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枚,字吉臣,胶州(今属山东)人,师从清初宫廷画家焦秉贞。枚是清朝前期一位重要的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见于记载的,从最早康熙三十年至康熙三十五年参与《康熙南巡图》的绘制直到乾隆七年的受赏。枚有多幅画作存世,主要作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作品风格细致工整、色泽华丽,对以后清朝的宫廷绘画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叙述了画家枚的生平及其画艺,并利用内务府遣办处的档案资料,证实枚在雍正在位的十三年期间,出于种种原因,是被排除出宫的,只在宝亲王弘历的王府内作画,直至乾隆元年才重返宫廷供职,对枚的画家生涯作了新的补充。此外,枚不仅工人物、界画,神佛、罗汉、仕女等能够各尽其妙,而且根据现存作品可以看出,其山水画同样具有深厚功力,而其动物画更于传统之外有所创新。文章还考证了画家枚有两个儿子:鳢和铨,由此补充了画史的记载。

  • 标签: 宫廷画家 焦秉贞 国朝院画录 内务府造办处档案
  • 简介:陶灶作为实用器具被仿制成模型陪葬,是专为死者所造幽府明器。本文通过对甘州博物馆馆藏陶灶的介绍,了解汉代陶灶的特征,为研究汉代人的炊煮方式和实物种类以及关于灶的思想寄托和社会信仰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 标签: 汉代 陶灶 特征
  • 简介:上世纪70年代,秦皇岛市山海关文物管理所征集和收藏了一批明清时期的铜造像,其中多件精品被鉴定为三级文物。本文择其中的精美者作一赏介,有明代鎏金彩绘释迦牟尼铜坐像、阿难铜立像及清代鎏金三头八臂佛铜造像、鎏金铜坐佛像等。

  • 标签: 秦皇岛山海关区 藏品 明清时期 铜造像
  • 简介:2013年6月,考古工作者对重庆市江津烟墩岗砖室墓实施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规模较大、形制独特,出土的画像石棺在渝西长江沿岸属首次发现,为川渝地区的汉代墓葬及画像石棺研究提供了最新参考资料.

  • 标签: 重庆市江津区 烟墩岗 砖室墓 画像石棺 东汉晚期
  • 简介:2013年6~10月,考古工作者对乐山大佛景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广泛调查,柿子湾AM6即是在本次调查中重点进行了测绘.该墓规模较大,画像题材丰富,墓门上方雕刻大量仿木结构建筑及画像,对乐山地区崖墓、汉代建筑史及汉代民间信仰等研究都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柿子湾崖墓 东汉晚期至蜀汉 画像 仿木构建筑
  • 简介:纪南城遗址松柏30号台基(简称“松30号台基”)2011~2012年发掘获取了一批东周和北宋时期遗存,其中东周时期遗存以窑址、房基和灰坑为主。遗存主体以位于火龙堤下的Y1、Y2两座窑址为核心,包括了配套的水井、取土坑、房基,其下打破了原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F2同期夯土堆积,其上叠压F1同期夯土及废弃堆积。本次发掘对揭示F1、F2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年代、了解其建造过程乃至纪南城遗址的分期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纪南城 松30号台基 东周遗存 窑址 房址 夯土堆积
  • 简介:叶家山西周墓地M111中“犹作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铭文首次将曾国与南公联系起来。而文峰塔墓地M1所出曾侯舆钟铭文提供了曾国始封和族姓的关键证据。我们在《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江汉考古》2014年第2期)中曾指出“南公”即武王弟聃季载。本文在重新考释铭文的基础上,结合铭文中有关“南公”的记载,得出如下意见:南公应是南公适;曾国应是南宫适的封国,其族姓为姬姓,始封于西周的成王或康王之世,与东周曾国应为一源。

  • 标签: 南公 西周早期 南宫适 曾国 随国 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