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以宋祁校、三刘校为代表的《汉书》宋人校,自清代始,即有学者怀疑其真伪。事实上,庆元本等《汉书》刻本所附宋人校,已经编辑整理,与原貌有别,故引後人真伪之辩。本文以其中占据主体部分之宋祁校、三刘校为考察对象,除庆元本之外,参考蔡琪本、汪文盛本以及“景佑本”批校,对照分析其中宋人校之差异,探讨宋祁、三刘校之原貌及其附入版刻《汉书》时发生之转变,推论宋人校层累形成的过程,提出对宋人校演变情况比较合理的解释。

  • 标签: 汉书 宋人校语 宋祁 三刘
  • 简介:在清代的满文教学中,满文“十二字头”是当时认字读本与满文初级教育的基础。本文从教育史与版本学的角度考察“十二字头”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认为“十二字头”的结构是满洲人的独特产物,有别于已有的蒙文字母表。入关之后,代表满文教学传统的“十二字头”与汉人的启蒙书一并成为双语教育的重要教材。最初的《十二字头》版本比较简单,可看作利于口授的助忆术性字母表。而清中叶以后,《十二字头》成为分析字形而有助于自学满文的综合性认字读本。同时,学者也开始借用汉文的传统概念来理解满文“十二字头”。在此过程中,满文字母被理解为与汉字相似的以固定笔画构成的音节字母。于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教学传统包容了满文“十二字头”。

  • 标签: 清代 “十二字头” 满文教学
  • 简介:本文着重研究通古斯鄂温克元音系统。首先分析讨论了该语言的a、藜、i、e、o、u6个短元音音素,以及aa、藜藜、ii、ee、oo、uu6个长元音音素,进而用具体例词阐述了不同元音音素的使用原理及其不同程度的使用率。

  • 标签: 通古斯 鄂温克语 元音系统
  • 简介: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东乡女性恭维的话语,然后参考Blum—Kulka等的方法把语料分为三部分(称呼、请求表达和附加部分)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和权势因素对东乡族女性实施恭维言语行为策略均有影响,其语用特点存在异同。这反映出东乡妇女的恭维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底蕴。

  • 标签: 东乡语 恭维 实证研究 言语行为 濒危语言
  • 简介:经堂是一种宗教场所的特殊用语。指的是明清时期,经师们用当时的汉语(“蒙式汉语”)翻译阿拉伯或波斯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汉语变体。其面貌特征、性质、形成过程与历史上的“汉儿言语”,今天的临夏话、西宁话等西北民族地区接触方言十分相近。我们的研究初步表明:经堂的译文风格与元、明时期直译体译文风格接近,存在元白话里的“格”标记成分:如方位名词“上”是“位格…‘宾格”等标记形式,介词“打(达)”是离格标记形式等现象,属于蒙古语等语言的“格”范畴。我们认为这是蒙古语在经堂语里的干扰特征。

  • 标签: 经堂语 “格”范畴 蒙式汉语 “上” “打(达)”
  • 简介:本文对回族经堂中方位词“上”、语气助词“着”及倒序式的造词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与元明时期的“汉儿言语’’存在着极为相似的情况。所谓“汉儿言语”,是指由于受蒙古语言影响,在元代以元大都为中心,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汉语口语。从经堂与元明“汉儿言语”语法形式的相似性方面,可以对其语言形成年代进行观察。

  • 标签: 经堂语 汉儿言语 语法形式
  • 简介: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朝遣使来华,阿拉伯穆斯林为传承文化讲授阿拉伯,开中国阿拉伯教育先河。唐天宝十载(751年),杜环旅居西亚北非12年,成为中国古代首位游历阿拉伯国家之人,由此揭开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的历史一页。管窥中国阿拉伯教育和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均经历了由民间零散式到大学学科式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深刻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另一方面为中阿双方在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 标签: 中阿教育 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 对外阿语
  • 简介:前言宋湘(1757—1827)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创乐村象湖坪)人。提起宋湘,熟悉清代历史的文史界人士,大概只知道宋湘是清中叶后期颇负盛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这一定论有史书为证:“湘才气豪迈,工书能文,诗尤敏捷,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为真才子。”

  • 标签: 宋湘 收集整理 照应 语音 词性 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