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编修的志书。通常我们把志分为古志和民国志,古志指清朝以前的志书。隆德县真正开始以政府行为来修志,应该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毕如松、李若素修的《隆德县志》。但散佚无存,今皆不传,保存下来的志只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常星景纂辑的《隆德县志》,道光六年(1826年)黄臻纂辑的《隆德县续志》,民国24年(1935年)桑丹桂修、陈国栋纂的《重修隆德县志》。

  • 标签: 旧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整理 校注 隆德县 政府行为
  • 简介:"曾子吊于负夏"一事见于《礼记·檀弓》,自郑玄作注以来,历代礼家对经文"既祖""填池"二词的解释众说纷纭,由此也导致对负夏氏非礼行为的认定出现偏差。本文通过梳理历代学者诸说,结合《既夕礼》记载,驳斥异说,认为"既祖"指的就是在启殡之日,即下葬前一日,主人所完成的将柩车调转使柩首朝南的仪式。"填池"即"奠彻",指的是撤去启殡之日柩车转向后所设祖奠的做法。

  • 标签: 曾子吊于负夏 既祖 填池
  • 简介:春秋齐器轮铸、鲍子鼎有“肇”即“靶”字,读为“鲍”;西周春秋金文襄有不少“甸”字,用为“宝”、“庖”等。春秋齐器齐鲍氏钟的器主名“箪”,一般认为即“颦”字异体,亦当读为“鲍”。甲骨金文襄的“昀”、“陷”等字据此被释为“陶”。“陶”在战国楚简中仍见使用,或可读为“覆”。这些现象似与《说文》分析“甸”字“包省声”相合。然而仔细分析字形,可知“甸”字“从人持缶”,当是“作陶器”或“所作之陶器”的表意初文;古文字中读“宝”、“庖”、“鲍”等音之“甸”、“挛”,实由“昀”之简体加注“缶”声而成,“陷”、“陶”疑是“覆蔽”或“埋伏”之“覆”的表意初文。“甸”、“陶”与“陷”、“陷”本是毫无关系的两系字,只是在春秋战国的某系文字(如齐文字)中,“甸”的变体与“陶”之简体加注“缶”声作“窑”者,形近而混。由此可以纠正过去对“甸”等字形音义方面的错误认识。

  • 标签: 形混 古音构拟
  • 简介: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加快,在偏远的小城市或农村,越来越多的老房子闲置下来,这些房子就像是"凝固的历史",记录了整个时代的发展,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文化,与我们的环境和谐共生。本文通过对建筑循环再利用的研究和分析,围绕"民居改造民宿"这一主题进行初步探析,以"老屋新用"为理论基础,结合相关案例,对具体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

  • 标签: 旧建筑改造 小城市 民居 循环再利用 工业化 经济发展
  • 简介:《三都赋》唐前注被李善收入《文选》之中,关于注的注者,历史上存在以下几种说法: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都赋》《蜀都赋》说,臧荣绪和李善等持此说;张载注《蜀都赋》而刘逵注《吴》《魏》二赋说,綦毋速等持此说;左思自注说,见于《左思别传》;张载、刘逵并注《三都赋》完篇说,主要见于近代学者。左思自注说及并注三篇说于情理皆有不通处,应非史实。余下两种说法虽各有所据,然通过文本细读,可知臧荣绪和李善的说法更为可信,即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蜀》二赋。

  • 标签: 文选 三都赋 旧注 张载 刘逵
  • 简介:伴随着1949年政治层面的天翻地覆,历史学亦发生了“破旧立新”的剧烈变化。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接续延安史学之脉络,其于1950年率先创建,即有从人脉关系上切断与“史学”界的联系、着重培养新生力量、树立马克思主义史学正统之用意。但实际上,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间,近代史所逐渐引入的“史家”亦不在少数,且在近代史资料整理编纂中发挥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为近代史所的早期发展贡献颇多。近代史所中,“新”“”学人并存,其中的“史家”群体,正为当代史学史提供了一个颇为难得的研究样本。从中科院近代史所的“史家”在“十七年”中的实际境遇可以看到,这些“史家”大多出于民族主义情感对新政权有较多认同,且力图融入新时代。但他们既需面对新、旧时代中自身处境的落差,还需承受思想意识中“新”与“”的糾结缠斗,有时亦不免感到进退失据,无所适从。整体来说,他们均经历了一番并不轻松的心路历程。

  • 标签: 旧史家 中科院近代史所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