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原创民族歌剧《回家》是江西省宣传文化系统重点组织创作,是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转企改制后精心打造的首部民族歌剧,也是江西省65年来原创的首部完整歌剧,上演后广受好评。先后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江西省第五届艺术节"玉茗花"大奖,导演一等奖,音乐一等奖,主演罗旺篼、罗母、老长官、文竹、玉娇分别获演员一等奖。

  • 标签: 民族歌剧 《回家》 精神文明建设 转企改制 歌舞剧院 梅盛林
  • 简介:在都市电影中,影像的本土化选择是彰显民族个性、拉近观众和影片的距离、植根于本体文化的有效途径。传统的物理空间建构和文化空间的重塑是体现地域差异的主要载体,也是地域身份认同的契合点。在民族化空间的营造中,传统的空间审美在影片拍摄和剪辑中促进传统语境的形成,赋比兴的借鉴催化角色情感和推进情节的发展,强视觉的民俗仪式化能达到"满煽情"的效果。不同都市呈现不同地域文化,同一个都市也同时承载着多元的传统语义,电影的多元的视听美构建出立体的传统文化影像,使传统元素得以感性化、肉生化地传播。

  • 标签: 传统元素 都市电影 文化建构
  • 简介:戏曲电影是电影大家庭中的一个门类。一个多世纪以来,戏曲电影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人民对古老文明而又生机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伴随着戏曲电影的诞生,戏曲电影研究从未止步。目前,综观戏曲电影研究,系统的、全方位的、中华民族审美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进一步全面而深入地展开戏曲电影民族审美文化的学术研究,建构戏曲电影民族审美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体系和范式框架十分有必要。

  • 标签: 戏曲电影 民族审美文化 身份认同
  • 简介:20世纪中叶,民族歌剧是我国歌剧艺术中的主要类型,曾诞生过大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经典剧目。进入21世纪,如何把握好歌剧的"民族化道路"和紧扣时代的"当代意识",是摆在每位歌剧创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本文以江西省创排的歌剧《回家》为例,细致剖析其在"民族化道路"上的可贵探索;从题材选择、音乐创作、戏剧结构、舞台呈现等7个方面系统总结归纳该剧在体现创新和"当代意识"上的主要艺术特质,以期为当前全国歌剧创作的学术研究和未来中国歌剧发展道路探析,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

  • 标签: 民族歌剧《回家》 艺术创新 当代意识
  • 简介:戏曲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中国戏曲就与它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剧目丰富、表演形式独特,都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直接关系。而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又和中国的哲学、宗教、民俗、伦理、艺术、政治、经济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了解学习中国戏曲,应先了解它与其他国家迥然不同的、极具鲜明民族化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主要特

  • 标签: 戏曲表演 民族文化心理 中国戏曲 地域色彩 艺术风格 艺术表演
  • 简介:2015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时间节点,一部气势恢弘、场面壮观的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隆重献映。该剧以教科书式的历史高度和纵览全局的叙事维度,为我们全景展现了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长达14年的光辉历程。该剧历史人物众多、战争局势复杂、时间跨度较长,地域纵横东北三省,表现的大小战役数十起,是一部具有史诗质感和家国情怀的力作。驾驭如此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文章。第一,创作者要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形势能够深入、透彻地分析和把握。第二,创作者要对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大地怀着深厚的情感和敬畏。针对东北的山川河岳、民风民俗要有深入的田野调查,并且能将地域文化顺畅地植入故事情节。

  • 标签: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战争 民族史诗 电视剧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 简介: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与地理空间分布的特殊性,呈现了独立完整的民族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逻辑,这使得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呈现了不同的文化审美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电影强大的宣传媒介推行民族政策,使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经典作品《五朵金花》《刘三姐》《阿娜尔罕》《冰山上的来客》《阿诗玛》等。尽管这些作品具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意识形态,但在中国电影镜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 地理空间分布 《刘三姐》 政治意识形态 民族政策 宣传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