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近年来,许多电影工作者深入民族地区生活,摄制出了一批反映少数民族民生活的影片,《远方》、《青春祭》、《驼峰上的爱》、《不平静的巩巴克》、《女活佛》(上、下集)等都是其中较受欢迎的作品。《远方》通过从北京回乡探亲度假的苗族大学毕业生杨春,由于深沉的乡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毅然留在苗山任教的故事,写出了边远山乡对文明的呼唤。《青春祭》则是从知识青年李纯到傣乡

  • 标签: 少数民族题材 新生活 民族地区 电影工作 电影创作 民族电影
  • 简介:<正>一、艺术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以往的美学、艺术中的艺术研究,大而分之,有两种立场。即强调“为艺术而艺术”(l’artpourl’art)的立场与重视“为人生的艺术”(l’artpourlavie)的立场。“为艺术而艺术”的想法重视艺术的自律性,试图在超越日常性或目的性的领域寻求艺术的本质。与此相对,“为人生的艺术”的想法把艺术作为有益于生活的东西,强调受宗教、道德等制约的所谓艺术的他律性。重视艺术的自律性的看法,在观念论的美学中特别显著,在康德和哈特曼等人的假象说中直接地表现出来。这一学说由于把支配现实的原理与支配艺术的原理严加区分,强调与日常的现实性相对立的审美的假象性,试图确立艺术的自律性。就是说,他

  • 标签: 民族艺术 艺术家 艺术学 为艺术而艺术 自律性 第三条道路
  • 简介:<正>承蒙《民族艺术》季刊的厚爱,我曾在该刊1991年第1期发表一篇长达两万余字的论文《民族艺术试想》。转眼之间,时光老人已把我们带到90年代末,同时也是世纪之末。在这里,我想再来谈一下民族艺术及民族艺术的话题,以期引起大家共同的思考乃至争鸣和商榷。我主要想谈这样两个问题:一是

  • 标签: 民族艺术 现代艺术学 再谈 艺术世界 分支学科 艺术类型
  • 简介:本文按时间先后次序疏理民族音乐(EML)发展历史的主要脉胳,以期勾勒出EML发展历程的轮廓。

  • 标签: 民族音乐学(EML) 发展历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壮族人类起源神话在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且都与创世女神姆六甲有关。“姆六甲”是壮语译音,意为六甲妈妈。相传远古时,宇宙间旋转着一团大气,渐渐变为一个圆蛋,内有三个蛋黄。后来,圆蛋突然爆裂成三片,化作天空、大地和地底,并从大地上长出一朵花儿,这朵花儿一开,便长出一个女人,这就是壮族的始祖姆六甲。这则神话事实上就是壮族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终极答案:花儿生人。这种说法并非绝无仅有。据报道,卫拉特蒙古族神话中

  • 标签: 人类起源神话 壮族神话 汉族 各民族 壮族先民 花儿
  • 简介:一、民族艺术与艺术民族艺术是考察各民族艺术的学问。不过,关于各民族的艺术,过去当把重点放在艺术上时,艺术已在进行考察,当把重点放在民族上时,民族已着手考察,这可以举出适当的成果来。如果是那样的话,在民族与艺术之间,必须存在新兴的民族艺术也就是交叉学科的根据如何呢?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学问的对象逐渐分化,不断地产生出新的

  • 标签: 斯特劳斯 列维 十九世纪 绘画工具 交叉学科 牧溪
  • 简介:点香是回族生活习俗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点香的研究,是探索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回族的日常生活文化。回族点香习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其生成及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实际上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其实际功能。文章试图通过对伊斯兰教义当中对点香的诠释以及不同场景下回族的点香习俗的说明,从而在文化象征视角下解读回族点香习俗。

  • 标签: 回族 点香 教义 象征 文化
  • 简介:文化是民族研究的主要命题,关于"物"的文化研究也伴随着民族发展的始终。从进化论将"物"的进化作为文化进化的标志开始,民族、人类的主要理论流派都有关于"物"的研究和阐释,从将"物"作为佐证文化的客体,逐步转向将"物"作为文化的参与主体,其研究取向也随学科理论范式的发展而变化。

  • 标签: 物质文化 民族学视野 理论范式
  • 简介: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富音乐文化的民族。当代不少音乐学家对其种种音乐事象进行了较为长期的学术研究。本文结合民族音乐学学科视野,对80年代以来有关白族音乐研究文献在中国的发展按形态研究和文化研究两类进行梳理,以期在回顾白族音乐研究的基础上,管窥民族音乐在中国的演变。

  • 标签: 白族音乐 民族音乐学 形态 文化
  • 简介:音乐总是和感性的现实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探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如何影响音乐的产生、传播、消耗是当今民族音乐学学术视野中的应有之意.那么,我们如何去研究这些问题呢?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及其意义.

