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正>在蒙古民歌研究工作中,分类是复杂而重要的课题。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它已予以不同程度的注意,提出了各种探索意见,但从纯音乐体裁角度分层次地进行分类研究远未能深入。本文在简略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蒙古民歌音乐体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分类及各类型民歌的基本特点等问题提出粗浅看法,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 标签: 半个世纪 蒙古族民歌 体裁分类 蒙古民歌 题材 节奏
  • 简介:蒙古原始音乐泛指产生于蒙古原始氏族部落时代并有别于13世纪以后蒙古草原游牧音乐风格的蒙古始源音乐艺术;它带有鲜明的山林狩猎文化特征,有其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态特征。蒙古原始音乐主要有三大体裁,即萨满教歌舞、原始狩猎歌曲及古代英雄史诗。本文深入研究梳理了蒙古原始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宗教渊源,以及音乐风格特征、音乐形态特征和音乐文化特征。

  • 标签: 蒙古族 原始音乐 萨满教歌舞 原始狩猎歌曲 英雄史诗 音乐风格
  • 简介:<正>近年来,蒙古多声部音乐引起了广大民族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诸如多声部民歌潮尔嘟、吹管乐器冒顿潮尔即胡笳、喉音艺术呼麦,我国称之为浩莱音潮尔、拉弦乐器——潮尔等。它们均为由持续低音和高音旋律所构成的二重结构。这种特殊的演唱、演奏方法及多声部音乐形式,已成为蒙古民族多声部音乐文化的主要特色。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蒙古声乐多声部艺术——呼麦。在我国,呼麦艺术仅在新疆阿尔泰局部地区流传。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可能

  • 标签: 呼麦 多声部民歌 二重结构 音乐文化 蒙古民族 民族音乐
  • 简介:我们能够对于存在着的一些文物或者建筑进行保护,那些是我们心目中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其实还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需要我们的保护的。在这篇文章中,会对蒙古音乐进行研究,并且对如何去做才会使得这种文化传承模式进行改善,通过这样的改变和做法,了解到艺术的本质与价值,对其文化传统的发展演变规律与演变过程进行探讨,以期为日后进行更好的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保护奠定一定的基础。

  • 标签: 蒙古族 音乐 活态传承 衍变
  • 简介:"长调"民歌作为蒙古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础和主流,诞生在马背,扎根于草原.并以其色彩的多样性、功能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音乐的独特性,在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标签: “长调”民歌 艺术特色
  • 简介:蒙古民歌因地域不同而有着各自的个性,科尔沁民歌也因为产生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样态。本文以科尔沁地区的蒙古短调民歌为研究对象,就其旋法特征作一浅论。

  • 标签: 音列 节奏 音调 旋律线
  • 简介:蒙古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内蒙古素有歌海之称。作为蒙古民族正统的察哈尔部,其音乐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借鉴与创新形成了著名的、独具特色的察哈尔风格色彩区。近代以来,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短调歌曲大量出现,歌词的修辞方法独具特色。分析短调歌词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于继承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艺术借鉴与创新,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察哈尔 短调歌词 歌词比喻 修辞特点
  • 简介:蒙古英雄史诗——“陶力”的音乐形态发展简述吕宏久“陶力”,蒙语音译,意为史诗,或谓英雄史诗。是比乌力格尔、好来宝等蒙古民间传统说唱艺术更为古老的曲艺形式。陶力的说唱有其特定的内容,主要是讲述传奇式的英雄与邪恶势力的代表——蟒古斯(恶魔)的斗争并取...

  • 标签: 英雄史诗 蒙古族 音乐形态 蟒古斯 旋律化 格斯尔
  • 简介:蒙古抒情歌曲的美声表达是继承和弘扬本地区民族歌唱艺术特质的基础上,融入欧洲美声唱法的技巧的优势和长处而诞生的演唱方法。其具有深厚纯净、舒缓平稳,流畅活泼、优雅深沉的演唱风格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内蒙古地区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多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蒙古民族审美心理表现传统以及当今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密切关系。

  • 标签: 抒情创作歌曲 美声表达 特征 形成
  • 简介:关于当代蒙古音乐生活的变迁及传统音乐的存承问题,都可以在城乡关系的探讨中寻找答案。草原的城镇化,促使出现了以城镇为中心形成同质化、普世化的现代音乐生活方式,同时它从城镇向牧区扩散,深刻地改变着牧民固有的音乐生活方式,进而对传统音乐的存承造成影响。城镇化及城镇导向的现代音乐生活方式的建构,是一种各种空间重组的过程。在民族化与国家化、地方化与世界化的两对双向互动当中,形成了蒙古当代音乐文化生态景观。教育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主要手段。现代教育正在建构和普及“超民族性”和“超地方性”的普遍性知识话语体系的同时,正在消解地方传统音乐的固有存承模式。而城镇音乐生活的乡土取向、现代教育对传统音乐的征用,则体现了当代城乡互动以及民族音乐生活现代化的复杂性。

