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从范式视阈来审视俄罗斯形式主义的学理基础,与以往的纯文艺学或纯语言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其聚焦和凸显的是思想层面的方法论意义。研究表明,该范式的学理基础包括语言学基础和哲学基础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历史比较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后者所依据的主要是西方的普通美学思想。而由该两大基础所建构起来的俄罗斯形式主义范式,不仅成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符号学发端的有力思想武器,也为尔后世界范围内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样式的文艺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 标签: 俄罗斯形式主义 研究范式 语言学基础 哲学基础
  • 简介:学界在提及洛特曼及其塔尔图符号学派的渊源关系时,往往会涉及该学派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继承,即对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学术传统的延续。其实,洛特曼及其同事们几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全部核心观点都进行了批判,因此才能够在国际符号学界独树一帜。本文从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文化空间中的时间维度以及从封闭走向对话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洛特曼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同时也阐明了洛特曼与俄国形式主义在学术精神上的继承关系。

  • 标签: 洛特曼 俄国形式主义 塔尔图符号学派
  • 简介:俄国形式主义在其鼎盛时期曾经就当时还处于默片时期的电影理论和实践问题出版过专门的文集,这是他们固有的理论向相邻领域的进一步延伸。但遗憾的是,这本文集却几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俄国形式主义对于电影美学与电影理论究竟有过哪些有价值的建树,这是作者在本文中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在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片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头,俄国形式主义者们为现代“电影符号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电影符号学仅仅只是俄国形式主义差异论美学的衍射形态,其与当今电影理论的深刻关联说明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精髓今天依然以潜在的形态活跃在理论思维中。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电影理论 陌生化 蒙太奇 诗学
  • 简介:苏联的文化符号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的渊源,都有共同的语言观和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的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的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的开放性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的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 文化符号学 开放性
  • 简介:本文从符号学理论和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入手,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在短篇小说《坟》中采用的时空体形式以及女性成长叙事。该小说描述的是九岁的米兰达和哥哥在家族坟地探宝埋兔的一段童年往事,见证米兰达成长的只有两段时间,两个场景。通过两个时间段、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和时间向度的“过去性”,叙事主体勾勒了人物的符号自我建立过程;通过两个关联场景的塑造和空间转换,叙事主体展现了人物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体现的成长的空间性。作者通过独特的时空体试图传达的正是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存意义的探寻和自我身份的认知。

  • 标签: 波特《坟》女性成长叙事 符号自我 时空体 巴赫金
  • 简介:在本尼特眼中,俄国形式主义建构了一种科学美学,通过对科学美学的批判,本尼特完成了对俄国形式主义批判的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维度的介入。本尼特通过文化研究的立场强调了文本符号的文化生成性,他反对和批判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并非绝对纯粹性的自我体系,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组织的表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文学一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现实、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

  • 标签: 本尼特 俄国形式主义 科学美学 意识形态批判
  • 简介:符号域是文化符号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文化所依托的背景和空间。本文尝试分析小说《狗心》中符号域空间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洛特曼所提出的关于符号域边界的观点,以形成对这一理论的总体印象。

  • 标签: 符号域 中心 边缘 符号主体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的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的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的“影子”。人由生命意识的“虚空”转向精神状态的“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的文本世界中。以索罗金为代表的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的“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的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的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看似平常和自然的语言符号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体现了社会事实被再现和构建的模式。比如在文学作品的隐喻中,女性常常被物品化或动(植)物化。本文运用巴赫金符号学理论,结合批评一认知话语分析方法,从符号的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方面,举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隐喻。揭示看似习惯而规约性的语言表达背后隐藏的性别歧视意识形态。

  • 标签: 符号学理论 性别隐喻 批评认知分析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人的一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这部小说主题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话题,关注普通女人的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本文尝试建构作为艺术文本的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的语言文化场,分析艺术文本中能揭示“女性心灵”的文化观念,通过对“道德”、“家庭”、“爱情”、“责任”和“聚和性”等文化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作家建构的文艺世界图景的同时,揭示作品中强调的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女性道德语言世界图景和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 标签: 语言文化场 文化观念 女性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