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展览主题为“应力场”,借用的是物理学、地质学术语,在此主题下,艺术家们利用多媒介材料和艺术语言的方式,转化他们对处境的思考、判断和立场、态度,以及应对、承受、适应于种种不同的变异、扭曲的程度,从而显示了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能量,以此抵达第四届美术文献展的一种“视觉应力场”。

  • 标签: 多媒介 艺术语言 个体感应
  • 简介:从以往的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来看,文化发达区域是以各种文化因素的数量等分项统计做基础,再相叠加划定的。那么,很显然,文化因素的密集分布区就是文化发达区域。而对于本文,能够体现绘画地理分布的要素因子有哪些,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人才自然是首当其冲的。"历史人物分布密集的地方,相对而言文化比较发达,这是不言而喻的。

  • 标签: 地理分布 北宋画 历史人物 素因子 文化生活 成都府路
  • 简介:人们曾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为南宋的真实写照。但这个偏安一隅,国土仅留有北宋五分之三的王朝,却维持了一百五十三年的统治,并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 标签: 南宋 画家 中华文化 中国历史 歌舞
  • 简介:“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借助“应力场”这一物理学的专有名词和概念作为主题,以视觉艺术语言构成一种“视觉应力场”。与此同时,在艺术家个体感应力的多样化表达及其涉及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讨论之外,抑或还为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现实存在属性带来诸多方面的触动式思考。

  • 标签: 美术馆 公众 传播
  • 简介:“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共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展。相比往届,该展览更具有国际化和开阔的视野,并成为多维思想相互碰撞与交流的平台。展览策划团队中的外国人魏皓啟(HutchWilco)曾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就职逾18年,并参与策划过许多重要的国际展览。在此次专访中,魏皓啟表达了自己对展览主题的理解与诠释。

  • 标签: 当代艺术 数字影像艺术 应力场
  • 简介:本期呈现用社会学、图像学的方法研究美术史有关问题的文章,其中《“才”出何地——古代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迁研究》一文聚焦书法史研究中较为薄弱又很基础的一环,即中国历史上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迁的趋势和各时期呈现的规律特点。作者在大量史料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考证历代书法家来源地分布的具体情况。更以宏观的视野,发现古代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动在长历史时段中呈现的变迁状态与规律,并进一步探索其深层的影响因素。《徐悲鸿马的图像学阐释》一文从三个层次分析徐悲鸿笔下的马,作者重点阐释了形象背后文化的、情感的因素和其精神象征意义,指出徐所画不是现实世界的马。

  • 标签: 区位分布 来源地 书法家 “才” 变迁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