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藏品是博物馆核心,是博物馆教育工作基础。通过更好方式将博物馆的藏品及其背后知识呈现给观众,缩短观众与博物馆距离,是博物馆教育人员需要努力方向。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了多样化课程创新,缩短学生观众与藏品距离。“藏品阅读”课便是其中成功案例。该课程针对初中以上学生、围绕藏品展开,创新课程形式同时,为学生提供以发现和体验为核心教育参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标签: 博物馆 教育 藏品阅读 课程
  • 简介:灵井许昌遗址第5层出土大量细石器,以及与细石器共出早期陶片和小鸟雕像等艺术品。地层为桔黄色粉细砂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出土细石核82件,细石器工具类280件。灵井细石器工业,是以角锥形(型)细石核为主体细石叶技术和以端刮器为主要器形细石器类型组合体系。

  • 标签: 灵井 细石器 许昌人 河南省
  • 简介:殷墟王陵区共发掘十余座带墓道大型墓葬,其腰坑底部距地表深度普遍在11~14米,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地下潜水线,可证在王陵区商人营建大型墓葬时,墓穴(尤其腰坑)深度均应穿透地下水,达到"下及黄泉"效果。本文认为,这正是商代社会中"黄泉观念"体现,商墓底部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入口,腰坑中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上引领者。

  • 标签: 殷墟 商代墓葬 腰坑 黄泉观念
  • 简介:商代甲骨卜辞里牢、■分别指经过系养牛和羊。西周以来牢字取代了■。为了区别经圈养牛和羊,在牢前加上大小,用大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羊要大经圈养牛,用少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牛要小经圈养羊。《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关于"太牢""少牢"分别是牛、羊说法更贴近周代社会实际。

  • 标签: 商周时期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美洲地区一种名为阿尔帕卡(alpaca)金属材料,利用与该地区相关历史文献、影像资料、考古出土器物、博物馆藏文物,并参考冶金考古方法,认为这种金属材料很可能是一种含有铜镍锌三元合金,即镍白铜。然而,这种金属在美洲出现时间及发展情况仍有待更深入考察和研究。

  • 标签: 镍白铜 冶金考古 阿尔帕卡 美洲
  • 简介:袋状坑[1]是田野发掘中经常碰到一种遗迹现象,相对于直上直下筒状坑壁而言,袋状坑所呈现遗迹现象有一定"迷惑性"。正确认识袋状坑,不仅有助于我们发掘好一座灰坑,亦有助于对其它遗迹现象处理和相关研究开展。

  • 标签: 袋状坑 发掘 思考
  • 简介:六年前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期盼。”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还不断深入论述中国梦深刻内涵,例如,他强调指出中国梦不仅是中国大陆十三多亿梦,而且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 标签: 中国梦 中华民族 世界 中国人民 国家博物馆 伟大复兴
  • 简介: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指挥红军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企图,为抗日战争保存了骨干力量。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进行了广泛抗日宣传活动,团结和壮大了大批抗日力量,为全民族团结抗战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并提供了人力保障,尤其是“北上抗日”方针明确提出,使党和红军由长征初期战略退却转变为奔赴抗日前线伟大进军,成为开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先行者。长征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做好了充分准备,永垂不朽长征精神指引着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 标签: 红军 长征 抗日宣传
  • 简介:沈周与北京文官群体交往,是关于沈周其人其艺研究中值得注意现象。作为明中期文坛领袖并积级参与绘画品评李东阳,是北京文官群体中具代表性的人物,且与沈周往来颇多。本文从李东阳对沈周绘画鉴藏入手,结合存世绘画作品与文献记录,考察交往建立与收藏途径、题跋与品评、鉴藏行为与沈周绘画互动等细节,试图厘清以李东阳为代表明中期北京文官群体对沈周及其绘画态度。本文得出结论如下:沈周与北京文官群体交往,有赖于苏州籍北京文官促成,书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媒介作用。沈周绘画能够在更广阔地域产生需求,与北京文官持续关注和频繁鉴藏活动相关。北京文官鉴藏行为,曾对沈周绘画产生影响,而沈周在绘画主题与风格上选择,也积极地回应并参与到了北京文官生活和文化空间之中。

