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领事》是梅诺蒂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歌剧。针对以往人们对《领事》主题易有的片面解读,若从戏剧结构以及作品产生的人文环境等角度,对这部歌剧进行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的考察,可以说明该剧并非只是揭露官僚制度和极权主义的罪恶,作曲家真正的哲理命题是以政治为背景,表达人性对自由、和谐世界的殷切期盼。

  • 标签: 戏剧结构 玛格达 深层寓意 领事 自由 “冷战”
  • 简介:符号学是西方历史悠久、但长期被人忽视的一种思维方式。与亚里士多德建立在人的观念上的形而上学不同,符号学20世纪初才兴起,20世纪末渗入艺术研究。李斯特创作了交响诗总谱文本之后,为一些作品撰写了副文本,我们应从艺术符号学广义文本的视野,解读他的作品。然而,中西方音乐学界的李斯特研究忽视了这个领域,长期以来用副文本误读了李斯特交响诗的意义。

  • 标签: 符号学 热奈特的副文本 西方李斯特研究传统 《山岳交响曲》 《前奏》 《玛捷帕》
  • 简介:中国戏曲走向西方世界有三个途径:一是中国戏曲到国外去演出;二是中西方戏剧界人士和学者用西文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戏曲;三是西方人在他们自己的舞台上搬演中国传统戏剧并在他们自己的戏剧里运用中国戏曲的内容与手法。本文属于第二途径的范畴,评述英语文本中介绍、认识和研究中国戏曲的各个历史时期。英语是一个大语种,影响到世界上最广大的地区,其他西方语种中的经典都已被译成了英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英语文本介绍中国戏曲的情况就大致上了解了西文文本中认识中国戏曲的情况。

  • 标签: 中国戏曲 中国戏剧 英语世界 戏剧人物 舞台 戴维斯
  • 简介:湖南影戏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它的演出底本既有着戏曲剧本的一般性特征,也有着民间文学的诸多特点。就笔者在湖南的长期田野调查来看,艺人演出使用的文本,其形态较为复杂,既有师傅口传心授下来的不能随意更改文字的本子,也有只记录剧目故事梗概,演出时要靠艺人根据自己的艺术经验和积累即兴创编的'桥本',还有完全没有文字,纯粹靠艺人口耳相传的'活态

  • 标签: 形态研究 影戏 戏科仪
  • 简介:在由中国音协创委会、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文联、湖南友谊阿波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1弘扬湘绣艺术全国歌曲征集评奖活动中,由李雅萍作词、连向先作曲的《红颜湘绣》,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在此,我表示热烈祝贺。

  • 标签: 湘绣 内涵 歌词 意味 立意 评奖活动
  • 简介:<正>华人移民海外,不仅把自己的风俗习惯带到世界各地,还把中国的诗歌、戏曲、小说、音乐、绘画等带到他们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和欧美澳等地。其中,中华戏曲向海外流播的重镇在东南亚,特别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

  • 标签: 人类学视野 庆赞 演剧活动 华人移民 广东汉剧 华人社会
  • 简介:对于承载音乐创作和科研成果的各类音乐文本,在撰述和传播阶段皆需要或隐或显地体现编辑加工的实践活动。春秋以来的音乐文本编辑实践代有成就、代有特色,但基本呈现于编辑实践层面,尚缺乏对文本编辑理论的系统关注。在科研、教育及传播手段快速发展的21世纪,加强学界对于音乐文本的实践意识和理论探索,尽早建立科学、系统又具操作意义的音乐文本编辑理论体系,已经成为时代之需。

  • 标签: 音乐文本 音乐编辑 出版 学术规范 编辑理论
  • 简介:《琴律说》是宋代一篇讨论琴律的论说杂文,由南宋朱熹(1130--1200)撰写。此文收在作者的自著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共100卷,简称《晦庵集》)中,撰写年代不详,约在1187年后,根据作者与蔡元定通信中的提款,推测其至晚也在1193年前。

  • 标签: 文本解读 琴律 校勘 撰写 作者 文集
  • 简介:本文在借鉴人类学深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乐曲“八板”为例,详细论述音乐文化既是复合、动态的系统性存在,亦有其自身的深层要素和构成因子,进而为音乐文化的研究拓展了一条具体而实用的阐释途径。

  • 标签: 文化阐释 表层现象 深层结构 八板
  • 简介:本文对中国现代音乐文本分析的"界定"、"意义"、"对象选择"、"方法选择"以及"田野调查"与"独立研究"等几个方面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中国现代音乐 文本分析 问题 看法
  • 简介:《〈清史稿·乐志〉研究》一书,运用古典文献学方法对《乐志》撰修、史料来源及其内容本身等重要学术问题进行考辨,以丰富的史料揭示清代宫廷音乐的基本面貌,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清代宫廷音乐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但本书也存在一些遗憾,如对雅乐、礼乐概念的认识等。

