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法年,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法国举行的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它久远地影响了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格局和形式,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1999年和2000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互访时共同确定举行中法年.2001年,两国签订《会谈纪要》决定,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2004年秋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

  • 标签: 中国文化年 文化交流活动 法国总统 2001年 国际社会 国家主席
  • 简介:在中国,我们至今还没有一本真正让法语老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有效可行的文学教材。而在法国,在法语学科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法语教材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丰富选择。本文对中法两国的文学教学进行大纲和教材的比较,旨在学习法国文学教材的先进之处,为完善和改进我国的文学教材提供一个参考。

  • 标签: 文学教材 文学教学
  • 简介:本文论述了土族宗法文的表现形式,认为土族的宗法文是一种整合重构型的宗法文.

  • 标签: 土族 宗法文化 文化变迁
  • 简介:<正>伦理本位是儒家文化的一般概括;法律,自然是居于从属的地位了。所谓“德主刑辅”实即道尽了儒家法文的形质。法律在儒家文化中的角色基本上是工具性的,用较规范的“体用”范畴来表述,“体”是道、是德,“用”才是法、才是律,简言之,似乎可以称作“道德为体,法律为用”。虽然儒家文化历二千多年几多变易、几度沉浮、流派纷呈、歧见迭出,乃至有进步与保守的分野,尤其在近代,但在这层体用关系上却自然而然而又似乎令人费解地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所以有位美籍华裔学者金勇义先生在比较东西方法律文化特质之差异时直截指称:“在传统中国,法律被认为是人们在社会中实现道德理想的工具。法律与道德相比不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而且人们应当首先受到的是道德规范的调整,也就是儒家在为治和司法中的道德原则。”“这可以称为中国的道德决定论。”

  • 标签: 儒家法 儒家文化 陆九渊 道统 圣人之道 伦理本位
  • 简介: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颁令禁止天主教之后,明清之际活跃的天主教传教活动逐渐转人“地下”。在清方档案里,天主教被称为“西洋教”“洋教”“邪教”,其事迹混杂于中国民问秘密宗教的教案中,传教士重新公开进人中国本土则要到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口通商口岸活动,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进人内地,从此天主教、新教(以下同时称呼时作“基督教”)开始了在中国传教的新时代。

  • 标签: 《北京条约》 文书 地契 广东 教会 外方
  • 简介:“昂菲特里蒂”号与中法早期文化接触董海樱Resume:AlafinduXVIIsiecle,cinqJesuitesenvoyesparLouisXIVoutprisleNarire"Amphitrite"etsontarrivesenChine.C...

  • 标签: 传教士 康熙帝 路易十四 早期文化 中西文化交流 耶稣会士
  • 简介: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时处东西方冷战期,此举震动世界,媒界称之为"外交核爆炸"。中法两国的建交谈判曲折而富于变通精神,建交公报只有两句话,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绝无仅有,法国也是唯一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没有首先宣布同台湾当局断交的国家。详见《中法建交始末》一文。

  • 标签: 中法建交 戴高乐 建立外交关系 法国政府 建交谈判 联合公报
  • 简介:作为重要的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发生变革时,法律制度的构建是重要内容。而且,法律制度的变革情况又往往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因此,在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欧,思想家对法律的发展变革十分重视,在自身的政治模式构建中无不论及。而这一时期的欧洲,通过各种途径,对远在东方的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作为远离欧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的极大关注。许多启蒙思想家在自己理想的法律制度构建过程中,都从不同层面对中国法律文化进行了评述。由于启蒙思想家各自的理论基点不同,他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与论述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启蒙思想家们从各自的理论角度出发评价和分析了他们所接收到的中国法律文化,这一过程是中国法律文化对欧洲近代法律转型发生作用的过程。而且,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论述,也有助于我们转换角度去对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

