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最早饮茶的群体之一早先,由于茶叶得之不易,所以,吐蕃民间普遍都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珍品来看待,只有地位较高的阶级阶层才能享用得到。吐蕃前期,藏族社会中能够饮茶的主要是宗教人士和上层贵族普通百姓到后来才逐渐能够喝到茶。“由于藏族对僧人(喇嘛)十分崇敬,他们的饮茶习惯极易被人效法。

  • 标签: 佛教寺院 饮茶 僧人 藏传 藏族社会 阶级阶层
  • 简介:弘法大师空海回国后创立了日本真言宗,从9世纪中叶起,真言宗僧人陆续入唐,他们在华巡礼求法的经历以及归国后的成就,反映了9世纪中叶以后唐日佛教交流呈现出一些新的常态。其一,日本僧侣入华或归国时,主要选择搭乘大唐商人的商船,大唐商人成为了交通往来的新助力。其二,那些以个人身份入唐的僧侣,在华逗留的时间更长、巡礼的佛教寺院或圣迹更多。密教寺院、天台道场和五台山成为了日僧在华巡礼时频繁造访的地点。其三,“镇护国家”的秘法以及修行仪轨、法门等密教的新事相成为了日僧入唐求法的主要内容。

  • 标签: 真言宗僧人 大唐商人 巡礼 镇护国家 密教
  • 简介: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告别陕北,经晋西北、晋东北挺进河北,准备去与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工委会合。4月9日傍晚,因大雪路阻,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一行登上五台山峰巅鸿门岩,当夜就宿于台怀镇塔院寺方丈院。

  • 标签: 五台山僧人 毛泽东五台山
  • 简介:河西僧人杨琏真加是元代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声势显赫一时。过去我写过《略论杨琏真加和杨暗普父子》(以下称《略论》),对他的活动有所论述。近年元代佛教史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学习中外学者的论着,有一些体会,愿对上文作一些补充。

  • 标签: 元代 僧人 河西 佛教史 杨琏真加
  • 简介:<正>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尤为兴盛,南朝帝王及一般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与佛教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他们思想上、文学创作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学者关注较多的一向是与佛教渊源较深的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相对而言,生活在南朝刘宋时期的大文人鲍照与佛教关系不是很密切,尽管后人对他的研究已经涉足多个方面,却唯独很少关注他与佛教的联系;尽管我们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鲍照是一位佛教徒或

  • 标签: 南朝刘宋 创作思想 文学创作 南朝文 惠休 庐山东林杂诗
  • 简介:南传佛教较早传入我国并得到发展,现流传于我国云南,是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宗教信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南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都出现了世俗化现象,这是佛教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 标签: 南传佛教 传入与发展 世俗化
  • 简介:<正>藏传佛教佛教重要流派之一,最初形成并流传于我国藏族地区。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自今尼泊尔和我国中原两个方向传入藏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奉佛教,曾建大小昭寺,并请印度人俱萨罗、尼泊尔人向达尔及汉人大天寿和尚等开始翻译佛经,倡行佛教,乃佛教“前弘期”的开端。赤松德赞(742—797)时期,大力推行佛教,兴建寺院,建立僧伽制度,并组织译师译出密乘经典数十部。还曾召集佛教徒与苯教徒进行辩论,以抑苯兴佛;又举行南僧与汉僧的辩论,以统一信仰。到了赤祖德赞(806—841)时,以强力手段维护佛教利益。由于当时佛教还局限在吐蕃王朝上层,而在民众中尚未扎下根来,且僧侣集团的地位又过分提高,促使与贵族集团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公元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兴苯灭佛。至此佛教前弘期终止。佛教在藏区一度沉寂,达100多年之久。

  • 标签: 藏传佛教 噶举派 格鲁派 苯教 密宗 宁玛派
  • 简介: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入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

  • 标签: 密宗 大乘佛教 金刚乘 噶当派 成佛 赤祖德赞
  • 简介:6世纪中叶,突厥人从阿尔泰山地区迁徙到中亚平原,建立了从中国西北部到咸海东部地域广袤的第一突厥汗国。他们的宗教保留了对天、地、祖先崇拜的痕迹。突厥汗国与中亚平原许多王国的命运一样,很快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布民可汗被认为是突厥汗国的奠基人,也是东突厥的第一位统治者。他的兄弟室点密(Istami)统治着西突厥。

