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登上俄罗斯文坛的朝鲜族作家·金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金是俄罗斯朝鲜族第三代移民,他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成长于库页岛,成名于莫斯科。在他的经历中汇集了哈萨克草原文化、朝鲜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三种因素,在其合力作用下,金的世界感受是超越民族归属特性的,走向超越是作家对长期困扰自己的身份焦虑的化解之法。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金经历了长期的困惑和角色认同混乱带来的焦虑,以至于分别面对俄罗斯文化和韩国文化时,均被冠以异国情调,也因此感受到不同文化作用力的夹击带来的双重疏离陌生。在两种冲击力的交互作用下,作家的认同倾向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而在走过最初的不适之后,作家冷静地跳出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以包容性化解认同中的矛盾。在对两种冲击力理性比较过程中,作家提出,影响自己的文化合力中主导者是俄罗斯文化,而自己的更高理想是世界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东方因素多体现为早期短篇小说中的朝鲜族主人公形象及其精神特质,如注重家庭亲情、崇尚善恶有报的思想,相信生死轮回的说法。而俄罗斯文化元素则在其中后期创作中跃居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地体现为他的东正教思想。

  • 标签: 阿纳托利·金身份认同 文化合力 世界主义
  • 简介:自译在博科夫的文学翻译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他在自译和他译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但他在自译中所采取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则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作家和翻译家的追求。他在翻译中所表现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文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性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译文风格,亦成为自译研究的重要对象。

  • 标签: 自译 自译方法 互文性 对话 风格
  • 简介:博科夫早期诗歌六首汪剑钊译灵感灵感──那是人性的“我”情欲的冲动:高涨的幸福多么热烈,──片刻的销魂。情欲的冲动──肉体的灵感,机敏恰似那精神:你豁然省悟,进发出来,──颤抖着消隐。可是,一旦雷击般的快感消失,你恢复平和,──新的生命密室中出现:心...

  • 标签: 纳博科夫 早期诗歌 后现代主义小说 《洛莉塔》 《普宁》 喧哗与骚动
  • 简介:记忆对于博科夫的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其作品中的记亿呈现深受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时间和记忆哲学,尤其是其“绵延”概念的影响。博科夫作品中的记忆表现为将过去和现在融合起来、超越当前知觉并打破时间局限的空间化视觉记忆意象。这种记忆的呈现方式与博科夫本人的流亡生活经历相关,而这种主体化的个人记忆也成为对抗非个人化的历史进程的方式。

  • 标签: 记忆 绵延 视觉记忆意象 流亡
  • 简介:对于陀氏,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他“拷问人的灵魂”的一面,并且侧重于分析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但是在《白痴》中,突出表现这一点的不是主人公梅什金公爵而是斯塔霞。本文试图从解读作品入手来分析斯塔霞的分裂人格。

  • 标签: 《白痴》 斯塔 名著 重读 主人公形象 作品
  • 简介:<正>维修工瓦尔卡·叶夫列莫夫被开除团籍的那天,德米拉尔斯克工人新村的条条街道被雨水浇得泥泞不堪。会后,在工厂那间低矮的、被烟熏黑的屋子里只剩下厂团委会书记费佳·乌辛一人。窗外湿润的暮色越来越浓。费佳坐在被压凹了的、弹簧突出的沙发上想心事:原来书记是这么难当,把自己的老朋友开除出共青团真难办。

  • 标签: 服毒自杀 火车票 长时间 求道 窗户 共青团
  • 简介:本文尝试对施佩特和雅各布的学术渊源进行对比研究,从诗性功能思想、言语交际理论和形式论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两人均强调艺术文本的诗性功能主导,并对言语交际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区分。相对于雅各布对形式论的偏爱,施佩特尤为关注艺术文本中“作者的声音”。两人在诗性功能和言语交际上的相似看法,体现了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共鸣。两人在形式论上的彼此相左,凸显了各自不同的研究路径。

  • 标签: 施佩特 雅各布森 诗性功能 言语交际 形式论
  • 简介:中篇小说《尼西莫夫的儿子》中的年轻主人公多年来由父母亲左右他的意志,父母对他的学习、专业、爱情横加干涉。在极度苦闷中年轻人干了蠢事,卷入了刑事案件。但谁是真正的罪人,读完故事,不言自明。这是一篇触及现实、针砭时弊的小说。