  • 标签: 城乡关系 音乐生活 传统音乐 存承空间
  • 简介:国家、民族、族群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不同的记忆,并通过符号文本、书面文本、口头文本等多种形式来延续,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历史的再表述。蒙古长调作为口头文本,一方面以歌词的延续来承载其族群特殊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进行着现代变迁。文章以土尔扈特部长调为载体,期望透过现代田野来重构历史事实,从田野路径、长调记忆、音乐声态三维度解析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蒙古土尔扈特部长调音乐文化。

  • 标签: 历史记忆 口头文本 蒙古族 土尔扈特部 长调音乐
  • 简介:纵观人类音乐历史发展的历程,音乐的产生与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劳动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我国古代的雅乐体系还是蒙古的图腾音乐体系,在形成的原则和音乐对象的意象演奏表达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从音乐哲学的延伸流派来看,中原音乐文化的宫廷音乐、祭祀音乐、仪式礼制音乐都是从早期图腾神话音乐体系逐渐分离出来而形成的。同样,蒙古自身民族音乐体系的建立和内蒙古各地区音乐流派的形成也与远古代蒙古先民的图腾意识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元素框架下蒙古人的图腾意识是影响着音乐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说蒙古先民的图腾意识和自然崇拜情感在蒙古音乐体系的灵魂,近似于音乐膜拜的思感是蒙古音乐精神的源泉和动力。

  • 标签: 图腾崇拜 音乐体系 形成原则 问题研究
  • 简介:对于口头传统来说,文本是表演的产物。口头表演中,艺人调动和运用自己业已积累的传统元素,将新的曲目“装入”到已有的框架中,完成新曲目的演唱。于是,思维和行为在表演中融合为一体,通过表演生成为文本。这样,表演前的思维与表演后的文本,由表演所联结,形成“表演前——表演——表演后”的过程结构。表演是在艺人与受众共同建立的语境中进行,同时存在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网络之中。语境和事件为表演和文本赋予了意义。

  • 标签: 口传音乐 口头表演 表演过程 语境
  • 简介:蒙古黄河沿岸生活着一个特殊的蒙古群体——杭哈蒙古,从源看,他们是鄂尔多斯蒙古后裔。1949年以后,政府以黄河为界通过行政区划把他们归为巴彦淖尔盟。这一群和乌拉特蒙古近百年来共同居住在一个行政区域,他们的生活、民俗、乃日仪式、民歌等互相借鉴、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杭哈风格。本文谈到的双重文化认同,是从人类学视角去看待杭哈蒙古的历史与当下,将这个群体搁置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中去梳理他们的历史记忆与行政区划,从而去关注和阐释当地民歌的界定、民歌手的身份表述和他们在音乐生活中的文化建构。

  • 标签: 蒙古族 杭哈民歌 部落传统 行政区划 身份表述 文化建构
  • 简介:图瓦(tuva)、呼麦演唱方式是一种很神奇的歌唱技巧及现象。深入研究这种独特唱腔的起源、声音技巧、声音合成、风格和旋律的构成,对于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起源 声音技巧 划分种类 发展
  • 简介:蒙古长调的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这个问题上,民间/学者、局内人/局外人,给出了多元的审美经验描述和阐释。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面对同样的音响感性样式,不同文化持有者在审美经验的判断上,得出了长调音乐或“欢乐”或“悲伤”,这两种完全相悖的结论。本文通过对蒙古传统社会长调音乐审美价值观的探讨,以及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的分析,指出长调音乐对“局内人”而言,其所呈现出的审美形态具有“欢乐”的情感价值属性。

  • 标签: 长调 审美价值判断 欢乐 悲伤
  • 简介:1风·情身边的不少学友都将蒙古的文化事项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课题,带动了我也有些许的蒙古情结。记得听过一位蒙古师兄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他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自己家乡现在的面貌,末尾处他的声音似乎微微高昂地说,“希望各位到内蒙做客。”这样一句公开场合中惯常的客套话,师兄的汉语也不甚流利,我却从中看到了难以掩饰的真诚,因为我在他的眼睛里看见了蓝天,这样高的天空,应该只有曾经身在草原上无数次地神情仰望,才会铭刻在一个人的眼中。

  • 标签: 蒙古族 论文课题 学术报告 公开场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