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从范式视阈来审视俄罗斯形式主义的学理基础,与以往的纯文艺学或纯语言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其聚焦和凸显的是思想层面的方法论意义。研究表明,该范式的学理基础包括语言学基础和哲学基础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历史比较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后者所依据的主要是西方的普通美学思想。而由该两大基础所建构起来的俄罗斯形式主义范式,不仅成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符号学发端的有力思想武器,也为尔后世界范围内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样式的文艺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 标签: 俄罗斯形式主义 研究范式 语言学基础 哲学基础
  • 简介:果戈理在《可怕的复仇》、《维》、《狂人日记》等七篇作品中高度统一地构建了一个模式化的世界:主人公无父无母孤身一人,由于某种激情而被恶魔力量引诱开始堕落,堕入一个隔绝而激荡的时空内不能自拔,最终精神错乱而死。梦化的超自然历险、梦境与呓语是这一时空的外在形式,而双重意识的消长斗争是其内在的运行机制。这一时空似乎就是一个外化的心理时空,或者说,是个体心理在现实世界的投影。因而.称之为“个体世界”。

  • 标签: 果戈理 个体世界 《可怕的复仇》 《维》 《狂人日记》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批评之镜透视陀妥耶夫斯基作家经典在俄罗斯的生成之路。陀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其经典生成之路十分曲折,而批评界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但远非友好的角色。由于创作的超前性、创新性和深刻性,更由于总是为穷人说话,作家生前很少得到批评界的理解和赞美,得到的更多是批判与不解。作家去世之后,评论界的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仍是褒贬不一,但已经开始将陀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等大家相提并论。苏联官方评论对作家先抑后扬,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正式确立了陀妥耶夫斯基经典作家的地位。如今,陀妥耶夫斯基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作家之一。

  • 标签: 批评 经典生成 超前性 创新性 深刻性
  • 简介:《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是加拿大作家艾丽莎·范·赫克的一部地理小说,这是她自创的一种小说体裁。该文本不仅是地图绘制和小说写作的结合,而且是“一部女性地理小说”。此外,小说还将《安娜·卡列尼娜》纳入叙事,并对之进行重新解读。本文利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了《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中的互文性和对话性,探讨其中体现出来的颠覆性特征:对男性话语主宰的文本写作的颠覆。对加拿大北方传统叙事的颠覆。同时,本文指出了小说中的建构性策略,即女性与自然的结合,从而为女性探索新的疆界和空间,建立不带偏见的女性表征提出了可行之路。

  • 标签: 《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 《安娜·卡列尼娜》 互文性 对话 女性空间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转型中迎来了陀妥耶夫斯基新的研究热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作家作品、传记、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被译成中文并出版,中国学者也纷纷从文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等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陀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丰富性。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和“中国陀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中国的陀氏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新世纪十五年问中国陀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和组织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在与国际陀学界的比较中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陀恩妥耶夫斯基 中国译介与研究 新世纪 文化转型
  • 简介:王西里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的诞生,与近代实证史学对王西里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但考察王西里研究中国文字的思路和方法,剖析其评论中国文明的观点,他深受近代欧洲东方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影响。《中国文学史纲要》的问世,还与沙皇俄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以及俄国人的东方息息相关,其中俄国人的双重民族性格是此期俄国东方学研究兴盛的潜在动力。《中国文学史纲要》对中国宗教、中国文字、文学的研究和认识,在世界汉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中透露出的王西里的中国,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 标签: 王西里 《中国文学史纲要》 欧洲东方学 中国观
  • 简介:19世纪上半期俄国人的中国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一时期有多位来华俄国人在其行纪中就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政治与法律、社会与风俗运用了不同于18世纪的负面评价套语。中国由18世纪令人艳羡的文明国度沦落为停滞、腐朽、落后的代名词。欧洲社会的进步、黑格尔等人的历史哲学、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来华行纪深刻影响了来华俄国人关于中国的书写倾向并与后者共同促成了19世纪上半期俄国人中国的转向。

  • 标签: 俄国人 行纪 中国观转向
  • 简介: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这部小说主题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话题,关注普通女人的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本文尝试建构作为艺术文本的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的语言文化场,分析艺术文本中能揭示“女性心灵”的文化观念,通过对“道德”、“家庭”、“爱情”、“责任”和“聚和性”等文化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作家建构的文艺世界图景的同时,揭示作品中强调的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女性道德语言世界图景和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 标签: 语言文化场 文化观念 女性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