  • 标签: 《清史稿·乐志》 雅乐 礼乐 体例
  • 简介:基于当前国内流行音乐研究较少关注音乐本体分析这一现状,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颇具影响的流行音乐流派(Genre)——抒情歌曲、“西北风”歌曲及崔健摇滚乐为研究对象,拟采用申克分析法,对部分代表作进行综合研究,一方面证明该方法对于流行音乐研究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发掘在特定社会环境影响下,不同流派音乐形态层面的调性语言及深层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文化表征。

  • 标签: 流行歌曲 八十年代 申克分析法 调性语言 和声结构
  • 简介:作为一本240出的长篇宫廷历史大戏,《鼎峙春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袭用了很多前代旧戏,学界普遍认为被《鼎峙春秋》承袭的旧剧有11种,即传奇《连环记》、《草庐记》、《赤壁记》、《四郡记》、《锦绣图》、《西川图》,杂剧《连环记》、《义勇辞金》、《隔江斗智》、《单刀会》、《狂鼓史渔阳三弄》。而据笔者认真比对,其中杂剧《连环记》、《义勇辞金》、《隔江斗智》三剧,《鼎峙春秋》并无承袭。其实这11种戏曲只有传奇《连环记》、《草庐记》、《赤壁记》、《西川图》和杂剧《狂鼓史

  • 标签: 连环记 赤壁记 貂蝉 鼓史 赐环 气吐虹霓
  • 简介: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本"概念广泛运用,归属、开放、联结使音乐审美呈现出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传统审美主体在控制力上明显减弱,审美主体与对象相互影响与制约的程度逐步加深,同时由于审美过程具有多维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传统约定俗成的精英先验审美已转向直觉交际下的大众参与体验审美。本文认为,这种转变体现的是音乐审美在后现代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共同影响下出现的必然现象,这种以音响体验为表象,心灵体验为内涵的审美方式已经成为后现代音乐审美的显著特征。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文本 音乐审美 直觉交际 多层次融合 原真性
  • 简介:“汉斯立克的历史形象由于无知的误解或恶意的重伤多半被歪曲地给后世流传下来”。这是里曼音乐词典给予汉斯立克的评价,实际确是如此,汉斯立克自1854年发表《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以来,他本人以及他的理论不断遭受非难。然而,回望20世纪严肃音乐的“变形”发展,似乎汉氏的理论不仅得到了印证,而且新世纪以来的严肃音乐创作还在不断创造着符合其音乐理论的作品。

  • 标签: 《论音乐的美》 汉斯立克 “文本” 历史形象 音乐词典 音乐美学
  • 简介:国家、民族、族群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不同的记忆,并通过符号文本、书面文本、口头文本等多种形式来延续,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历史的再表述。蒙古族长调作为口头文本,一方面以歌词的延续来承载其族群特殊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进行着现代变迁。文章以土尔扈特部长调为载体,期望透过现代田野来重构历史事实,从田野路径、长调记忆、音乐声态三维度解析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长调音乐文化。

  • 标签: 历史记忆 口头文本 蒙古族 土尔扈特部 长调音乐
  • 简介:本文从《溪山琴况》的标题形式切入,通过考察各况标题的双音节连用,认为《溪山琴况》的文本构成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的分离:一方面,二十四个况题单字大多是由当时文学写作中常用的双音节词切分而成,并非来源于对各况内容的概括;另一方面,徐青山是以自己内心的整体琴学来对这些前置况题作出漫谈式的回应,每一况的内容并非是规整的、有计划的构思。因此,我们并不能概括出每一况的封闭性独立内涵,《溪山琴况》的文本整体上应当作为一个“渐变光谱”式的结构来理解。

  • 标签: 况题形式 双音节 文本呈现 渐变光谱
  • 简介:《苔依丝》是法国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儒勒·马斯奈(1842-1912年)的歌剧代表作。在世纪之交(19-20世纪),马斯奈是与圣·桑齐名的法国著名音乐家,以创作歌剧著称。马斯奈一生共创作歌剧三十余部。综观其歌剧创作生涯,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从歌剧素材看,马斯奈擅长将小说谱为歌剧,如其创作的歌剧《曼侬》是根据普列沃原著小说改编而成,歌剧《苔依丝》则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朗士于1890年创作的同名小说。

  • 标签: 人物关系 二度创作 小说文本
  • 简介:音乐表演在音乐作品与欣赏者之间担负着中介任务,起着两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是否忠实原作,就成为音乐表演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作者在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的启示下提出,对作品正确理解是音乐表演创造——演奏的基础,“文本”是决定演奏是否做到“忠实”地传达音乐作品的关键;并进而提出“文本”是演奏者理解、演奏音乐作品的标准。

  • 标签: 文本 音乐表演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