  • 标签: 李东阳 沈周 北京文官 绘画鉴藏
  • 简介:出土于太原东山《□憘墓志》记述了墓主作为军事将领一生履历,其中两次出现“大贤真”一词,为鲜卑语汉文音译.梳理碑志和文献中出现大贤真,“大贤真备身都督(或内直备身都督)”是颇为独特北齐禁卫军军官鲜卑一汉组合式名号.为我们认识北朝后期历史发展、民族融合内涵,提供了新视角.

  • 标签: 鲜卑语 大贤真 备身都督 东魏北齐 □憘墓志
  • 简介:河南淅川徐家岭M9墓出土蘧子受鬲铭文自名之字当隶释为“”,“”从“圭”得声(指圭是盥声符),应是“鬲”字异体或鬲别称用字。

  • 标签: 蘧子受鬲 自名
  • 简介:在汉代和宋元墓葬启门图大行其道时代,佛教艺术也引进了这种图像。北朝时期典型启门图更多地表现为天宫图像,在隋代到盛唐期间沉寂下去,中晚唐时期再次重兴。宋元时期佛教启门图多出现在丧葬语境之中,在经营位置、构图元素以及图像意涵等方面,都和墓葬启门图非常接近。除此之外,佛教艺术中还存在数量可观非标准型启门图,大抵属于艺术工匠独出心裁。

  • 标签: 启门图 佛教艺术语境 汉墓 宋元墓葬
  • 简介:山东古代碑刻有着悠久历史,不仅在全国存世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极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是齐鲁文化瑰宝。其中拓片技艺在体现和提升山东汉魏碑刻价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而且旧拓中齐鲁先贤题跋,同样是优秀齐鲁文化体现。

  • 标签: 拓片 山东 汉魏碑刻 齐鲁文化
  • 简介:夹砂陶是陶器中非常重要一个品种,特别是作为炊煮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日用器具。对夹砂陶器中掺合料研究能够反映当时夹砂陶制作工艺,也可以用来探讨掺合料来源以及当时手工业分工以及产品流通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夹砂陶器中人工分离出掺合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其中掺合料类别、所占比重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坡遗址出土红褐色夹砂陶中掺合料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而对样品及砂粒称重结果表明,一些样品所用掺合料比重可达20%左右。同时,对该遗址出土石料分析表明,石料物相组成与掺合料相似。另外,结合对良渚古城遗址夹砂陶器分析结果,提出古代夹砂陶器掺合料很有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石器和玉器等加工废料论断。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陶器掺合料研究提出了新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手工业生产专业化模式提供依据。

  • 标签: 夹砂陶器 掺合料 拉曼光谱
  • 简介:在瓷器上使用化妆土,三国时期首先在南方出现,目的是为了改善器表粗糙,后期成为改进青瓷釉色重要方法。而北方地区许多著名窑场在最初生产白瓷时都采用了化妆土。晚唐到北宋初,始形成以定窑为代表不施化妆土精细白瓷,以及以磁州窑为代表化妆白瓷。二者发展了富有自身特点装饰。化妆白瓷成为制作日用瓷主要方法,开创了一系列富有特色装饰手法,特别强调了黑白反差,成为宋元时期瓷器中特点鲜明装饰风格。明代以后,精细白瓷基苓都来自景德镇,北方窑址几乎全部生产化妆白瓷、宋代先后在北方和南方出现了在青瓷器露胎部分施护胎釉工艺,护胎釉成为化妆土一种新发展形态、

