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职业伦理与道德,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对音乐伦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成果既有对先秦时期儒家音乐伦理思想的探讨(孙家栋,2003;陈榕2010;孙孝良,2013),也有对西方伦理思想的系统梳理和阐释(吴华山,龙玉兰,2007;凌羡初,2010;王小琴,2011),还有对音乐伦理教化功能的阐释(张密丽,2008;马力,丁庆,2008;王小琴,2011)。音乐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契合在国内已有学者进行了学科体系综合上的研究,但对音乐伦理的研究多局限在道德影响领域,同时倾向于欣赏者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伦理现象研究,对于音乐教师的职业伦理研究先对较少。在西方,DavidElliott,StephanBladh,KevinKorsyn等人更多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一定基础和重要借鉴,同时也给本文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即如何看待音乐教师,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如何借鉴社会批评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伦理,从而发现其职业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音乐在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文艺建设中的重要性从来没有被人怀疑过。然而,近年来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地遭到质疑和挑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如何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提升音乐教育与教师的社会地位?

  • 标签: 中小学音乐教师 伦理问题 职业实践 功能主义理论 社会地位 职业伦理
  • 简介:加强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艺术高职院校教育的内涵要求,也是艺术类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明确其重要任务,并在实践中坚持艺术技能与职业精神并重。本文主要从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索加强我国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

  • 标签: 高职艺术院校 学生职业精神 培养
  • 简介:人应该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决定着教育的使命、目标。当下,教育的诸多问题均缘于人文精神的失落,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情势令人担忧。人文精神培养是当前普通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和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文章就宁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 标签: 人文精神 教育 职业学院学生 缺失原因 培养路径
  • 简介: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映,有关历史上的民族争端,尤其是曾经在民族争端与战争中以“鹰派”代表人物而受到历史充分肯定的英雄人物的当代处理,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类似的话题近几年里总是重复出现,比如说新的中学教科书声称要重新处理以抗击当年的异族入侵而名垂史册的文天祥、史可法等历史人物,以及当某位艺术家试图用一座新的塑像让岳飞庙前跪了数百年的秦桧重新“站起来”,引起的反响都不可谓不强烈。这些争论,并不同于人们对汪精卫、胡兰成、周作人等汉奸的评价,因为那些历史英雄们所处的背景比数十年前的中日战争更具历史的复杂性。

  • 标签: 伦理底线 历史人物 英雄人物 中日战争 中央电视台 中学教科书
  • 简介:虚拟的发展将使传统的伦理受到冲击,虚拟世界的不断发展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它的生存必然伴随着适应它的虚拟伦理的生成与存在。它的成长不仅需要秩序方式的营养输送,同时伦理离不开德性的容忍度,德性的容忍度越大伦理越丰富丰满。但这仅是一种可靠的猜想。

  • 标签: 虚拟 虚拟伦理 德性
  • 简介:乡土小说总是让读者醉心于乡村缓慢的日光流年中所蕴含的传统伦理。赵德发小说诉说着他对现代化路途之中的乡土的钟情与理解,也执着地守望着土地上洋溢的伦理之美。但乡村曾有的和谐伦理即使在坚毅的君子守心之下也在世纪变迁中日渐败退沉沦,乡村伦理的内在品质使得乡村精神在新的时代的物欲面前陷入文明与道德纠结的困厄。藉于传统伦理在物欲冲击之下的崩溃的伦理叙事,赵德发在他的小说中表达了他对乡村传统伦理文化遭遇困境的无限忧思。

  • 标签: 赵德发 乡土小说 伦理叙事 守望 沉思
  • 简介:有了人类便有了争斗。美国小说《兄弟连》写战士杀敌,“像一棵树被一个专业的伐木工人砍倒”,比喻之妙,已让人击节。可前苏联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写同类题材,部队上级命令开枪,“抹掉一人!”一个寻常的动词“抹”,被出其不意地用来形容举枪毙敌的动作,人世间对宝贵生命的冷漠、麻木,不是被更加触目惊心地定格在了纸上么?

  • 标签: 叙事伦理 关键词 正义 诗性 《兄弟连》 美国小说
  • 简介:文艺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主研究对象是文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舞蹈作为一门非常古老的艺术门类,同样也包含着一定的伦理道德。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得以推崇,而了解舞蹈文化,我们应该挖掘古典舞蹈更深层次的伦理思想。

  • 标签: 古典舞蹈 伦理道德 关系
  • 简介:纵观西方现代摇滚乐短短的发家史常常使人觉出深沉的空漠感。摇滚乐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危机感在艺术上的最直接体现,摇滚乐潮的汹涌意味着经典的一再破碎,精神的无尽空虚,往往如此。在中国,很难说作为舶来品的摇滚乐已寻求到了可供依赖的文化背景.文化心态的差异、音乐体验的差异,使得“中国摇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品格,整个摇滚界