  • 标签: 母亲 中篇小说 改变主意 自我介绍 回头看 椅子
  • 简介:博科夫和林语堂同在其本国文化下成长,而后又到外国接受教育,最终成为用双语写作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以各自成功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促进了本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本文从二者翻译观的形成、翻译观的内涵、翻译美学观、译者修养、译者主体性五方面展开比较研究,重点分析其译作广受欢迎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以期为二者翻译思想研究以及不同国家问的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纳博科夫 林语堂 翻译观 文化
  • 简介:在苏联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丰碑中,安娜·赫玛托娃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座。她已成为整个20世纪苦难缪斯的象征。她在苦难的一生中,张扬人的尊严、精神独立和个性自由。她的诗,是人性的哀歌.也是“伟大的俄罗斯的象征”,正如洛津斯基所言:“只要俄语存在,赫玛托娃的诗就不会泯灭。

  • 标签: 阿赫玛托娃 苦难 象征 安娜 精神独立 张扬
  • 简介:克梅主义诗歌一瞥郑体武1913年,古米廖夫和戈罗杰茨基分别在《阿波罗》杂志上发表《象征主义的遗产与克梅主义》和《当代俄国诗歌中的若干流派》,这两篇宣言性文章的问世,标志着克梅主义的诞生。克梅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最高级”,它脱胎...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象征主义 古米廖夫 阿赫玛托娃 现实主义 诗歌技巧
  • 简介:米哈伊尔·库兹明(1872-1936)是诗人,小说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在世纪初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与当时的俄国文化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即便是在俄国诗歌白银时代的众多名人中间,库兹明仍然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①。勃洛克说他是“一个高雅和优美的诗人”...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日常生活 俄国诗歌 葡萄酒 烤面包 歌手
  • 简介:<正>1卡佳·谢瓦斯季亚诺娃19岁那年,正如俗话所说的,对叶戈尔·帕拉辛一见钟情了。叶戈尔·帕拉辛是身材高大、蓝色眼睛、艺高胆大的摩托车赛手。他就象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车飞越各种距离、闯过重重障碍而赢得冠军一般,神速地征服了这个姑娘。但又如同对待被他刷新的本人所创的旧纪录

  • 标签: 摩托车 母亲 学习成绩 录音机 共和国 名字
  • 简介:“流亡”是贯穿中国俄侨作家巴尔·谢尔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一根主线。作家笔下流亡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对母国的文化记忆,在流亡地的现实生活、情感遭遇、本土印象和文化碰撞等,无不带有深刻的流亡印迹。谢尔内的创作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但他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思索,颇具意识流特色。整体上充满静态的、孤独的、忧伤的审美氛围。

  • 标签: 流亡 谢维尔内 中短篇小说 俄罗斯侨民
  • 简介:<正>枞树乌黑的枞树,有如中国塔影——一层坐落一层,直至尖顶。冷风嗖嗖,孤零于晦暗之中。树枝摇晃,怎么也无法入梦。我仿佛觉得:这枞树周身是鬼影!不祥的预感,可怕的幻景。不必嘲笑,尽可簌簌有声,哪怕对一切都不屑一顾,只要自重。

  • 标签: 洛夫诗 大力士 摇晃 树枝 鬼影 中国
  • 简介:今年是苏联俄罗斯女诗人安娜·安德列耶夫娜·赫玛托娃(1889—1966)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位著名的女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把1989年定为赫玛托娃年。赫玛托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生疏。本刊曾多次发表过她的诗作,其中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安魂曲》。这期我们刊登这篇文学回忆录,也是纪念这位女诗人的一种表示。这篇回忆录不仅写得生动有趣,而且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对于了解当年的历史情况以及女诗人的创作和为人,都很有好处。

  • 标签: 阿赫玛托娃 安德列耶夫 女诗人 左琴科 列宁格勒 俄罗斯人
  • 简介:塔耶娃的最后几天孔延庚,龙飞编译1992年,正当已故著名女诗人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塔那娃诞生100周年之际,俄罗斯《文学评论》杂志发表了记者拉斐尔·穆斯塔芬撰写的一篇采访记,采访了茨塔那娃在生命的最后时日,其住所的女房东阿斯塔西妊·伊万诺...

  • 标签: 茨维塔耶娃 伊万诺夫 玛丽娜 女房东 自治共和国 白俄罗斯
  • 简介:勃洛克和安娜·赫玛托娃是俄国现代派诗歌的两位巨匠,前者是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后者则在克梅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创作对俄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2年春,当赫玛托娃的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时,勃洛克已是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了。赫玛托娃对勃洛克

  • 标签: 勃洛克 阿赫玛托娃 现代派诗歌 俄国象征主义 诗坛 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