  • 标签: 社会学调查方法 民族音乐学 意义与实践
  • 简介:民族音乐是音乐下属的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它曾被广泛地称为"比较音乐"。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作为学科名称的"比较音乐"才开始被"民族音乐"所替代。受国外文化思潮的影响,在中国,"民族音乐"一词最先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音乐

  • 标签: 二十世纪民族音乐 学研究 民族音乐学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民族音乐研究开始关注到了“音乐与认同”问题。在民族音乐学分析中,音乐作为一种交流的实践方式主要专著于表演和理念的方式。同时,音乐作为文化的表现形态和表征手段之一,对于特定音乐的文化属性、音乐与文化主体之间的认同关系、音乐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音乐文化认同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深层次讨论都有着重要意义。音乐是可以被用来建构个人、社会的认同的,因此,在审视族群性和认同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和方法时,还要考虑到其中的主导类别以及与人的关系。然而,在诸多讨论“音乐与认同”的文献中,缺乏连贯、相互关联、整体的、针对性强的著作,这样势必会使音乐学科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音乐 认同
  • 简介:绘画艺术是借用形象表现审美的产物。在回族人物画创作中,只有在尊重和坚守本民族文化及美学追求的前提下,博采众家之长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发挥中国画写象澄怀、借物比兴的表现形式,抒发回族人的精神气韵,才能在中华民族文艺之苑得到客观呈现。

  • 标签: 回族人物画 传统美学 审美境界 伊斯兰文化
  • 简介: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古老民族。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宗教和生活等诸多领域,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和藏族的"百科全书",藏族人类起源图唐卡描述了藏民族繁衍、发展的古老神话传说,在西藏唐卡绘画艺术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 标签: 唐卡 藏族起源 宗教文化
  • 简介:文章根据形态的理论和方法,对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的诗歌,音乐作文化价值探讨的同时,亦对它们各自的构成特征作层次的或类型的简简释,即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对象的生存现实-包括其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方式-作科学的描述。

  • 标签: 少数民族 民间传统艺术 构成特征 形态 诗歌
  • 简介:<正>造化,创造了美的世界。人,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才从美的世界中发现了美的规律,因而,才有可能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绘画论》中说:“优秀的素描师并不缺乏,善于着色的大师却很少。这是因为美的重要构成因素是色彩,是可以对人们眼睛说的,最有魅力,最为丰富,最难把握的一种特殊语言。狄德罗的感叹不无原因,确实许多画家往往在设墨着色上留下败笔。人类来自大自然,最终将归于大自然。生于现世,人们总要一时跃出尘嚣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澄澈的碧空,舒卷的白云,明暗相间的苍山,迷离闪灼的绿水……这无比瑰丽的色彩,是造化

  • 标签: 绿色世界 色彩 回族 构成因素 社会实践 狄德罗
  • 简介:民族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注重“音乐本体”的研究、注重“音乐中的文化”的研究和注重音乐与跨学科研究融合等研究趋势。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则注重的是后两个方面的研究,至今已有一大批在该学科领域中学术性突出的学者,并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具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跨地域”等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的学术成果。但是在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当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民族音乐的研究也呈现出了诸如学科“离界”“泛化”“去音乐化”“音乐与文化的两张皮现象”“一地一题模式化”等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与民族音乐的学科本质特征——“音乐中的文化,文化中的音乐”相悖而行的。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回溯 反思 研究动态
  • 简介:1949年以来,我国的民族学者、媒介工作者和独立导演拍摄了一批反映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创作于1960年代、19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在对主要创作人员展开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上述人类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分析,以当代北方狩猎民族题材纪录片为案例,可以考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影视人类实践的不同方式。虽然这三组纪录片的制作目的分别是民族的、艺术创作的以及个人表达,但都因对文化变迁的洞见而具有人类价值,其叙述方式则暗合了人类学理论本身从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向叙事、阐释和象征的转变。

  • 标签: 纪录片 影视人类学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