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2018年,时值交响芭蕾代表作《斯巴达》成功上演五十周年。本文回顾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舞剧观念和技法与苏联芭蕾之间的关联历程,从舞剧的本体特征中试图重新阐释《斯巴达》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即《斯巴达》所遵循的"音乐视觉化"编舞原则,"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交响呼应的编舞原则,以及审美图式上群舞的"典范性"和主要人物的"补充性"。

  • 标签: 交响芭蕾 《斯巴达克》 格里戈罗维奇 舞剧创作 编舞原则
  • 简介:福建舞蹈有160多种,节目700多个。台湾的传统舞蹈有汉族舞蹈和原住民舞蹈两大支系.汉族舞蹈主要有闽南人与客家人两大族群,有代表性的如:祭孔佾舞、跳加官、采茶舞、车鼓、跳鼓、弄牛梨、舞狮、七响、马、春灯舞等。

  • 标签: 舞蹈艺术 福建 台湾省 艺术形式 舞种 艺术风格
  • 简介:本文结合肖华舞剧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从选材立意、人物关系、叙事结构三方面来分析舞剧创作的叙事特征。肖华舞剧的叙事性在于"叙事"不为舞而舞,只为表达服务。这种叙事不仅推动舞剧的戏剧性,也会强化舞剧结构中内在的逻辑关系,使舞剧叙事简练完整,又围绕题材立意,体现出作品鲜明的现代"主体"思维。真正的舞剧叙事,不会妨碍"舞"的华彩,反倒会使那"舞"由于叙事方式的新颖、丰富而更为绚烂。

  • 标签: 舞剧创作 选材立意 叙事结构 叙事特征
  • 简介:2009年,北京舞蹈学院和英国米德萨斯(Middlesex)大学成功地合作了中外舞蹈编创项目"舞动无界",而今年"跨艺计划——舞动无界"于7月31日在台北艺术大学再次拉开帷幕。

  • 标签: 无界 台北 北京舞蹈学院 2009年 舞蹈编创 大学
  • 简介:民族民间舞蹈浓缩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与审美理想。滇南彝族尼支系中盛行的传统舞蹈栽秧鼓舞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的存在方式。本文通过对滇南彝族尼支系栽秧鼓舞起源传说的梳理,分析了栽秧鼓舞与农耕生产的关系,进而对栽秧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进行了剖析。

  • 标签: 滇南彝族 尼苏支系 栽秧鼓舞 农耕文化
  • 简介:并不是人上了一定岁数,他就“老”了。我有幸认识这样一位年逾七甸的舞蹈家,每每与他接触,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他有着年轻人般的执著与敏锐度,却又比年轻人豁达,敢于自省反思,勇于转型改变。他是肖华,北京舞蹈学院的资深教授。虽然他并不高产,作品演出场次也不多,但我更愿意将他看作中国舞剧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 标签: 舞蹈家 艺术追求 知识分子 人生 北京舞蹈学院 领军人物
  • 简介:现代舞《回家干吗》运用了多种舞蹈语汇交汇、融合,编织成一个当代的、民族的、芭蕾的、生活气息浓郁的、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舞蹈。它以现代舞的语言为贯穿,以芭蕾双人舞的形式为基础,又有民族民间舞的语言溶入组合、交融编创而成。应用色彩做比喻,就是用红、黄、蓝三元色调合成间色——复色——乃至无穷过渡的无尽色彩,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与情调,热情奔放不失沉稳,协调又不失变化多样,它新颖、丰富、完整,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品味。

  • 标签: 现代舞 舞蹈 芭蕾 民族民间舞 多样 用色
  • 简介:然而,归根结底,艺术就象摆满镜子的迷宫,无论现出的是怎样的景象,或直接间接折射的便是观者自身。20世纪出现的现代艺术,是那个时代人与环境关系剧变的产物,而20世纪末在中国成长起来的现代舞团和它背后整个中国现代舞、以至现代艺术的发展,同样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经济变化、思想落差最为剧烈的时代自身所萌发的需要,尽管也许开始时,连这一时代本身都并未意识到。正是这个舞团的创立、成长,不同时期作品的上演,一代代舞者、艺术家的尝试、失败、再尝试,一点一点地使现代舞的形象逐渐清晰,无声地催醒了人们对于现代艺术,自己的艺术发自内心的渴望。也正是许许多多从这个团里磨练出来的舞者,如蒲公英般飘落在大江南北,以至海外,形成

  • 标签: 现代艺术 现代舞团 十年 艺术家 作品 景象
  • 简介: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央电视文艺中心、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型系列节目——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10月中旬在中央电视黄金时间隆重播出。胡振民、李牧、冯远及贾作光、白淑湘、冯双白、张继钢、李毓珊、刘春香等中国文联与中国舞协领导,舞蹈家资华筠、赵青、陈爱莲、吕艺生、潘志涛等和音乐、美术、民间艺术界的诸多艺术家们一起出席观看并亲切会见了参加演出的民间歌手、舞者和乐手。

  • 标签: 中国舞蹈家协会 中央电视台 民间歌舞 中国民族 播出 中国音乐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