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正>序幕六十岁的雕刻工开始写回忆录。一生中历尽沧桑,制成品浩瀚,但失去的东西也不少,不过他从未失去他的乐观开朗的性格。四十年来的往事历历在目。第一幕第一场秋高气爽。布尔贡吉亚丘陵地带的景色。在克拉姆斯城郊区,姑娘们在葡萄园里干活,传来她们的清脆歌

  • 标签: 四十年 葡萄园 雕刻 拉姆 巴列 城郊区
  • 简介:RCA金印鉴系列中的布莱洛夫斯基演奏肖邦第一第二钢协以及降D大调夜曲和一首圆舞曲(09026—61656—2,1949—1954录制)是布氏中晚年的作品典范,也可以说是肖邦演奏史上一张划时代的瑰宗。

  • 标签: 肖邦 演奏 大调 夜曲 钢琴 圆舞曲
  • 简介:除了贝多芬,最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外国音乐家,大概就要数老柴了。人们熟悉贝多芬,多半是因为介绍得多,知名度高,人格力量伟大;熟悉老柴,则纯粹是因为他的音乐与中国人的文化潜质相吻合。这样说有何根据呢?记得列宁是非常喜爱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的,他说:“真难以想象人类竟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从这话我们可以咂出另一种滋味,即是说贝多芬的作品浸透着一种“神”

  • 标签: 柴科夫斯基 贝多芬 乐章 外国音乐家 交响曲 “诗意”
  • 简介:柴科夫斯基的一生都是处在对爱、光明和幸福的热烈渴望、期待、幻想和追求之中的,然而现实生活给予的回报却是一连串的“丧失”和一次次的精神重创.唯独音乐例外,可说是生活给予他的最大馈赠,也是他赖以实现他的梦幻的最后的精神栖身之地。

  • 标签: 柴科夫斯基 伤感主义 恋母情结 人恋-情恋-精神恋
  • 简介:<正>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是深刻而博大的。在最近那次维也纳爱乐音乐会上这交响乐成功了。这足以为维也纳那些多产作曲家的作品指出一个方向来。我们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知之甚少,很难全面地向人们介绍它们。迄今为上,他的较大的交响作品在维也纳仅介绍过《罗米欧与朱丽叶》和《小提琴协奏曲》——这两部都是降种调性的。只有《无言歌》是F大调,是由鲁宾斯坦演奏的——虽然这是不足道的小作品,却相当具有迷人之处,而且鲁宾斯坦的演奏十分精彩,令人愉快;此外还有《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使人享受到愉快和美。这部新的交响乐让人惊喜的首先是其特殊的形式。在这一乐章中,是由慢板导入紧张而热情的快板的,从而引出了梦一般的D大调行板。在较短的幕间曲之后,这段行板结束。在这第一乐章的快速乐段中,慢拍子占了主导地位。这部交响曲的另一个特殊形式是5/4

  • 标签: 柴可夫斯基 交响乐 作品 鲁宾斯坦 小提琴协奏曲 弦乐四重奏
  • 简介:纽约芭蕾舞团先后三次演出独家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第一次是1972年斯特拉文斯基不平常的音乐节;第二次是1975年拉威尔的例行纪念活动;第三次是现在纪念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节。大约有二十部作品参加了最近一次演出(其中有新作品十二

  • 标签: 音乐作品 巴兰钦 斯特拉文斯基 拉威尔 纪念活动 阿劳
  • 简介:本文对柴科夫斯基在彼得堡帝国法律学院度过的少年生活,作了生动的记述,揭示了当时彼得堡音乐生活和学校的贵族教育,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生涯和思想、创作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以主要篇幅深入论述了:少年时期柴科夫斯基在社会、家庭环境和自己独特的心理历程中所形成的性格特征,与他音乐中“热情而激越的情感主义”,充满人情味、人性美的抒情风格,孤寂忧郁的情调以至惊心动魄的悲剧性之间,所存在的深刻联系。

  • 标签: 俄罗斯音乐史 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的生活与创作的联系 柴科夫斯的创作风格
  • 简介:安德塞夫斯基(PiotrAnderszewski,1969年生)是当今走红的青年钢琴家,他的成名是由于一次传奇性的经历--1990年当他参加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时,初赛因演奏贝多芬的而引起轰动,但他却又出人意料地在进入复赛后退出了比赛,此举更使他一时间声名大振.这种情况与1980年22岁的南斯拉夫钢琴家波格雷里奇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因其太个性化的演奏最终未能得奖引起轰动而名扬天下的故事颇有类似之处.