  • 标签: 唐朝 摇滚乐队 现代文明 精神危机 通俗音乐 表演
  • 简介:艺术和设计已经成为讨论技术与现代性的长期影响的平台,最近的讨论与生态危机和人类世有关。当艺术家、设计师和策展人提高对人类世的自觉性时,重要的是要对这些实践者所发展出的叙述持批评态度。本文简单地评论了这些问题如何在文化领域得到解决,表明批判性、概念性和思辨性的设计可能最适合于人类世,因为它们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思考我们如何与科技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我们如何在政治和社会上组织自己,以及我们如何在更广泛的生态组合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 标签: 人类世 批判性思维 气候变化 艺术家
  • 简介:侗族鼓楼是黔湘桂交界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遗存。从生存论哲学和文化发生学角度来考察,侗族鼓楼的起源与侗族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鼓楼是侗族人民杉树崇拜的集体表象在建筑上的投射,反映了侗族先民天人交融、人树互渗的生态伦理。这一过程正是老子"人法地"思想的生动展示,极富学理意义。基于"人法地"深入探讨侗族鼓楼的生态伦理及其审美意境,对于传承地域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警示意义。

  • 标签: 人法地 侗族鼓楼 生态伦理 审美意境 杉树 集体表象
  • 简介:《酒神小姐》聚焦于老年性工作者素英的末年生活,并观照韩国底层边缘人物群像,探讨了老年人的孤独与疾病、生与死的社会伦理主题,深刻反映了独身老年人素英及"零钱宋"们的孤寂心理与悲剧人生。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导演通过展示老年女性性工作者等边缘群体的生活现状,探讨了多重维度下人物形象的游移所产生的伦理迷思以及女性在男权话语社会的悲剧。

  • 标签: 男性话语 女性叙事 伦理 《酒神小姐》 韩国电影
  • 简介:王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从美学的角度,结合美学来讨论伦理问题,在当代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暴裂无声》就是典型,它既是一个电影,一个美学对象,也是个伦理问题。《暴裂无声》不论从题材还是表达方式,都是有很强互文性的作品。中国现在有不少这类型的电影,和现实有着密切关系,从对它们的讨论中我们都能发现大问题。冯仲平(《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副主编):《暴裂无声》展现的人物命运,我觉得是中国的一个传统。

  • 标签: 伦理问题 电影 美学研究 野蛮 马克思主义 国际文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术创作日趋繁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艺术品也作为一种商品进入了市场,使之与观众直接见面,受到观众的直接评价,实现了艺术价值,体现了社会效益,扩展了创作范围,包括过去曾被排斥在创作之外的风景画、静物画也都得到了观赏者的喜爱,从而提高了画家的创作积极性,推动了造型艺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 标签: 精神内涵 美术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转化 计划经济 艺术价值
  • 简介:归根结底,无论是对修道院美学的援引、对抽象主义的实用,还是与超现实主义者的惺惺相惜,都是源自嘉柏丽尔·香奈儿对现代精神的追求。更确切地说,是对追求自由精神的新女性的推崇与塑造。20世纪初的新文化为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提供了轰轰烈烈的背景。小仲马的《茶花女》,讲的是一个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对香奈儿来说,

  • 标签: 自由精神 现代精神 现实主义者 《茶花女》 抽象主义 20世纪
  • 简介:生态伦理关乎人类生存,体现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态度。从远古走来,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生态哲学。生态环保作为永恒的主题,在近年的影视作品里频频出现。在文本的影视化生产过程中,导演们将"原生态"作为审美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里,更是从细枝末节处去阐释对于生态伦理的理解。本文将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用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审美标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的生态价值观。

  • 标签: 生态伦理 少数民族 影视作品
  • 简介:露丝.伊里加蕾(LuceIrigaray):1930年生,法国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曾任法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部主任。代表作有《他者女性的反射镜》、《非“一”之性》、《性别差异的伦理学》、《思考差异:为了一场和平的革命》、《我、你、我们:走向一种差异文化》、《我对你的爱》、《二人行》、《东西方之间》和《分享世界》等。伊里加蕾早年批判父权社会用单一男性视角诠释世界,推崇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的女性主体,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构尊重性别差异的主体交互性,以寻求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她后来把尊重性别差异的立场扩大到尊重文化差异、传统差异、语言差异等更广泛的领域,提倡在全球范围和跨文化视野中实施更普遍的尊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岩教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参加“露丝·伊里加蕾国际研讨会”期间对其进行了采访,并在之后的多次书信往来基础上改定本文。

  • 标签: 性别差异 伦理学 访谈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国诺丁汉大学 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