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村志是志书的一种。志书有许多特性,如地方、时代、资料、系统、叙述、官修、可靠等,但最大的特性、首要属性是地方。村志编纂要突出地方,一是篇目突出村情,不宜套用市县志篇目;二是记述越境不书,以当代资料和微观资料为主;三是图照突出地方,无地方的不入志;四是表格设计规范美观,表题也要有地域要素。

  • 标签: 村志 编纂 地方性
  • 简介:地方和资料地方志的本质特征。从新出的一些志书来看,不少志书都比较好地突出了上述本质特征。但是,也有个别志书,在体现上述两点本质特征上尚不突出,内容空泛,缺乏资料,极大地影响了志书的质量。改变目前一些志书存在的上述缺点,应该在挖掘本地资料上下功夫,突出地方和资料,提高志书质量。

  • 标签: 志书质量 地情资料 修志人员 缺乏资料 历史时期 城市之间
  • 简介:围龙屋是一种典型的客家民居。本文通过对一个客家村落中围龙屋的个案考察,发现地方社会一方面将围龙屋表述为“祖产”,一方面在围龙屋的空间认知上体现出多元,具体表现在围龙屋作为空间的物理性质、社会关系、象征意义和文化惯习上。“祖产”’的多元表述是市场经济下复生的个体性和地方社会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围龙屋 祖产 空间 表述
  • 简介:民间信仰作为本土宗教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民俗文化的活化样本,具有极强的地方特点。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地区与民族的现实发展都需要一个具有开放特质的地域空间,而开放总是他者与本我对其有所了解时方能实现。学术研究作为知识主体对人类共享知识的集结过程,

  • 标签: 宗教人类学 民间信仰 地方性 学术特色 性文化 仪式
  • 简介:广西南宁市郊的“扬美古镇”是一个汉族平话人聚居的村落。民国期间曾是繁华一时的商埠。由于祖籍地的不同想象以及语言、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地人的族群认同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多重向度。文章试图通过对扬美人族群认同现象的田野考察,分析其族群认同的特点及成因,进而探讨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 标签: 族群 族群认同 平话人
  • 简介:编纂地方综合年鉴为续修各级地方志书提供资料服务,这是客观的需要,应认真做好这项工作。从我省方志系统编纂的已出版的市县综合年鉴的内容来看,已为续修志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我们认为,采用编纂地方综合年鉴为续修志书提供资料是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促进方志、年鉴事业同步发展的最佳管理方式。笔者最近粗读了由

  • 标签: 综合年鉴 续修志书 地方性 年鉴事业 提供资料 地方志书
  • 简介:各自治州制定的单行条例存在民族特点不足、单行条例与地方法规混乱并行以及非民族单行条例违背授权初衷等问题。自治州单行条例与地方法规在立法主体、内容、程序等方面均具有高度的同质,二者实际处于同一法律位阶。《宪法》《立法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单行条例的民族自治功能亟待重新确认。单行条例的民族自治功能实现,有赖于《立法法》进一步明确单行条例与地方法规的范围边界;严格规范单行条例的制定和报批程序,对内容是否包含民族特点进行重点审查;以及贯彻实施单行条例的合宪审查机制。

  • 标签: 单行条例 地方性法规 民族区域自治 合宪性审查
  • 简介:2005年陕西潼关税村发掘的圆形墓,从其墓葬建制,即形制、壁画、随葬品等方面可知为隋代的高等级墓葬.该墓葬位于关中地区,其建制却为典型的北齐制度.本文从隋朝杨勇的政治立场及其被废的原因,判定其墓主只能是隋废太子勇.废太子勇葬以山东高齐制度跟他的政治主张紧密关联,同时新即位的隋炀帝政治转移和安抚山东旧族也使得他得以葬以生前所好.后来,废太子勇的女儿丰宁公主同样葬以山东的墓葬制度.这都是墓主通过墓葬建制彰显其政治主张的典型事例.本文意在展示如何利用考古学中的非地方知识探讨墓葬背后的政治蕴含.

  • 标签: 废太子勇 圆形墓 山东制度 非地方性知识
  • 简介:作为一种新型知识观,地方知识指涉文化的丰富和实践智慧的多样。怀有对民族文化的深情观照,是开拓中国人类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可选之道。通过村庄文化的地方聚焦,人类学考察发现地方知识是村民面对自身生存环境并与周遭情境互动所创造的实践智慧。村庄时空轴线上存在的地方知识的事实,可抽象出被认为是精神气质的系统,其本质是回族村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就村庄持续发展而言,普适性知识与地方知识兼容状态的构建,已成为新时代民族日常生活世界再构的"地方"旨归。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西吉县 回族聚居村 日常生活世界 人类学
  • 简介:最近阅读了几部市、县年鉴,总体感觉文字比较通顺,但与志鉴的质量要求尚有差距。笔者认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综合年鉴质量,重点是编辑人员要明确出版宗旨、增强责任意识。

  • 标签: 年鉴质量 编辑人员 出版宗旨 责任意识
  • 简介:随着新编地方志的大量出版,了解或者知道地方志的人越来越多。事实上,编修志书,是中国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不仅国内许多图书馆收藏有大量志书,就连国外的著名图书馆,也大量存有中国的志书。可见,地方志作为一种地情文献的栽体,是名符其实,无可非议的。但是,地方志(或方志)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些学者的心目中,并不是十分清楚的。本文不想涉及诸多方面,更无法面面俱到,仅就地方志的学术及社会价值,谈谈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地方志 志书 修志 学者 学术性 收藏
  • 简介:本届修志接近尾声。回眸本届修志之初,修志同仁疲于搜地情、翻档案、查资料、访口碑,忙于编写资料长篇。难觅现存资料积累,费时费劲,编纂工作千易万难,苦于无一像年鉴一类的资料提供服务。近几年,具备条件的地方,编纂出版地方年鉴,必将为新一届志书续修带来许多方便。按照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下一届修志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立足本届修志,面向下一届修志,分析、探

  • 标签: 地方年鉴 地方志 年鉴条目 修志服务 发展变化 编纂出版
  • 简介:武汉,地处内陆深处,武汉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本乡本土的“土俗”味道。但因为有了长江,使这座城市充满了一股天然的雄浑大气。这股大气,或多或少冲淡了武汉的土俗,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方方
  • 简介:地方综合年鉴既要求全,又讲究精,但更强调特。因为特是赋予年鉴独有的地方色彩和特有的时代风貌的显著标志,是衡量其是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的重要标准,因此,所有的年鉴都刻意追求这一目标、挖掘这一特质,以突出年鉴的年度特色、地方特点和行业特征。

  • 标签: 年鉴质量 特色 地方特点 要求 准确 挖掘
  • 简介: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给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和适应文化建设的新变化,在目前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下,更好地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是地方志工作者必须面对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 标签: 地方文化建设 地方志工作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服务 文化体制改革
  • 简介:地方志做为资料文献,它的学术,一直受到质疑。本文通过对安徽建省后的第一部道光《安徽通志》的人物篇进行梳理解析,认为地方志不仅具有学术,而且还表现在各方面:大家修志是地方志学术的前提,体例完善是地方志学术的根本,资料翔实是地方志学术的基础,内容丰富是地方志学术的关键,引征广博是地方志学术的重点,考证谨严是地方志学术的保障。虽然道光《安徽通志》人物篇还存在着某些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其对证明地方志的学术性具有很高的范本价值和参考价值。

  • 标签: 道光《安徽通志》 通志 人物 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