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而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语言。语言的不同性往往体现在表达方式、理解方式等方面,而隐喻是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所用的修辞手法,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特色,是人类认知、感知、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较为生动形象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而钱钟书先生所著小说《围城》就是以独具特色的隐喻为其增添色彩。

  • 标签: 围城 隐喻思维 修辞手法
  • 简介:国庆长假,我需要值班。从小区出来,走过一条空寂的小街,向右折过一个十字转盘,就来到了城市的主街道上,在一个叫沙洲路口的站台,坐上开往郊区的公共汽车,10分钟就到了我服务的学校了。进了校园,我才感觉到,校园里空落落的,城市的街道上也空落落的。人们去了哪里,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人们都不想蜗居在家里,蜗居在城市由钢筋水泥包裹起来的那个坚硬冰冷的家里。校园里的林荫道清寂而空落,没有一个学生走过,偶尔有一片落叶静静地泊在洁净的水泥地面上,一只鸟斜斜地从空中飞落下来,悠然地在落叶旁觅食,一阵风从远远的山墁吹来,落叶不见了,鸟儿也不见了,视线顺着无尽的林荫道延伸过去,一片落叶正缓缓地飘落下来,一只鸟儿也正徐徐地飞落下来……陡然间,我心里涌上一阵薄薄的凄凉,一种叫乡愁的情结水一般弥漫心间——望着向西涌去的流云,我心里潮潮的,眼睛也潮潮的——我确实很想家、很想家了!

  • 标签: 隐喻 公共汽车 城市 校园 街道 水泥
  • 简介:这样有很久了。我沉迷于这副黑色铁甲中暂得禁闭。它有着鸟翼般的流畅外形和甲壳虫一样的黑色光泽。它的名字,在德语中意为“信风”——那是一种由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大气压差推动的气流转移。每年三月到九月,这股大气流便由南北两半球的30°纬线出发,阵势庞大地杀向赤道,年复一年,恒久不变。在这个大风团绕的星球上,只有信风总沿着一个方向吹,年复一年,恒久不变。

  • 标签: 隐喻 驾驶 副热带高压 甲壳虫 气压差 黑色
  • 简介:一、哀艳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说过:“历史即是几个隐喻的历史。”他还说过:“文学是对有限世界的探索,它只是少数几个隐喻而已。”这是伟大的洞见,烛照千秋。这是所有叙述理论的基石,没有一个有关文字叙述的命题比这个更真诚而有力量。可是,李森需要补充一下。他说:历史即是堆积如山的隐喻的历史。或者说,历史是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隐喻的历史。所谓的文化,分门别类的历史书写,都可以分解成隐喻形式的书写。文学和文学理论,也是一连串的、无穷无尽的隐喻。事实上,就连所谓的心灵,也是一堆接一堆的隐喻。如果没有隐喻,心灵空空如也。作为书写和形象书写的文学史,是一堆堆想象的隐喻书写,它的隐喻核心之一———那最潮湿的黏液(这里的“潮湿”和“黏液”,也是隐喻),是哀艳。哀艳,也是“哀”和“艳”的隐喻连结。是两个字的声音和形象的概括。“哀”和“艳”,当然都有声音和形象。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本身就是物象或物态的隐喻构造。此时此刻,李森看见:在田野里,“哀”的声音,咽到一头牛的肚子里;而“艳”的声音,是麦芒的造型,那不断崩溃的骄阳。在声音和形象之中的“哀”,是悲伤、悲痛、悲鸣、怜悯等等一堆“哀”的情态。“哀”的情态有哀号、哀矜、哀思、哀叹、哀泣、哀愁...

  • 标签: 隐喻哀艳
  • 简介:在大地上,人和麦子一模一样。——题记1麦子这一辈子只有站着的份。从破土出芽那天起,它就站在田野里,风一遍一遍地吹,它的芽被吹成了叶子,还在原地站着,空空的茎秆还生出节来,细小的根须使劲往土里钻。麦子想把自己和草区别开来,就长出穗,结出麦粒。其实,草也是站命,只不过,它们一辈子可能就一直站在同一个地方,而麦子一旦长出了穗来,不管麦芒有多尖锐都会被收割,然后换一个地方接着站。在村庄里,收割是一桩仪式感很强的大事。

  • 标签: 麦子 隐喻 仪式感 收割
  • 简介:“诗是一种再造,对于世界,对于内心。”首届“伯乐杯”汉诗大赛在新诗新人奖授奖评论中这样称许《银驼山庄》。对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象征与隐喻,我们并不陌生,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作家曾为我们建构了一系列魔幻现实的生存景观。对于现实象征与隐喻的诗歌建构,诗人们也在探索,但成功的作品为数不多。

  • 标签: 诗歌建构 隐喻 山庄 欣赏 艺术 诗性
  • 简介:耳朵1在脸部的人际关系中,耳朵与嘴巴才是真正的知音。五官们通过其位置和功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眼睛与眉毛在视觉这件事上是主仆关系,嘴巴与舌头在说和吃这两件事上是同事关系,鼻子与嘴巴在呼吸这件事上是同行关系,胡子与头发与血缘这件事上是母子关系……唯嘴巴与耳朵的关系令人匪夷,它们并非邻里,却拥有遥远的心心相印。

