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比兴"这一美学范畴最初来源于文艺学。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另一宋代学者李仲蒙对"比兴"的美学本义解释得更明确:"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

  • 标签: “比兴” 美学特质 花鸟画 《诗经集传》 美学范畴 文艺学
  • 简介: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日本导演岩井俊二陆续推出了《情书》(1995)、《梦旅人》(1996)、《燕尾蝶》(1996)、《四月物语》(1998)、《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等一系列青春题材的影片,这些作品以青春的正负面为切入点,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既温情又残酷的青春画卷。作品中动静结合的剪辑手法与写意又独立的唯美画面以及导演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共同构成了其青春题材作品的影像特质

  • 标签: 岩井俊二 节奏感 写意性 独立性 死亡美学
  • 简介:从1991年的《推手》到2007年的《色·戒》,李安电影类型的多样组合风貌说明了李安电影的独特性格。在当代“关学政治”的配置中,李安电影的文化特质代表一种融合的、跨文化的以及反思人性的关学情怀。透过人性的共同思维与感受,李安浓厚的人文主义艺术思想已超越了单一国家的限制。李安的电影,不仅再现了全球化下电影工业的特殊发展模式,同时也创造了文化流动与整合跨界的后现代视觉空间。

  • 标签: 李安电影 作者理论 后现代 跨界
  • 简介:西藏佛教寺院音乐经过1300多年的产生、衍变与发展,形成了一个适应各种寺院佛教仪式活动需要的音乐体系。这一音乐体系的诸特质的总体构成西藏佛教音乐的文化丛结构,这一文化丛结构体不仅以西藏佛教信仰体系与修持为其深层的核心内涵,以其本土文化传统(主要是本教文化)为深厚的基础,以其世俗民间和周边国家、地区的音乐文化为广大的背景,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的较为完整、发达和系统的西藏佛教音乐结构模式,

  • 标签: 佛教音乐 西藏佛教 佛教寺院 文化传统 地域 民族文化特征
  • 简介:王冠先生的书法与绘画结合作品的出现,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是他在艺术形态上的一个可喜的创新。这种新的艺术品种,打破了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单独存在和各具审美素质的创作形式,而使书法与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契合地成为一种统一的艺术品。故我称之为:“书-画艺术”作品。

  • 标签: 艺术生涯 审美特质 思想意义 王冠 绘画艺术 书法艺术
  • 简介: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竹绝对是中国人气节的最好载体。其虚心不屈,最为完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很好地展现了中国人民自身的风骨。竹像君子,其气度不凡,翩翩尔雅,所以中国人对于竹文化的审美,很大意义上便是对于自身的审视,越是现代,越是如此。

  • 标签: 现代广告设计 传统竹文化 审美特质
  • 简介:随着我国GDP增速放缓,服饰行业开始面临新一轮市场洗牌。在服饰产业已趋于饱和状态,产业集群又几近雷同的竞争环境下,品牌DNA的建设和推广越来越受到服饰业相关企业的重视。品质消费时代,如何借助对国外服饰类奢侈品牌DNA的探析,为我国服饰行业创造自身品牌DNA提出独到的见解,是现阶段解决业内供需错配最根本的问题。

  • 标签: 奢侈品牌 DNA
  • 简介:撕纸画是一种极具民间艺术风韵的艺术形式,是创作者朴素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理念的体现,具有很强的非物质文化特征。江苏淮安的华禹谟以国画写意手法及不对称的构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单纯朴素的思考去观望社会的喧嚣,营造出散淡、平和的心境,对于这种有显著个性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应加强保护和传承。

  • 标签: 淮安 撕纸画 华禹谟 传承
  • 简介:本文以《周南·芣苢》为例,从“歌”的角度,对《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质及其艺术成就作出分析。文中认为,《诗经·国风》从本质上是用来演唱的“歌”而不是用来在案头阅读的“诗”,它与传统的文人诗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并在长久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诸如章句的重复,套式、套语的使用,中心词语的锤炼,情景的推进等一系列“歌”的写作(演唱)技巧。从“歌”的角度来研究《诗经·国风》,可以更好地认识其艺术本质,解释其艺术审美的奥秘,探索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发展的规律。

  • 标签: 诗经 国风 芣苢 套式 套语
  • 简介:先进军事文化必然具备突出的道德品性,代表正面社会价值取向,引导、促进和激发人性的本善内在,以形成积极的国防效应。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具有鲜明的军事文化价值取向,其显著的精神特征是以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情感为基础,实现中国共产党所主导的意识形态目标,将文化怡情与政治民主的双重伦理价值协调推进,努力构建与时代主潮相契合的德性风尚。认识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的精神特质,鉴别并理解先进军事文化的德性特征,对于增强当下部队文化工作政治保障功效与军事管理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先进军事文化 八路军部队文化工作 德性价值
  • 简介:我喜欢看诡异的、超现实的、充满奇思异想又不落俗套的电影,这些电影能拍出《变形记》的荒诞、类似鲁迅杂文般的犀利,还不乏格林纳威的华彩。这样的口味使我对巴赞和克拉考尔关于电影本性的探讨不以为然,但自从接触阿巴斯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后,我发现普通的人群、琐碎的现实和平淡的故事在大师的摄影机下奇迹般地复活,我不得不重新注视它们。就拿阿巴斯来说,这位给伊朗电影披上

  • 标签: 存在寓言 寓言焦虑 樱桃滋味
  • 简介:焦虑是中国当代话剧着力勘测的精神现象,是中国当代戏剧观衍变和话剧叙事变迁的深层动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政治焦虑、道德焦虑、生存焦虑激发话剧探索井喷,诱发剧作对伦理道德、人生价值、生存意义等问题做重审和重估。在此之后,话剧焦虑叙事逐渐延伸至民族、历史、文化等场域,重返生命现场,发掘生存事实。沿着焦虑这条话剧叙事主线,可以触碰时代的精神脉动,透过焦虑的情绪内涵,人性也能够得到深刻的阐释。

  • 标签: 道德焦虑 中国当代 话剧 叙事 形象 精神现象
  • 简介:以天真的心贴近和体悟生活是简宁现代诗创作的态度,或者说是他进入诗歌内部世界的一条路径.从简宁诗歌创作的文本个案分析出发,会得到一种透彻的、充溢理性光泽的启悟--"具有智慧的诗歌语言"是简宁最终完成的方向,也是简宁为之不断探索、不断在焦虑与祈祷中追求与心灵震撼相遇的一条艰苦道路.

  • 标签: 诗歌创作 诗歌语言 天真 现代诗 体悟 祈祷
  • 简介:旅美画家陈丹青曾在80年代因硕士研究生毕业创作《西藏组画》名噪一时。1982年后寓居美国长迟18年,在艺术创作上经历了一系列演进与蜕变,作为同时具有“知青”与“海归”身份的陈丹青,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具备跨语境与跨文化经验艺术家的典型样本,语境断裂与身份焦虑在其艺术创作中亦时有呈现。本文将对其旅居域外90年代前后在绘画内容与题材上的实验与探索进行初步分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厘清陈丹青及其艺术创作的普适性与独特性。

  • 标签: 语境 身份焦虑 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