  • 标签: 瓷器生产技术 化妆土 化妆白瓷 装饰枝法 护胎釉
  • 简介:要想客观地完成对粉彩瓷技术史分析,需要进行相应测试分析并获得数据支撑。为此,通过景德镇早市购买和收集到不同时期粉彩瓷样品,采用美国EDAX公司生产EagleⅢ型EDXRF测试分析其主次量化学组成,同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各时期粉彩瓷化学组成异同点。讨论结果验证了景德镇粉彩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而后逐渐衰落考古学观点,并作出了清三代时期官窑与民窑粉彩配方存在差异,民国时期粉彩颜料发展在前朝基础上有所传承创新,以及早期粉彩中紫彩是由红彩和蓝、绿彩调配而成推论。

  • 标签: 粉彩 景德镇 EDXRF
  • 简介:2015年颁布《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教育功能列到了博物馆三大要务首位,以"藏品"为核心陈列展览便成为博物馆一切教育活动核心,如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陈列设计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成为各大博物馆亟待解决课题之一。本文以丹麦摩斯盖得博物馆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如何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合理利用,以期对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提供借鉴。

  • 标签: 博物馆 教育 陈列展览 数字技术
  • 简介:许多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因其降解严重、含水率较高,容易在脱水过程中出现不可逆收缩变形以及开裂现象,从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饱水木质文物脱水方法研究是文物保护工作中重要课题。为探究风冷冷冻法对饱水木质文物脱水效果,以一批无法复原出土饱水木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材种、含水率、基本密度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后,使用一台风冷电冰箱在-18℃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了风冷干燥脱水处理,记录脱水时间和脱水效果,并分析了该方法传质传热特点,证明了风冷干燥法用于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干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具有对文物干预小、适用性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为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标签: 饱水木质文物 含水率 化学成分 风冷干燥
  • 简介:本文论证邓县出土南朝舞蹈画像砖上胡人形象表现是《荆楚岁时记》中戴胡头驱傩。胡头受流寓南朝荆楚地区粟特影响。梁武帝及其近臣在都城建康创作"上云乐歌舞伎"采用其所熟悉南朝荆楚地区歌舞与风俗,此伎乐中角色多以假面形式表现,其中老胡文康就来源于荆楚地区胡头。该伎乐原本在宫廷元会上演出,稍后也作为佛教供养伎乐演出。支持此推论文物证据有川博2号造像碑正面伎乐浮雕。它以实物证明,"上云乐歌舞伎"在萧梁时伴随着佛教,由都城建康传播到了成都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之后,百济人味摩之在长江下游地区学习此类假面戏弄,于公元612年传入日本,演变为佛寺内作为供养演出日本《伎乐》。这些古代丝路上相关联假面艺术具有胡、佛结合共通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间交流。这种交流或可追溯至佛教自贵霜帝国治下犍陀罗、中亚传入中国两汉之际。

  • 标签: 粟特人 苏幕遮 胡头 老胡文康 南朝荆楚风俗
  • 简介: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选取中国宋代山水画中"渔钓"题材作为一个观照和参考,讨论"渔钓"在宋代绘画中实用性表达和情感性寄托,更深层地挖掘文人画家思想意趣和个人追求。宋代绘画中渔钓题材大多脱离了渔事之本义,赋予渔钓以深远的人文想象和思想内涵。舟网与钓竿是文人画家一个仅次于山石树水要素山水画构造单元和象征符号,是宋代绘画中一个完美的绘画素材和寓指,是一个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精神天堂和理想家园。宋代文人士大夫,无论在朝与否,"渔钓"均承载了当时文人天人一体、浪迹精神、恣肆江湖、洁身自好的人生理想和生命追求。"渔钓"是宋代和其后文人画家一个精神图腾和意象符号。"渔钓"精神内核与道家哲学一脉相承。宋代渔钓题材山水画对于后世历朝山水画审美品格和创作实践影响至深至远。

  • 标签: 渔钓 宋代 绘画 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