个傍晚,坐上大巴,呼噜呼噜,大概不到半夜,车一下停住了,当时就一愣,怎么现在就停住了?!

  • 标签: 文学启蒙 军营 沂蒙山区 山东省 日照市 大城市
  • 简介:我今年八十一岁。我多次讲到我能在宁夏文学界滥竽充数当什么作家,首先要感谢的是《朔方》(原《宁夏文艺》)的编辑。没有这个平台,没有编辑部那帮弟兄们的关心、帮助、支持和督促,我想我是怎么也不会走上文学之路的。

  • 标签: 文学之路 文学界 《铁道游击队》 小学老师 我能 张贤亮
  • 简介:童年的概念出现得较为晚近,她被认为是一种发明和创造,又很快成为整个社会和心理的参与、规范过程。在这一视阈之下,童年沦为特殊产物,被有意对待,但我们仍能看到童年的两面性:一方面她拥有相对独立的背景和舞台(成人在其间扮演了更为天真的角色),另一方面她又不可避免地被纳入整个社会文明之中(成为成人的缩影),这便是童年的矛盾,独特又模糊。从影响来谈,童年更酷似种子的萌芽与蜕变,这一进程能作用到人的一生,我们考量童年及其带来的,会逐渐确认,是那样的来路造就了眼下的自己。因而就这一重要“时段”,我们特别组织了本次小辑,借由作家的目光去讲述童年,讲述那些瞬间的光亮与暗影是如何成为另一种强大的精神基因作用到个体之中的。

  • 标签: 文学 社会文明 相对独立 童年 两面性 成人
  • 简介:“我的文学主张”,我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想了两天,发现我写东西并没专门按照明确主张去写,或者说,我的主张只是——像以前那些好作家一样写,好好写,写好,就这样。不过人的能力各有局限,“祖师爷赏饭吃”,固然是赏了,有人领赏领到的是五十块钱的盒饭,三荤一素带鸡腿,有人领到的是二十块钱的盒饭,一荤一素,那勺荤菜还是虾米皮炒小白菜。

  • 标签: 文学主张 小白菜 盒饭
  • 简介:公众号时代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途径,也限制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带来了全新的言说方式,也轻易挥霍掉了传统书写的谨慎严密。人们甚至计算出,看一条推文的时间最好不要长于五分钟,否则阅读者将难以集中注意力。而推文的表现形式,从语言到排版,在竭力迎合大众手机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正在重塑着阅读这一行为本身。

  • 标签: 焦虑 文学 期刊 获取信息 集中注意力 传播途径
  • 简介:"京派""海派"论争后不久,茅盾和罗念生因《荷马史诗》引发了论争,双方非但未能达成共识,反而由学术争鸣上升为人身攻击。这场论争及余波不仅凸显了作家(学者)在学术(文学)论文撰写上随意与严谨的对立,还凸显了学术(文学)生产的商业化与反商业化,以及政治立场上左翼知识分子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对立。梳理这场论争及余波的"明"与"暗",不但确证了茅盾1930年代"卖文为生"的写作倾向,而且有助于窥探1930年代上海左翼文人与北方文人间微妙而复杂的人事纠葛。

  • 标签: 《荷马史诗》 论争 京派 海派
  • 简介:本文致力于在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语境里勾勒孙犁与铁凝的文学传承关系。铁凝真正开始创作起步于1978年,孙犁与她最初相识于1979年,某种意义上,孙犁最初的引领对铁凝创作有着方向性作用。孙犁对铁凝小说的肯定与褒奖,对铁凝一生的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孙犁、铁凝的写作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在于:他们共同致力于从优秀中国文学传统中汲取写作资源,吸收并发扬中国抒情传统的精髓;他们各自以深具中国美学的表达方式写下了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学记忆、文学故事。

  • 标签: 孙犁 铁凝 人民性 抒情性 革命抒情传统 中国抒情传统
  • 简介: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得基础组成部分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以及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本文从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两个方面解读《老人与海》,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对其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和认识。

  • 标签: &ldquo 文学活动论&rdquo &ldquo 文学反映论&rdquo &ldquo 老人与海&rdquo
  • 简介:春去春又回,紫溪山上的马樱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地处红土地高原上的楚雄彝族自治州,迎来了她60岁的华诞。60年,彝州大地的每一次呼吸,都与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

  • 标签: 楚雄彝族自治州 文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记忆 民族 新中国
  • 简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今年是一个别有意味的时间:大范围的知青运动50年和改革开放40年。这两段历史我们都是亲历者,50年的时光应该使一个群体思想成熟,也应该使一段历史盖棺论定,但是历史与当下的联结本身就造成了评价的复杂性。当下知青文学研究与知青文学创作一样,走入一种困境:历史的与审美的、时代的与个人的、政治的与情感的、崇高的与卑俗的诸种困惑始终纠结于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内心,也纠结于我们知青人的内心。知青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纯粹的经验性写作,知青文学研究就是研究我们自己。

  • 标签: 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 改革开放 知青运动 群体思想
  • 简介:小时候,听母亲和乡邻讲过很多鬼故事,懵懂之间,既心生恐惧又感觉神奇。读初中,看《聊斋》等,知道了原来那些鬼故事,是有人专门记下来吓人的。至于这世间是否真的有鬼神,却也在心间存了疑问。这个疑问,或曰好奇心,伴随了我一生。最初时,或许只是懵懂之间的兴趣,感觉那些故事是如此的有趣,那些文字仿若充满魔力,钻进我的心扉竟然不走了。这些故事、文字沉淀多了,竟然产生了鹦鹉学舌的想法。

  • 标签: 文学沁入 沁入心脾
  •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时光一下倒流到十年前,我的书包里揣着厚厚的一沓打印好的小说稿,辗转地奔走在北京几家文学刊物之间的情景,我把一篇篇小说怀揣希望地放在编辑部,而后被例行公事地打发出门,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和内心深处衍生出的绝望与悲凉:我写的小说还行吗?我还会写小说吗?难道这些小说真的就不能发表出来吗?

  • 标签: 文学刊物 挫折 小说 编辑部
  • 简介:近年来,围内“文学地理学”的研究风生水起。在这一领域,很多学者“拓荒圈地”又勤奋开垦,取得累累硕果。作为晚辈后学,实在经不起这份“诱惑”,于2013年冬,我也开始悄悄关注“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彼时,杨义先生提出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他强调文学研究应接上“地气”;曾大兴教授以大量的实证性分析,深刻论述了地理对文学之影响,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佼佼者和领衔人。

  • 标签: 文学地理学 地缘 实证性分析 文学地图 文学研究 拓荒
  • 简介:背景两千一百多年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文化艺术交流之路.说起丝绸之路的文化艺术,我们更多的是泛泛而谈.文学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丝绸之路上的文学在吗?如果在的话,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文学是哪些?又有哪些中国文学作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新的历史条件下.

  • 标签: 丝绸之路 文学作品 文化艺术交流 历史条件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