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或许若干年以后,当我们回首过往,点点滴滴的记忆浮现于心头时,才发现刚刚经历过的真切的历史片段,在不经意间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住这些记忆,才能在充满浮躁气息的现代社会中守候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

  • 标签: 记忆 变迁 县城 现代社会 历史片 净土
  • 简介:元代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在开封城北、东、西走河,破坏了开封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对城市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至元二十年(1283)黄河洪水灌进开封外城,至元二十七年(1290)破坏部分城市水道,延祐六年(1319)城北出现护城堤。元代开封城市的发展与宋金相比,有所衰落,'黄河'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元代 开封 黄河泛滥
  • 简介: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其灵柩并没有立即被迎葬到南京,而是先被移往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供民众瞻仰遗容,举行治丧活动;到4月2日,其灵柩才被暂置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中。

  • 标签: 历史变迁 中山陵 中山公园 民主革命 北京 孙中山
  • 简介:不经意间,41岁的原勇已经在西藏阿里工作了15个年头。但只是近几年,他才有了每年春节回老家过年的机会。原勇的老家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距离拉萨超过3000公里,而拉萨到阿里还有超过1700公里的路程。2001年,原勇从西藏民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原勇清楚地记得,那是2001年8月29日,他坐大巴从拉萨出发,向阿里挺进。

  • 标签: 山西省晋中市 灵石县 日喀则市 山西省会 跨越式发展 川藏铁路
  • 简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中国在东亚的地位虽不是一成不变,但处于核心位置的时间还是相当之久。《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一书就从中国古代开始追溯,梳理中国在东亚秩序中的地位变迁,并对当前中国在东亚秩序中如何自处进行分析。本文将就此书内容略谈感受,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 标签: 东亚 中国 秩序 地位
  • 简介:关于勉瑶需还盘王愿的“渡海”叙事,被认为不早于明代,并逐渐取代“犬祖神话”以重建礼仪性共同体。基于粤北乳源瑶歌及历史考察,可以推断“渡海”叙事亦与明清里甲赋役制度下瑶人户籍和田地的保全有关。至今,渡海叙事仍在拜王歌堂和日常瑶歌中存续,既源于“许愿-还愿”的信仰行为模式,也符合现实需求。粤北瑶族徙居汉区平地后,瑶歌以“渡海”为中心的迁徙叙事趋于系统化和本土化,并融入新的时代印记,显现出瑶人对本族文化的重塑与认同。

  • 标签: 勉瑶 迁徙 渡海 瑶歌
  • 简介:文化是人群共同体在适应环境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机制和制度安排。一个族群的文化变迁既有客观现实因素,也有主观心理因素;既有面对现实生存环境压力的被动性适应变迁,也有为了追求族群自我的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性适应变迁。文化随着一个族群客观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中为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做出适应环境的文化理性选择,而且这种文化的理性选择建立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理性基础上。在生存和发展实践过程中,人们会随着历史发展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被动或主动地做出相应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文化的调适与重构,理性的选择适应自身生存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于此同时,人们也会理性的选择适应自身生存环境的文化模式。故此,民族文化变迁是建立在民族社会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性是建立在实践理性之上,文化理性随着实践理性的变化而变化。

  • 标签: 泉州百崎 回族文化 生存适应 文化变迁 调适重构
  • 简介: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及其地方组织在开展土地革命战争,以及苏维埃制度框架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实践,在闽西大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闽两红色文化。其思想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及其中国化过程中对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支系文化和其他土著文化的融合。

  • 标签: 文化变迁 文化形态 抗战时期 闽西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土地革命战争
  • 简介: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其中一个发生急剧变化时,另外一个也肯定会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喀喇昆仑山区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的剧变,是当今山地游牧方式和生态环境关系问题上很重要的议题之一。喀喇昆仑山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当地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关系问题,已变成了喀喇昆仑山区最热闹的话题,其中,生态环境和游牧方当中,哪一个主宰决定性因素的问题已经变成问题的关键。

  • 标签: 游牧维吾尔人 山地游牧 喀喇昆仑山区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