  • 标签: 主仆关系 同事关系 无可名状 这个世界 花枝乱颤 现代绘画
  • 简介:在人体中,大脑的造型配得上它的功能:它曲里拐弯如同迷宫,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游移在管状线条(内含10英里长的血管)与块状之间,液体与固体(大脑80%是水)之间。从物理上看,它几乎是一坨很难定义的物质。

  • 标签: 人体 隐喻 大脑 液体 物理
  • 简介:胡子1保罗·奥斯特在《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说,每样事物仅仅以功能论,以它值多少钱来评判,而不作为有它自身特性的、本质的物件。在某种意义上,我想这一定令他觉得这个世界索然无味。统一,乏味,没有深度。如果你仅仅从金钱的角度看这个世界,那么你最终根本没有看到这个世界。说的就是胡子。胡子看上去似乎毫无用处,毫无价值,统一,乏味,没有深度。

  • 标签: 这个世界 毫无价值 奥斯特 功能论 中说 野蛮人
  • 简介:“铁”呈灰黑色,材质坚硬,是制造兵器及工具的重要原料,它与我们息息相关。汉语中存在大量关于“铁”的概念隐喻。如“铁拳”、“钢铁般的意志”等。

  • 标签: 隐喻
  • 简介:肌肉1肌肉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些线。这些线以集合的方式包裹着骨骼,包裹着血液,包裹着神经,包裹着内脏,并让皮肤紧贴自己,从而将骨架高大模糊的造型显现出来。肌肉含着骨骼,就像肉体包裹着灵魂,

  • 标签: 隐喻 人体 包裹 肌肉 骨骼 模糊
  • 简介: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过:“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面对这样的疯癫,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在《作家日记》中写道:“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作家 疾病 隐喻 疯癫 帕斯卡
  • 简介:这个夏天认识了许多人也告别了许多人,散席也是散戏之后,都难免有一种落寞惘然,仿佛火焰还在,只是覆了一层灰,暖意闷在心里,是黄昏夕照,也是梅雨之夕。

  • 标签: 杂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美国历史上充斥着关于心理状况会让身体生病,或者能够治愈疾病的故事。很多畅销书、医学作品和百老汇的节目传播着这种观念。二十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医生和心理分析师弗朗茨·亚历山大说,压抑情感会引起清疡、哮喘和高血压等疾病。一九五○年,百老汇音乐剧《红男绿女》开玩笑说,婚姻受挫对上呼吸道不利。一九六○年,诺曼·梅勒用刀刺伤他妻子之后辩称,如果压抑怒火的话会得癌症。从电视上目睹了世贸中心双塔的倒塌的美国人报告说他们后来感到焦虑,在随后三年中患心脏病的几率也增高了。

  • 标签: 隐喻 疾病 观念 医学 百老汇 医疗照顾
  • 简介:烈日下,我目睹着一场特殊的生死对决。雄螳螂扭动着头颅,四处寻觅着爱的踪迹,终于,循着气味的方向,看见那一抹令它激动的淡绿色倩影。它扇动着薄如纸片的羽翼,在半空中盘旋着,不断变换着优美的舞姿。它小心翼翼地靠近着雌螳螂。压抑多时,体内积聚良久的欲望喷薄欲出。雄螳螂一跃而上,一场肉体的狂欢顿时开启。

  • 标签: 隐喻 昆虫 螳螂
  • 简介:从神学的角度看,《封神演义》是一部道教的早期教派斗争史之叙事学表达。在叙述教派斗争的时候,作者以较多的笔墨刻画了道教诸神的性格成长。就早期教派斗争史而论,《封神演义》具有浓郁的史诗意蕴。就道教诸神的性格成长而论,《封神演义》具有浓郁的平话意蕴。《封神演义》是一部介于史诗与平话之间的著作,其叙述方式具有文类的交叉性。《封神演义》的散文艺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史诗与平话语言的奇幻性、明代民间口头语的质朴性,以及道教神哲学语言的明晰性。

  • 标签: 道教文学《封神演义》 历史哲学 比较研究
  • 简介:华裔美国女作家伍美琴在《裸体吃中餐》中刻画的华裔主人公罗碧·李极其热衷裸体吃中餐。本文从"食"与"色"的诱惑及困惑、白人男性的东方主义幻想、华裔女性的文化殖民内化这3个角度着手,解读"食"与"色"作为族裔、性别与文化的符码,透视"食"与"色"的隐喻是如何反映西方文化殖民与霸权主义对华裔美国群体的东方化与刻板化,揭示殖民主义内化的倾向及其潜在危害,进而解构少数族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自我殖民化的危害。

  • 标签: “胃口的政治” 隐喻 殖民内化 《裸体吃中餐》
  • 简介:电影《生死朗读》改编自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原著不仅获得了多项文学奖项,而且其译作还畅销25个国度,是德国当代最为走红的小说之一,也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电影以独特新异的视角关注二战纳粹政权下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影片由男主角迈克.伯格作为旁白讲述了发生在他与年长其21岁的汉娜·施密茨之间的故事。

  • 标签: 《生死朗读》 文学 隐喻 《纽约时报》 排行榜 普通人
  • 简介:隐喻是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大量的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它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本文将运用隐喻的相关理论,对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主要从隐喻的概念、隐喻的分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及本体隐喻三方面来简单的分析《传奇》中的常规隐喻

  • 标签: 《传奇》 隐喻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