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又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地区;乡土文化气息浓郁、教育资源极为丰富;闽南古厝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潜藏着从古至今的乡土文化魅力,向我们展示着优异的闽南文化教育资源。本文是以闽南古厝窗为切入点,通过结合各种表现形式.将闽南特色文化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进行整合运用,探索具有闽南特色的园本课程活动,从而提升幼儿的美术欣赏及审美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萌发和加深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标签: 闽南 古厝 窗格 幼儿审美
  • 简介:关于画家:皮埃·彭贡潘(1938-),被公认为法国现代大师。1938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从小就培养了对所有艺术的兴趣。先后就读于法国国家装饰艺术学校、法国国家美术学院,其间在勒画室工作。由于家乡普罗旺斯的原始景观,温暖的阳光,亚热带气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正是这种普罗旺斯的原始诗意般的气息为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 标签: 普罗旺斯 艺术学校 美术学院 法国 亚热带 艺术家
  • 简介:2017年11月11-12日,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举办了题为“与列斐伏前行:算法时代的都市论日常生活批判”的第二届网络社会年会。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澳人利亚、日本以及中国两岸三地的学者齐聚一堂,沿着城市-空间思想家亨利·列斐伏[HenriLefebvre]的思考,迎着今天中国大陆的城市化和即将到来的全球城市社会前景,努力描述出城市化中的世界和全球化中的城市性的脚卬.集聚我们在全球各地的这一方向上的思想和实践。

  • 标签: 中国城市化 列斐伏尔 作品 权利 日常生活批判 中国美术学院
  • 简介:《金石萃编》作为清代金石学的集大成著作,为后世金石书籍的编纂树立了典范。继《金石萃编》之后,出现了二十余部续补著作,这些著作可分存目、补遗、校订三类。校订类著作主要校勘《金石萃编》碑文之文字。本文以罗振玉、罗纲、魏锡曾三位金石学家对《金石萃编》校订的著作为中心,试图考察校订著作的体例及特点。

  • 标签: 《金石萃编》 校订 罗振玉 罗尔纲 魏锡曾
  • 简介:引言列斐伏是一位兼收并蓄、不知疲倦、充满激情的思想家:他有着不同寻常的学术生涯,共撰写了60多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发表过数篇评论。他跨越了诸多学科,进行了许多理论和政治斗争。其一生都以深度的政治参与及改变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为特征:从早期接触文艺先锋派,1924年与知识分子皮埃·莫朗热[PierreMorange]和诺伯特·古特曼[NorbertGuterman](以及乔治·波利策[G.Politzer].

  • 标签: 列斐伏尔 政治经济学批判 亨利 时间 兼收并蓄 学术生涯
  • 简介:引言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种学术研究的出现。它所理解的“无聊”[boredom]不是永恒的形而上学难题,也不是能被还原成简单病因的心理问题,而是与现代性本身密切相关的情感构成[affectiveformation].这意味着无聊是一种大众现象,是更广泛的社会焦虑和社会变化的试金石.它尤其与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是如何被改变的这一问题有关。

  • 标签: 无聊 21世纪 列斐伏尔 资本主义 符号 学术研究
  • 简介:意籍画家乔瓦尼·博迪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出色的肖像画家之一。在成为肖像画家之前,博迪尼从意大利移居法国,曾尝试过多种题材的绘画。本文将从博迪尼的个人境遇出发,对其生平经历和艺术活动进行梳理,追溯其绘画题材和风格的演变过程。同时,并对这一时期画家、赞助人、市场和大众间的关系进行考量,借此从一个侧面还原世纪之交巴黎画坛纷繁多元的文化面貌。

  • 标签: 博尔迪尼“美好时代” 艺术环境风格探索 自我定位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末,列斐伏以战后法国社会剧烈变革为蓝本.预见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智能化的都市社会。继列斐伏之后,在新世纪之交,包括贝尔纳·斯蒂格勒以及奈格里在内的一系列西方著名学者指岀,马克思当年在《大纲》中预言的工业生产力的“普遍智力化”之可能性在今天已经发展为“完全自动化的资本主义”[FullAutomatizationCapitalism].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列斐伏尔 智能城市 问题域 工业生产力 60年代
  • 简介:今天我将要谈亨利·列斐伏的《走向一种享乐建筑》[TowardanArcbitectureofEnjoyment].它于2014年首次出版,我编辑并校对了译自法文的文稿。手稿的发现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我在2008年9月来到西班牙萨拉戈萨城[Zaragoza],采访了著名的西班牙社会学家、规划师和生态行动者马里奥·加维里亚[MarioGaviria].

  • 标签: 列斐伏尔 建筑 五月风暴 享乐 亨利 想象
  • 简介:身体作为建构空间的重要维度之一,在20世纪以来的建筑学中呈现出众多的差异性视角,进而形成了对建筑本体的多重解读。这个现象不仅源于20世纪建筑学内部历史理论的繁荣,更呈现岀20世纪哲学、批判理论、文化研究等思想领域对建筑学的影响。以身体作为平面,我们可以切割出建筑学与20世纪众多思想观念之间活跃交织的截面。

  • 标签: 20世纪70年代 建筑学 列斐伏尔 身体 享乐 离散
  • 简介:引言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性《日常生活批判》和《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是列斐伏的早期代表作,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中人的异化做了深入的揭露。在这一揭露中,“日常生活”与“日常性”被认为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前者是现代社会单调乏味的、机器般的、有节奏的日常生活[everydaylife],后者是古代社会的、喷涌的、具体而丰富每日生活[dailylife]中的日常性。

  • 标签: 列斐伏尔 建筑设计 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 日常生活批判 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