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正>《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由“图、谱、诀”三部分组成,它见于宋人陈元靓1279年前编成的《事林广记》。因音乐理论的隐微委曲处是文字所不能表达的缘故,故古人就以精炼简括的图像、音谱以至用韵语制成的口诀来表达其涵义。类似这种情况,埋在古籍中经历千百年之久,未得其解。如武则天敕撰的《乐书要录》“旋宫图”、《律吕新书》与《词源》所载“音谱图像”,以及《事林广记》编录宋元《乐星图

  • 标签: 乐星图 黄钟 八十四调 事林广记 音乐理论 转调
  • 简介:文章以明代音乐图谱文献及相关传统音乐遗存为基础,从音乐实践角度探讨当时工尺谱唱名体系的应用特点。通过对相关乐器音位及雅乐与俗乐曲谱的分析梳理,认为完善自宋代的以“合”为调首配黄钟的固定工尺唱名体系,在明代仍见施用;同时,以“尺”为调首的工尺唱名系统,则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始终贯穿于明代俗乐发展之中。明代俗乐实践中所用工尺唱名的主体,是以“正宫调(五字调)调名系统”为基础的固定唱名。工尺谱在发展历程中对不同唱名及调名体系的选择,是以其相应的主流乐器机制和音乐实践需要为基础和支撑的。

  • 标签: 工尺谱 工尺七调 固定调唱名 首调唱名 古谱解读 明代音乐
  • 简介:中国鼓词是文学、音乐和表演三种艺术结合,而以文学为主的说唱艺术。鼓词历史十分悠久,既是我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活态”文化遗存,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较为广泛的关注。为了知往鉴今,以启未来,本文重点基于CNKI中1956—2016年间鼓词研究文献,运用科学计量学理论,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相关科学知识图谱,并分析其全景式图谱特征及文献的内在规律,探讨相关研究热点、存在的普遍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 标签: 说唱艺术 鼓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科学计量学
  • 简介:本文通过问题、策略、程序三个部分,从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出发,对建立在相互制约关系法则之上的二元结构和本质主义批判进行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就音乐美学理论提出21个基本关系,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向语音中心主义的位移和语言与表述的关系做进一步阐发,同时,提出在追问与关切的基础上进行合式表述,以及有关音乐美学范畴的研究设想。

  • 标签: 经验 先验
  • 简介:在“身心二元论”的哲学背景下,西方近代美学把审美经验视为纯粹的精神活动。音乐审美感性论长期无法挣脱精神美学的藩篱,研究者难以正确看待身体在音乐审美经验中的重要性。具有意向性的身体积极地参与到了音乐审美对象的建构中,并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细腻的表现形式。在群体性的音乐审美活动中,主体间具有身体的共情能力。主体间音乐审美行为的协同性对审美信息的传达及审美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音乐审美缘身性与审美对象的属性及审美环境的类型有着密切关系,对象属性和环境类型决定了审美缘身性的程度和样式。

  • 标签: 身体化 音乐审美经验 身心二元论 身体意向性 审美缘身性 审美参与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经验体系中的审美对象、审美观念、审美感觉、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情感等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分析,结合琵琶艺术的特点、琵琶演奏中各种问题的表象、内在特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论述。

  • 标签: 审美经验 琵琶 演奏艺术 审美对象 审美观念 审美感觉
  • 简介:<正>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在学习借鉴外国音乐经验方面做了不少有成效的工作。总的看来,建国以后我们在这方面的注意力多放在对作曲技术理论、演奏演唱技巧的学习借鉴,对外国作曲家及其创作遗产的研究评价等方面,而从宏观方面来研究欧洲音乐自文艺复兴以来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中引出若干对我们有启发借鉴意义的历史经验,是注意不

  • 标签: 初步思考 音乐历史 近代欧洲 作曲技术理论 文艺复兴 学习借鉴
  • 简介:近年来,在我市业余活动中活跃着一支引人注目的队伍——伟建机器厂业余文工团。他们在各种演出中受到好评。为迎接一九八二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他们从年初就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排练出一台由独唱、重唱、器乐小合奏,独奏等节目组成的音乐晚会,现正加工提高。

  • 标签: 哈尔滨之夏 机器厂 业余活动 一九 经验总结 文艺活动
  • 简介:为了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于2017年11月9日至1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旅游学院共同主办'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暨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年会、戏曲名家演唱会',近40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观看了11个剧种13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后,进行深入研讨,旨在为戏曲传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动港澳与内地戏曲的协同发展。

  • 标签: 实践经验理论 戏曲实践经验 理论融合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音乐聆听、感性直觉经验表述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即音乐美学学科的听、说问题。音乐音响在主体的知觉聆听之后成为感性经验,这里的"感性"之定义指向了人类生存体验的感性,有别于一般认识上的"纯感性"。人在音乐中乃是用感性经验经验经验,并从中钩沉出关乎音乐、却又不仅止于音乐的意义。对意义的反思促发了人对经验的言说,而正是藉着本质的语言,才使人拥有了运思之能与听说之技。本文从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中得获启发,试图觅寻并构建通达音响与意义的听说合一之路径,亦是为对音乐美学学科语言的合式学理定位之思索。