  • 标签: 启蒙运动 法律观 中国法文化
  • 简介:2003年11月3~4日由外交学院和南巴黎大学联合举办的"中法暨中欧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来自中国外交部、商务部、中联部、欧盟驻华使馆、法国驻华使馆、法国财政部、巴黎政治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巴黎第十一大学、马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和世界史所、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外交学院、法中委员会和工商界代表、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的高官、学者、记者等3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 标签: 中法关系 中国 法国 外交关系 单边主义 认知性差异
  • 简介:明清笔记小说中的案狱故事不仅描摹了司法实践活动,同时也传达了当时民众对于司法实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由此可以解读出乡民视野中对国家法律的基本态度,以及民众心目中的情、法之辩。本文以案狱故事为例,考察明清乡民视野中的法律认知与司法实践,试图彰显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另一侧面。

  • 标签: 民间 法律认知 案狱故事
  • 简介:歌德声称自己没有正式学习过法语,这是个谎言。歌德的谎言源于法国人对其法语的指责。表面上歌德承认自己的法语不够好,法语的难点是法语语法,其实歌德的内心并不真正认同他法语不好的说法,也许歌德想告诉我们的是,法国人对他的法语太苛责了。

  • 标签: 歌德 法语 谎言 自由
  • 简介:<正>中法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法两国的学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国有博士称号则始于公元前220年,法国有博士称号则始于公元8世纪。两国的学位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改革过程,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现行学位称号。然而两国学位的结构和级别,都是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各级高等教育的职能而设置的,相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结构,相同的级别也有不同的内涵。同是一个学位称号,学术水平也有差

  • 标签: 学位条例 高等教育 法国 博士学位 学位制度 比较研究
  • 简介: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沙和积淀,隆林彝族法文经历由“转房”“通婚禁忌”到婚姻自主和自由,神灵断案到依法审判,火葬到土葬再到火葬的文化回归,限制人身自由到自由枷锁的打破,传统刑事“赎买”到现行的罪刑法定,从“野蛮”的血亲复仇到文明纠纷解决的当代变迁。

  • 标签: 彝族 法文化 研究
  • 简介:今年,是甲申中法马江海战(1884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三)爆发130年。130年来,国人一直把它视为国耻纪念日。130年前,法国侵略者借口在越南谅山观音山受到清军攻击,造成死伤,向清政府索要4000万两白银赔款。若迟交一年涨十倍,即要4亿两白银。在赔款未到手之前,要占领中国一二个口岸作为抵押,即所谓“据地为质”。

  • 标签: 中法马江海战 法国侵略者 纪念日 清政府 赔款 白银
  • 简介:拉辛的《勃里塔尼古斯》是法国古典主义时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马致远的《汉宫秋》则是元朝时的名剧。选择它们是因为二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我们可以从中领会个体意识在中法两国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从情节布置、剧情发展和内心冲突三方面来展开分析。

  • 标签: 三一律 剧情安排 行动力 个人悲剧 民族悲剧
  • 简介:试论中法国家赔偿制度之差异丁士松国家赔偿制度是现代民主、法治观念的产物,当今世界各国几乎均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赔偿制度。其中法国与中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则是两种不同历史类型国家中具有典型性的制度。由于中法两国的历史传统及现实国情相差甚大,故两国的国家...

  • 标签: 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法》 承担赔偿责任 归责原则 国家赔偿责任 公务员
  • 简介:2018年,法国总统和总理先后对我国进行任内首次国事访问,法国参议院也发布首份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报告,再加上美国持续“退群”并挑起全球性的贸易战,从双方面推动中法关系步入新纪元.总体而言,中法两国期望构建一种在竞争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并寻求共赢的“合作性博弈”关系.用合作性博弈思维来取代零和博弈思维,用中法“大国梦”的共鸣来取代价值观、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孰优孰劣的争议,将会是两国携手共建全球治理新秩序、共筑“大国梦”的一个关键。

  • 标签: 一带一路 中法关系 合作性博弈关系 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