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有关“锡”的文献记载,对“锡”一词所代表的物质作了详细考辨,指出“锡”不是“倭铅”而是锡,宋应星《天工开物》“倭铅,京中名锡”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并就宋氏之说的缘由,提出了一种商榷性的意见。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钱”篇,在“倭铅”名下有脚注“京中名锡”,这似乎在倭铅(金属锌)与锡之间划了等号。因此,直至今日,科技史界普遍都将锡一词当作倭铅(锌)的别名。然而,根据笔者的研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标签: 倭铅 宋应星 铸钱 《天工开物》 宋氏 明会典
  • 简介:南涅村因地处山西沁县漳河北源支流涅的南岸而得名。1957年秋在这里发掘清理出一大批窑藏石刻,这批石刻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石刻”。这批石刻出土后即在当地保存管理,1962年将石刻搬运至县文物馆。为了更好地利用保护,1986年由国家投资在县城南二郎山建造了一座仿明清建筑“南涅石刻馆”,1989年10月陈列展出并对外开放。……

  • 标签: 石刻 出土 发掘 文物 明清建筑 沁县
  • 简介:石桥,是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最古老的石桥,也是中国北方地区,时代最久远、史志有著录的古老名桥之一.然而,几经沧桑,古老石桥早已今非昔比.加之朝代更迭,相继修建,特别是1963年新建--巴林桥,把古老桥址错误地视为"障碍",从桥基到桥梁以及处在原石桥两桥中间由玄武岩自成基岩的河中小岛,一起加以清除.

  • 标签: 潢水石桥 内蒙古 中国 文物考古 形成条件
  • 简介:今年4月4日,新余钢铁公司界铁矿工人在主龙山工区取土时,发现铜钟一件(照片1)。由于工区和铁矿领导上的重视,铜钟得以完整的保存。我会闻讯后,即派工作组赴出士地点进行调查。主龙山距新余县界圩东南约二公里,西邻浙赣铁路约一公里,地处山区。据工地负责同志介绍,该铜钟出于主龙山的高出地面约100米的山坡上,埋在距地表深约一米处。据实地调查所见,主龙山纯系一个山谷地带,山坡的土质多含沙石;唯所出铜钟的一隅,土色灰黑,内含沙石极少,且深至二米处方见生土,我们探掘后,并不见其它遗存,也不见任何类似葬墓的痕迹,但从土色看来,在出土铜钟处,曾被人为的翻动。且今所出土的铜钟,其甬部之衡已稍残断,视其断痕,乃为陈迹。因此,证明该铜钟已经损断,以后或因其它原因而埋藏于此山上。

  • 标签: 铜钟 新余县 界水 水铁矿 新余钢铁 江西通志
  • 简介:1979年8月14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西水乡二夹皮村八位村民在村东北7公里处的大长岭山坡秋翻耕地时发现此墓(墓室清理前已遭到严重破坏)。后经张掖地区文化局、肃南县文化馆组织文物工作人员

  • 标签: 大长岭山 墓葬结构 唐朝 出土器物 历史文化
  • 简介:本文概述了用蔗糖处理饱木质文物的发展历史,并对蔗糖的脱水机理、防虫防霉处理、渗透效果等进行了阐00指出在饱木质文物的保护方面,蔗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护材料。

  • 标签: 饱水木质文物 蔗糖 防霉剂 脱水
  • 简介:通过对龙游石窟砂岩胶结泥质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岩石中各类矿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变化;岩体与反应的表面积,即岩石的孔隙率;与其相作用的化学性质,特别是的pH值变化等方面的测试研究,证明被淹没在水下的石窟砂岩洞室相对较稳定.但洞室的被抽干后,由于水环境的突变以及随后环境湿度的频繁变化,大大加速了洞室的风化.

