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白日焰火》2014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抱得"双熊"归,斩获最佳影片金熊奖及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爆得大名,并靠"出口转内销",在国内声名鹊起,收获不菲票房。然而,这是一部在许多观众看来"不好看,也看不懂"的电影。这样一部气氛沉闷、布景阴暗、风格粗粝、情绪压抑的电影,为何能够获得国际评委们的垂青,让普通观众费解、困惑。

  • 标签: 最佳影片 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 男演员 不好看 金熊奖
  • 简介:2015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导演张作骥的《醉·生梦死》受到重点关注,最终获得10项提名并赢得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4项大奖,此片参展德国柏林电影节,也获得广泛好评。电影涉及到了很深的伦理讨论,对母子、兄弟、情人、同性恋等复杂的情感进行展现,触及到台湾底层、边缘人物徘徊无奈、被生活压迫的细微情感,整体的梦幻、沉沦是台湾文艺片中少见的风格。

  • 标签: 隐喻分析 表现主义 人物 台湾电影 生命 柏林电影节
  • 简介:娄烨是国内第六代导演中极富个人特色的一位,其与曾剑的“手持电影”风格的结合拍摄出《颐和园》《春风沉醉的夜晚》《浮世迷城》《推拿》等多部经典作品,其中《推拿》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娄烨的电影有较强的个人特色,他的电影世界奇异有力,有一种强大的探索精神,人们往往被娄烨影片中性格鲜明的人物所触动,他们敢爱敢恨、也许微小如蝼蚁,却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博弈。在娄烨的影片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认知感”,来源于其极富性格张力的人物们。与同是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王小帅相比,娄烨的电影似乎“人物至上”,在王小帅的故事里,大部分的人物、情节都是为了主题服务,衬托三线建设这个主题,再现童年的伤口。而在娄烨的电影中,情节、背景、环境,似乎都没那么重要,整部影片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努力进行着人物性格的多角度塑造。

  • 标签: 人物性格 电影美学 娄烨 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六代导演 个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