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纵观中阿文明上千年的和平交往历史后发现,中阿之间的民间交往主要通过宗教之旅、学术之旅和商贸之旅等方式时断时续、绵延不断地进行,并形成独特的“三轨并存”交往模式,在中阿民间交往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新中国对阿拉伯一伊斯兰国家人文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中阿文明 交往 民间交往 交往模式 人文外交
  • 简介:“文化借重”是指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为获得赢效的传播效果,自觉地利用其它优势或强势文化符号,将其作为传播的主题要素以助其传播成功的一种特殊策略。“刘三姐”在其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误读”与“挪借”模式、“印象”模式、“寻找”模式、“经典重绎”模式、“异质同构”模式和“恶搞”模式等六种模式,以期由对“借重模式”的讨论而引发了今后如何对文化资源加以激活利用的思考。

  • 标签: 刘三姐 经典生成 文化借重
  • 简介:文章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江南模式"进行了考察,认为"江南模式"曲折地表达出易代之际的文化生态及文人的故国之思,纠正了学界所普遍认同的"江南模式"的负面认识问题。由此入手,文章对才子佳人小说流派历史功用和文化价值进行了考察。

  • 标签: 才子佳人小说 江南模式 故国之思
  • 简介: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本文以贵州地扪人丈生态博物馆为例,讨论了民族村寨保护的问题。认为村民是民族村寨不可缺失的保护主体,政府对民族村寨的保护有重要义务。

  • 标签: 民族村寨 民族特色 保护 少数民族人口 民族文化特征 生态博物馆
  • 简介:本文探讨了刊登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上的《美国学界蒙元史研究模式及文献举隅》一文的若干纰漏。海内外史学界研究蒙元史的切入角度有三:中国史角度,蒙古史与蒙古帝国史角度,中西交通史角度。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在蒙元史文献的翻译和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中国学者李思纯、韩儒林、陈得芝、李治安和王晓欣等人都阐述了蒙元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蒙元史 成果 方法
  • 简介:英国本土学界的中古政治史研究百年:彩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向。斯塔布斯所代表的“追求民主”的宪政主义解读模式在20世纪中期就已被放弃。二战前后以麦克法兰为代表的学者引入群体人物学的研究方法,转而以“追求利益”的庇护关系解释中古政治现象。麦克法兰创立的功能主义解读模式强调中古王权与领主之间的基本和谐,突出政治史中人的因素和细节探索,从而推动了地方史和人物史研究的勃兴。麦克法兰比斯塔布斯更像是当代中古政治史研究的奠基者。近二十多年来,新生代史家试图改变麦克法兰模式造成的研究细碎化弊端,把思想因素重新引入中古政治史研究,其中卡彭特等人倡导的“新宪政史”力图对英国中古政治发展再次进行宏观的观察与解释,不过强调这是“没有宪政主义”的宪政史,并非试图回到斯塔布斯。然而这一探索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问世。

  • 标签: 宪政主义 群体人物研究 庇护关系 新宪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