  • 标签: 突厥人 中亚 佛教 突厥汗国 祖先崇拜 西突厥
  • 简介:敦煌壁画中僧人服饰与域外佛教服饰不同,从中可看出敦煌佛教服饰汉化、世俗化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一是本土文化的影响,二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土外来的僧人服饰受到本土传统服饰文化、思想的同化与影响,随着中土僧服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服饰文化。同时,它也为拥有极强包容性和同化力的中土传统服饰文化所渗透,而完成其汉化、世俗化过程,与中土传统思想所相融。

  • 标签: 敦煌僧人 僧人服饰 汉化 世俗化
  • 简介:佛教音乐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两者具有着不可分离的一体化关系,梁慧皎《高僧传》载鸠摩罗什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教音乐传人我国晚于佛教经卷的译入,它向我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佛教化了的西域诸国的中介而进行的,故“佛教——西域音乐”就成为进入我国佛教音乐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基本模式。从其发展看,可看作三个阶段与一个过程。

  • 标签: 佛教音乐 《高僧传》 佛教传播 鸠摩罗什 基本模式 基本形态
  • 简介:中统元年(1260)十二月 以梵僧八合思八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三年(1262)十一月 敕圣安寺作佛顶金轮会。十二月 作佛事于昊天寺七昼夜。至元二年(1269)三月 僧机为总统,居庆安寺。六年(1269)十二月 己丑,作佛事于太庙七昼夜。十三年(1276)九月 壬辰朔,命国师益怜真作佛事于太庙。十四年(1277)二月 丁亥,诏以僧亢吉祥、怜真加加瓦并为江南总摄,掌释教。十六年(1279)十二月 帝师亦怜吉(真)卒。敕诸国教师、禅师百有八人,即大都万安寺设斋圆戒,赐衣。按:此处似是帝师八思巴卒,见《释老传》。十七年(1280)三月 乙卯,立都功德使司,从二品,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并吐番军民等事。

  • 标签: 帝师 西僧 十二月 佛教 搠思吉斡节儿 五台山
  • 简介:<正>佛教传入蒙古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古帝国时期;第二阶段是蒙古封建阶级衰落时期;第三阶段是满清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时期,蒙古的封建领主出于政治目的,始终保护着佛教。在此时期,蒙古的王公们开始信奉佛教,游牧部落开始放弃萨满教。曾有一些喇嘛编年史家企图把佛教在蒙古的传播说成是成吉思汗的所为。有关他派遣使者到西藏大喇嘛公噶宁布那儿去的事情常常被人记载下来。不过,目前尚未发现可靠的证据。

  • 标签: 阿勒坦汗 封建领主 传入蒙古 佛教 萨满教 西藏
  • 简介: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有关饮茶的起源,最早见于唐陆羽在其《茶经》中指出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并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明我国饮茶,是始于遥远的史前时代。

  • 标签: 史前 神农氏 佛教 时代 陆羽 起源
  • 简介:佛教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乙方对甲方的借鉴,或者是图式,或者是造型,又或是细节构成,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以及技术背景,决定取舍。不过图式的接受与观念的接受并不成正比,而观念被改变的可能性更大,乃至有时只有图式,而观念竟是缺席。本文举出的净瓶与授水布施,可以算作一例。由象舆之例则可见图式自印度而中亚,而新疆,而东传到了敦煌,象背所设之舆,在借鉴与演变的过程中大致形成的三种样制,即中土化的结果。

  • 标签: 净瓶 授水布施 象舆
  • 简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佛教以其独特的生态关怀,给我们一种深刻的启迪。它的自然观、生命观及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 标签: 生态环境 佛教 自然观 生命观 生活方式
  • 简介: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人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 标签: 藏传佛教 密宗 述略 大乘佛教 印度 修习
  • 简介: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到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盛时期。这时期,大乘各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着百花争艳的景象。现将主要的几个宗派简介如下:三论宗依据鸠摩罗什(343-

  • 标签: 中国佛教 三论宗 罗什 大乘教 极盛时期 一心三观
  • 简介:宁夏在明朝时是国家重要的守御地方。今宁夏北部地区,明洪武三年改元朝所设的宁夏路为宁夏府.洪武五年又废宁夏府,洪武九年设置宁夏卫,后又置宁夏镇,管辖宁夏左屯卫、宁夏中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前卫、宁夏中卫、

  • 标签: 宁夏镇 考述 佛教 明代 北部地区 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