  • 标签: 国际钢琴比赛 青年钢琴家 圆舞曲 贝多芬 变奏曲 演奏
  • 简介:米亚斯柯夫斯基是苏联时代的俄罗斯复调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中的复调技巧是如此多方面,正象他的作品内容是那么丰富多姿一样。米亚斯柯夫斯基音乐的复调写法源出于它特有的充满旋律因素的声部进行。而声部进行的流动性与韧性则是在他一贯追求音乐织体积极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米亚斯柯夫斯基寓永不停息的音乐形象的进取性格于流动的音乐织体之中。

  • 标签: 复调 赋格曲 卡农 奏鸣曲式 音乐传统 呈示部
  • 简介:<正>写完交响幻想曲《弗兰切斯卡》不久,柴可夫斯基很快就为大提琴和乐队创作了一首具有套曲形式特点的变奏曲(由罗可可风格的主题与8个变奏组成)。1876年12月15日他在给弟弟阿纳多里·伊里奇的信中曾写道:“现在在为大提琴独奏和乐队写变奏曲。”(《柴可夫斯基文献和书信来往》第Ⅵ集,95页)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罗可可主题变奏曲》(后均略称《罗可可》)的创作时间是

  • 标签: 柴可夫斯基 大提琴 变奏曲 主题 独奏 罗可可风格
  • 简介: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杜姆卡》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杜姆卡》的演奏为切入口,通过对该作品的曲式、织体、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杜姆卡》所包含的音乐内蕴,认为人民性、民族性、乐观主义是柴科夫斯基创作该作品的核心。同时,演奏者应注意主动发挥想象力,并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正确、全面地把握该作品的风格

  • 标签: 柴科夫斯基 钢琴作品 杜姆卡 演奏
  • 简介: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于今年6月6日至6月23日在莫斯科举行.该比赛是以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命名、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音乐比赛之一,自1958年创办以来,每四年举办一次.比赛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声乐四个专业,分四个场地同时进行.由于规模大,水平高,四十多年来已形成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音乐比赛,是国际文化交流中最具吸引力的舞台,同时成为莫斯科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吸引着世界各国的青年演奏家和歌唱家涌跃参赛.通过历届比赛,曾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 标签: 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 音乐艺术 音乐创作 国际音乐比赛 钢琴教学
  • 简介:第十首Op.72No.10C大调快板(allegro)1.乐曲结构这首作品的结构是单三部曲式。A段(1至10小节):开头的段落篇幅不长,其调性的变化相继出现在主-属-主的功能和声上,使音乐的发展显得十分稳定。此外,它具有进行曲般的速度,音乐个性饱满而沉稳。B段(11至28小节):这是一个发展的中部,由于左手的低音采用了大量的半音进行,调性的感觉始终没有稳定下来,这种感觉推动着旋律不停地向前。虽然从第19小节开始出现了固定低音降E,但右手高音的发展却没有停止,音乐仍然在前进。最

  • 标签: 莫什科夫斯基 钢琴练习曲 乐曲结构 技术要点 动作要求
  • 简介:1869年夏天,柴可夫斯基住在基辅他妹妹的庄园是写作歌剧“水仙”的管弦乐曲。一天,他正在室内工作,忽然听到窗外的一个油漆匠唱着一支优美的民歌。一向热爱俄罗斯民歌的柴可夫斯基完全被这纯朴的旋律迷住了。第二天他便找到唱歌的油漆工匠、把词曲记录下来,收入到他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之中。1871年2月他又以这首民歌为主题,创作了他的第十一号作品,“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 标签: 俄罗斯性格 柴可夫斯基 俄罗斯人 行板 民歌 曲式结构
  • 简介:<正>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他那不太长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交响音乐作品尤为出色。他的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交响序曲和舞剧音乐至今仍是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在这些诸多的交响音乐作品中,成就最高的应属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八部交响曲(编顺序的为六部,一部标题交响曲曼弗列德,一部未发表)。其中最突出的是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这三部交响曲分别写于1878年、1888年和1893年,时间跨度大。因此三部作品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即然是出自柴氏一人之手,因此在很多方面又存在着共同点,这也是勿庸置疑的。例如:它们都是由四个乐章构成;乐队编制基本相同(其中打击乐稍有区别);总长度基本相同(大约都是45分钟左右);都是小调的(f小调、e

  • 标签: 第四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第四乐章 命运主题 圆舞曲 音乐作品
  • 简介:三、斯特拉文斯基(Op.7)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出生于1882年,是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是开创20世纪一代音乐风格的、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作于1908年,是斯特拉文斯基比较重要的钢琴作品.他的练习曲以富于生命活力的音律和节奏的坚毅而引人入胜.其作品与20世纪的许多作曲家的作品一样都具有率直、乐观、富于激情的特点.

  • 标签: 巴托克 希曼诺夫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 普罗科菲耶夫 钢琴练习曲 《四首练习曲》
  • 简介:2002年4月1日终于到了莫斯科!可是我无心欣赏它的容貌,迫不及待地想找琴练,因为我将于后天晚上在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音乐大厅演出!想到以前老是听说这个大师、那个大师如何如何称赞这个音乐殿堂,我恨不得马上飞过去一睹它的风采.

  • 标签: 柴科夫斯基 基音 演出 音乐学院 大师 欣赏
  • 简介:戏剧与音乐之间有着很多区别,但就二者都具有二度创作的性质来说,它们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如能吸收戏剧表演——特别是心理技术方面的成果,应该是有益的。尽管精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人未必就是一个音乐表演家,而一个音乐表演专业工作者,如果能从戏剧表演理论方面丰富自己的修养,将会对音乐表演大有帮助。一、表现派与体验派

  • 标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心理技术 美学思考 表演体系 音乐表演 第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