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一、委婉语汉语辞格“委婉”或称“婉转”,常用“婉曲”。人们在交际的过程,有时会碰到一些事情不便直说,因而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出来,或用与本意相关的话来代替,于是委婉语便应运而生。《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就用好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词语,就是委婉语。”①俄罗斯《大百科词典语言学》这样阐释委婉语:Эвфемизмы(греч.Euphemismos,отeu—хорошоиphemi—говорю)—эмоциональнонейтральныесловаиливыражение,употребляемыевместосинонимичныхимсловиливыражений,представляющихсяговорящемунеприличными,грубымиилинетактичными.②《俄语大详解词典》对эвфемизм的定义是:Эвфемизм—словоиливыражение,употребляемоевз...

  • 标签: 中的委婉 俄语中的 委婉语
  • 简介:自然与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奠定作品的基本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与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的蕴涵:它们引发的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的颤抖和对永恒与死亡的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和本体追问的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对于陀氏,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他“拷问人的灵魂”的一面,并且侧重于分析他作品的主人公形象。但是在《白痴》,突出表现这一点的不是主人公梅什金公爵而是纳斯塔霞。本文试图从解读作品入手来分析纳斯塔霞的分裂人格。

  • 标签: 《白痴》 斯塔 名著 重读 主人公形象 作品
  • 简介: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称之为“白银时代”是当代西方通常做法,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都采用此说。欧美一直很关注白银时代文学,并逐渐形成特定的学术传统,尤其是随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所引发的重估20世纪俄国文化遗产浪潮兴起,外加人文学科研究的新方法不断渗入到该领域,因而

  • 标签: 白银时代 当代 文学 重估 俄国 形象
  • 简介:俄罗斯《文学报》刊登佘一教授的文章今年7月4日出版的俄罗斯《文学报》发表我国俄罗斯文学专家、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余一教授题为《在中国怎样读“我们”》的长文。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译介、出版俄国文学的现状和极需解决的问题。俄国著名作家叶·波波夫为余文...

  • 标签: 俄国文学 文学现象 波波夫 俄罗斯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后现代文学
  • 简介:苦难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中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外在的贫穷和内在的罪感是一切苦难之源。值得赞美的是:不幸的人们虽身陷苦难仍保持着人的尊严与高贵。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发现人至少同喜爱幸福一样喜欢受苦,因为人有任性的权利。尊重任性的权利,标明了新的人道理想。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苦难 作品 观照 人的尊严 发现
  • 简介:<正>我们需要讽刺性的文学作品,就象需要讽刺漫画一样.讽刺作品用寥寥几笔把生活可笑的、愚蠢的、卑劣的、丑恶的现象和行为勾画出来,给人以突出的鲜明的印象,促使人们醒悟,认识到这些现象和行为的荒谬性和严重性,从而发挥作品的美学作用和教育作用.果戈理的名作《钦差大臣》便是讽刺性文学的精品,看到一群昏庸无耻的沙俄官吏让将错就错的假钦差大臣拨弄得团团乱转,官员们干的肮脏勾当被当众一一揭露无遗时的窘态和丑态,人们一方面禁不住捧腹大笑,另方面不免要在大笑之余进行一番思索.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在帮助人们认识沙皇制度的腐朽性方面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讽刺性作品描写生活的事物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往往是抓住事物的某种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夸大和嘲讽,从而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苏联当代作家阿那托里·特卡琴科在《新世界》杂志1988年第4期发表的讽刺性中篇小说《您认识

  • 标签: 生活中 文学作品 艺术效果 美学作用 果戈理 当代作家
  • 简介:论俄国文学的白银世纪──跋《俄国家征派诗选》黎皓智这本《俄国象征派诗选》,我是在80年代下半期陆陆续续译出的。当时的苏联文坛正经受“回归文学”的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白银世纪”的许多诗人的作品,也相继回归文坛。为了让国内的研究者和读者了...

  • 标签: 俄国文学 俄罗斯文学 别尔嘉耶夫 现代主义诗歌 白银 文化复兴
  • 简介:象征主义源于法国,俄罗斯象征主义毫无疑问是在法国象征主义的强有力影响下而产生的。“象征”一词源于希腊文,是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演化到今天,就逐渐地化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了。高明的象征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用叶芝(Yeats)的话来说:“...

  • 标签: 象征派诗歌 象征主义诗歌 俄国 钱钟书 俄罗斯 亲缘关系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不同时期的美国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的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的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的叙述者。既然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