  • 标签: 石窟 砂岩 蒙脱石 风化 稳定性
  • 简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各类文物中,石质文物占有极大的比重。由于石刻能够长期保存,并且石料资源丰富,特别是石刻所表现出的晶莹、厚重及润泽,都是其它材料所不易达到……

  • 标签: 明代 露天石狮 化学保护 文物保护
  • 简介:为了保护西汉放王岗出土的漆木器,在研究漆木器保存状况的基础上,采用了沙埋自然干燥法处理两件饱漆耳杯.处理定型后的耳杯,器形无变化,色泽光亮.脱水及保护效果明显.

  • 标签: 饱水木器 漆耳杯 自然干燥法
  • 简介:<正>辽代马直温夫妻合葬墓位于北京市大兴京开公路西红门段东地,1979年10月在进行基建工程中发现此墓。墓中除出土有墓志(青石质)、瓷器、唐代及北朱的铜钱外,还发现一批木俑及盛放骨灰用的、关节可以活动的人型木偶。这些东西在北京出土的文物中是很少见的。十二生肖木俑,现存十一件,通高36.5~40厘米,系柏木圆雕,戴冠,着方领大袖袍服,执笏。生肖雕刻于冠上。十二辰中缺“戊狗”。大型活动关节木偶(系真容木雕像)二躯。男女各一。其中女像仅存残肢;男像亦

  • 标签: 脱水试验 木俑 木偶 饱水木质文物 细胞壁 木材
  • 简介:50年代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发掘出土了一批战国时代的漆木器,经受了二千余年地下水和各种菌类的侵蚀,木胎极度腐朽,绝对含水率高达1562%,其强度根本支撑不住自身的重量,所以只能在水中保存。采用蔗糖溶液浸渗加固饱漆木器的木胎,克服了其它方法不易渗透或对漆皮有重大损伤的缺陷。它对不同含水率、不同树种都能适用,而且还具有可逆性。该方法设备简单、工艺简便,极利于推广应用。

  • 标签: 出土饱水漆木器 脱水定型
  • 简介:在闻名中外的吴城商代遗址所在地吴城村,有一位从事业余考古十二年的回乡知识青年黄根。他热爱考古事业,勇于实践,多次受到文物部门的表彰。他跟随省文物工作队的老师,跑遍江西三十余个县、市,调查和钻探遗址、墓葬、窑址二百余处。他的钻探技术很高,经他调查钻探的遗址、墓葬,有三处填补了江西考古的“空白”。

  • 标签: 考古工作 吴城商代遗址 钻探技术 探方 吴城遗址 古文化遗址
  • 简介:出土铁器文物在脱盐清洗后,运用化学稳定转化处理的方法将表面不稳定的铁锈转化成稳定、致密的锈层,然后进行钝化封闭,提高耐蚀性,最后进行防锈封护和表面消光处理。通过各种腐蚀性能测试,证明耐腐蚀性能有显著提高,综合处理的结果达到了文物铁器的保护要求。

  • 标签: 铁器文物 磷化 钝化 防腐保护 XRD SEM
  • 简介:<正>编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重要的乐器,目前出土的西周到战国的编钟编镈巳超过四十组,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2400年前的编钟规模最宏大,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古今乐曲,声律准确,音色优美,显示了我国高度的古代文明。编钟作为演奏乐器,其声学特性至关重要.编钟的声学特性主要决定于编钟的几何形状,结构尺寸和制作的材料,编钟作为双音乐器,钟声的音高和音色还与敲钟的位置和敲钟的工具和手法紧密相关①本文在对曾

  • 标签: 我国古代 正鼓音 曾侯乙墓 曾侯乙编钟 古代文明 湖北省
  • 简介:二○○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九日,由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主办、广东省美术馆承办的全国第八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及首届全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成果展在广州广东省美术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科研院校,包括香港、澳门等近百名文物保护与修复专家科技考古专家、考古学家、学者和研究生等参加了会议。

  • 标签: 文物考古 文物保护 修复专家 学术会议
  • 简介:为了解宝鸡益门二号墓出土的红色粉末的化学组成及作用,使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其配备的能谱仪(EDS),对它们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红色粉末为纯朱砂.它对墓藏中的尸体和棺木有防虫防腐的作用.

  • 标签: 益门墓葬 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