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半个多世纪前爆发的震惊中外的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哭事件",震撼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日前,笔者访问了当年的哭总指挥,现年106岁、身体尚健的黄鹤先生。黄鹤,字萼楼,又名鹤楼,1897年10月出生在湖南湘阴县武穆乡青山村(现属汨罗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26岁的黄鹤先考入程潜创办的陆军部第六军讲武学堂,后转入黄埔军校第一

  • 标签: 黄鹤 蒋介石 黄埔军校 南京紫金山 中山陵 国民党军
  • 简介:清东京李凤民清代陵寝除关外三、清东陵和清西陵之外,还有一座被人淡忘的东京。此原是清规模最大的墓园。曾葬有太祖努尔哈赤之祖父母、父母,以及他的后妃、兄弟、子侄等十数人,时称“东京二祖陵”,是关外“四”之一(另三座祖陵为兴京永、盛京福和昭...

  • 标签: 努尔哈赤 东京城 太祖 穆尔 陵园形制 《清太宗实录》
  • 简介:在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阳,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庙,这就是史传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寝。方圆数千里的群众叫它“太昊”或“人祖庙”。

  • 标签: 太昊 陵寝 王陵 伏羲氏 三皇 帝王
  • 简介: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多风流之气;春申君多辩士之气;孟尝君四处为相,最后却领兵攻齐,有的是流氓匪气;魏公子信君"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可谓领一代侠风.然而信君真正能出于其他三公子,成就大事之处乃在于"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

  • 标签: 闲话信陵君
  • 简介:众所周知,在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皇后的合葬墓——乾陵园,有一通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的碑形石刻,因其初无一字,故称之为“无字碑”。据测量,此石刻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约98.8吨。相传系由“于阗国所进”。首雕八螭下垂,两侧线刻升龙,趺镌狮、马相斗,其形体之高大雄浑,雕刻之瑰丽精美,于唐代前置物中无与伦比。

  • 标签: 乾陵 无字碑 石刻 唐高宗 皇后 武则天
  • 简介:《左传·僖公四年》中"南至穆"之"穆",既不在齐境内,也不在楚境内,而应在越国南部,可能就是会稽山中的"永穆"。

  • 标签: 《左传》 穆陵
  • 简介:余生也晚,20多年前始知叶嘉莹先生的大名,认真拜读《迦诗词稿》则是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期间。曾经揣测'迦'是否因为谐音'嘉莹'而被作为笔名(别号),末学之笔名'尽心'就是'靳欣'的同音字,当时未曾深究。那时候,自己还没有学佛,不曾读过什么佛经。后来查资料,得知'迦'是'迦频伽'的简称,是佛经中经常提到的一种鸟,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又名'美音鸟',

  • 标签: 先生佛缘 迦陵 陵先生
  • 简介:本文考察了唐文学家独孤及《昆集》由唐至清的编辑、刊刻、传抄情况,以及各板本间的传承关系,对于研究盛唐文学,准确利用史料,或有所裨益。

  • 标签: 盛唐 文学家 传承关系 刊刻 史料 考略
  • 简介:民国时期由官方组织第一次祭祀陕西黄帝,是在外侮日亟、国难方殷的1935年,距民国建立已经将近24年。相传轩辕黄帝死后,葬陕西省黄陵县县城桥山镇北面的桥山上,故黄帝又称桥。黄陵所在的黄陵县,汉称翟道县,后秦称中部县,此名一直沿用至1944年。这一年,改中部县为黄陵县。民国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历届政府都顾不上祭祀黄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很快陷入内外交困、穷于应付的窘境,自然视祭谒黄陵为“不急之务”,提不上议事日程。若不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孙中山机要主任秘书的邵元冲,凭借其在国民党内的影响,极力提倡和四处奔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组织祭活动。1933年8月22日,时任国民

  • 标签: 黄帝陵 南京国民政府 国民党 民族主义 筹备委员会 同官县
  • 简介:五十五年前的1947年7月初,南京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南京哭”事件。当时我在南京,亲身见闻这一幕:当时“中央训练团”以黄埔军校一期生黄鹤为首的四百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因鉴于蒋介石等倒行逆施,国是日非,一起前往中山陵墓前哭诉衷肠。原为“谒陵”,后来却演成一幕“哭”哀剧。

  • 标签: 陵墓 中山陵 蒋介石 黄埔军校 国民党 南京
  • 简介:清明节黄帝拜祖张涛黄帝、黄帝庙位于陕北黄陵县城北一公里的桥山,南距西安约150公里。桥山,总面积为8500亩,下有沮水环绕,四周又有群山环抱,形如八卦,气势不凡。山上古柏生长面积1337亩,现有古柏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达3万余株,是全国最大...

  • 标签: 黄帝陵 轩辕黄帝 清明节 桥山 毛泽东 苏维埃政府
  • 简介:通过对北宋永昌野外石刻保存环境、病害分布的调查,对现存病害数量、种类进行了分类统计,并进行了病害的危害程度评估,初步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为野外石刻的科学保护研究提供了基础。

  • 标签: 野外石刻 病害种类 统计与评估 病因初探
  • 简介:新蔡葛楚简是上世纪末在河南省境内出土的一批重要的楚文字资料,自其面世以来即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重点讨论简文中被误释为“熊”的一个常见字形,认为应改释为“”,并详细分析了其形体演变的轨迹;“”字在新蔡简简文中有两种读法,一为“骊”,义为黑色,二与“熊”音近通用。

  • 标签: 新蔡楚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