  • 标签: 音乐美学 学科语言 感性直觉经验 听说合一
  • 简介:“音乐特长生考试”不仅是一场专业的考试,更是对一位考生全面的考核。很多考生最终不能理想实现,很多原因不是因为专业。而是在设计高考道路上的种种决策上的失误,对艺术高考缺乏清晰的认识。盲目上阵造成的。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齐悦,具有良好的艺术教育背景,结合他多年在艺术特长生考试中的经验。特为这方面的考生提供一些建议,仅作参考之用。

  • 标签: 艺术特长生 考试 经验 艺术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背景
  • 简介:<正>由文化部教育局委托中央音乐学院筹办并主持召开的全国高等音乐院校钢琴共同课教学经验交流会,于1985年7月5日—1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61人、列席代表33人、特邀代表3人,分别来自全国的21所音乐院校气会议除主要进行了大会专题发言和小组讨论外,还举行了三场学

  • 标签: 高等音乐院校 经验交流会 共同课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史 教学
  • 简介:<正>我一生走的音乐创作道路,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说也惭愧,走了半个多世纪,成绩平平;少壮不努力,老太徒伤悲.我没有真正想清楚的东西,不愿轻易随声附和.例如无调性音乐,我在年轻时就接触到了,但我钟情于祖国的山山水水,失去调性,似乎就失去了我生根的地方,好象不再能辨认出这些山山水水,便感到是难以接受的痛苦选择.我国音乐文化传统、西方音乐文化传统,这两位巨人,前者以庄严的目光,后者以威严的目光注视着我这个三十年代学习音乐的年轻人;他们一直注视了我半个世纪,我顺从也不是,背叛也不是,始终逃不脱如来佛的巴掌心!其结果,我走了一条既不完全顺从,又不彻底背叛的道路.我看不但是音乐艺术,包括我的为人也如此.悲剧在于:旧的嫌我新了,新的嫌成旧了;土的嫌我洋了,洋的

  • 标签: 文化传统 音乐学院 西方音乐 三十年代 孟浩然 无调性音乐
  • 简介:近年来,仪式音乐研究成为音乐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就仪式音乐研究的主要取向而言,可以归纳为"礼乐范式""音乐范式"和"音乐人类学范式"三种主要研究模式。其中,"音乐人类学范式"较多地借鉴了西方人类学理论,也使用了大量的人类学术语。而"礼乐范式"和"音乐范式"则立足于中国传统,有着较为浓厚的中国文化印记,特别是"礼乐范式",它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沃土中的研究范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礼乐范式"就是仪式音乐研究的中国经验,是中国视角的仪式音乐研究;"音乐范式"也具有浓厚的中国经验特点,其所涉及的律、调、谱、器等音乐形态的方方面面,多是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下的具体表现。

  • 标签: 仪式音乐 研究范式 礼乐范式 音乐范式 中国经验
  • 简介:文章通过在中国当代音乐批评写作的特定视角下,以国人乐评写作意识、写作状态作为理解、关注对象的出发点,解读西方乐评三百年经典文论的文本现象,在观察其文论整体形式特征、领悟其文本写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试图论述其存在方式,以此倡导建立中国当代音乐批评写作的某种有效途径即有必要介入的感性经验描写方式。

  • 标签: 西方音乐批评 文本经验 音乐审美 本体 存在方式 感性经验描写
  • 简介:中国的传统声乐理论资源丰富,这些珍贵的声乐演唱理论和经验不仅对古代声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推动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以郭兰英为代表的老一辈歌唱家,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继承和发展传统在今天仍然可行,传统声乐理论的现实意义应当唤起当代民族声乐者们的更多关注。

  • 标签: 传统声乐理论 现实意义 继承发展 郭兰英
  • 简介:“地方性知识”这一命题有其迷障作用,一是表现在对该命题的运用上,二是该命题本身的理论迷惑性。音乐的中国经验不只是一种地方性经验,确切地说是一种情境性的经验,它在艺术人类学所着力追求的全景式的人类艺术景观图的建构、艺术真理和人生真理的理解中有其独特的价值。

  • 标签: 音乐 中国经验 情境性的经验 艺术人类学价值
  • 简介:<正>全国艺术院校双簧管教学经验交流会于八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这是建国三十五年以来第一次召开的专业性会议。双簧管教学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中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专业。它的形成与发展还是解放以后才开始的。由于十年浩劫的影响,它的历史实际上只不过有二十年左右。此外,它又是一个小专业。从事双簧管教学的人很少,分布又远,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业务交流都有很大困难,许多人多年来一直处于“人自为战”的状况。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这个专业的提高,使之不能适应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艺术院校经过协商召开了这次会议。

  • 标签: 严重影响 二十年 中央民族学院 双簧管演奏 学术论文 艺术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