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德里达影响,一批研究者将解构主义与政治一意识形态分析相联系,对种种根深蒂固的圣经观念予以深度质疑和剖析;另一批学者则致力于研讨德里达的宗教理念。德里达解构理论的首要术语“异延”与圣经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然而他却认为,就人们普遍向往的稳定性而言,圣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这一点尤其通过“亚伯拉罕祭献以撒”和“巴别塔”叙事表现出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有益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建构,但其语言风r格诘曲聱牙晦涩艰深,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读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 标签: 德里达 圣经文学 解构
  • 简介:彼得·谢弗的《皇家太阳猎队》是基于历史材料改写而成。将该剧与《西印度毁灭述略》《印卡王室述评》《秘鲁征服史》这三个重要历史文本参照后发现,谢弗剧作的情节和人物与史实大相径庭。这种改编固然是出于作者主观上对诗意的营造和个人情怀的抒发,但客观上却使剧作脱离了宏大的历史背景,走向了反历史的写作。

  • 标签: 彼得·谢弗 《皇家太阳猎队》 历史文本
  • 简介: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从来不缺少批判者,但众多批判者中最危险的也许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根本目标乃是颠覆以真理或本质等逻各斯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康德之所以成为德里达的批判目标,就是因为他的美学一丝不苟地服从了形而上学预设的内外区分,比如形式与实存、情感与感觉、表象与目的、配饰与作品等等。为了证明审美的自律性,康德使用了几个毫不起眼的例证与脚注。然而在德里达出人意料的剖析下,这些处于康德文本之边沿和末梢的例证与脚注最终竟颠覆了康德的美学大厦。正如德里达指出的那样,边框或配饰、纯粹切割之无以及崇高的无限,它们一直在秘密地解构着康德看似完整的美学。

  • 标签: 美学理论 审美判断 《判断力批判》 合目的性 解构主义 直观形式
  • 简介:皮特·蒙德里安(PieterMondriaan)是20世纪几何抽象艺术大师,是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之一。他所创立的新造型主义艺术及其主张对其后的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蒙德里安一生追求用“纯粹造型”去表现“纯粹的真实性”,他的作品尤其后期的作品不但表达了一种均衡关系,更表达了一种变化的趋势。本文在风格分析的层面上,通过解读蒙德里安成熟期(1919—1944)的四幅作品,来考察蒙德里安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探索、表达“普遍的美”。

  • 标签: 普遍的美 均衡 纯粹造型 比例对比 色相对比
  • 简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已经不满足于物体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而是追求其隐藏的符号价值,从而使商品成为可以代表消费者身份地位的象征,从而建立有文化底蕴内涵的品牌形象,改变大众审美观念,促进社会进步。

  • 标签: 符号 符号消费 消费社会 品牌形象设计
  • 简介:法国巴黎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CentrePompidu)于二0一0年二十月有一日至次年在月三十一日举办“蒙德里安与荷兰风格派”展(MondrianDsStijl)。

  • 标签: 蒙德里安 艺术中心 蓬皮杜 风格 荷兰 当代
  • 简介:从“绘画中的新造型”和“建筑中的新空间”两个方面出发.阐述了皮埃·蒙德里安和密斯·凡·德罗以新的形式语言分别在绘画和建筑领域里建立的“空间的新秩序”,分析了蒙德里安和密斯作品里所表现的艺术精神和思想观念。蒙德里安绘画中所创立的抽象原则以直线和直角为主要语汇,是20世纪重要的美术思潮;密斯把蒙德里安的概念用建筑作了表达。他们对20世纪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直到当今。他们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表现世界的基本秩序,表现永恒与本质。

  • 标签: 绘画 建筑 新造型 秩序
  • 简介:1653年2月23日晚上,法国波旁王朝宫廷内灯火通明。在一个能够容纳3000多人的巨型大厅内,管弦乐团、歌唱家和芭蕾舞演员正在举行一次长达13个小时的演出。在演出最高潮的部分,身穿金黄色衣服的一个少年闪亮登场,光芒四射,让全场观众哗然。这个象征着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的少年,正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从此路易十四以“太阳王”的称号统治法国多年,在他领导下17世纪的法国成为横扫欧洲大陆的强国。

  • 标签: 法国 巴洛克 音乐会 演绎 理性 路易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