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古代巴蜀的崇拜杨甫旺在汉代是阴阳五行说中的“五灵”,“五神”之一。崇拜在古代民族图腾中亦很常见。古代巴、蜀是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在川东和川西出现的两个奴隶制国家。据史书记载。巴蜀同以为图腾和部落族徽。根据近年来四川等地的考古资料,巴蜀文化中有形...

  • 标签: 虎崇拜 青铜器 巴蜀文化 土家族 纹饰符号 图腾
  • 简介:去年,两位泉友在淮北市辖濉溪县马桥乡山区一农民手中购得斑宝贝3枚。据其介绍,是修路时在一古墓中发现的,共有4枚,其中一枚和同时出土的铜镜、铜剑被濉溪县一位教师购去,余下3枚斑宝贝被两泉友购得。

  • 标签: 出土 安徽 濉溪县 淮北市 古墓 铜镜
  • 简介:瓶身母口,整体呈葫芦状。器身整体于胎模上剔刻花纹后施釉烧制而成。圈足内正中刮釉后刻有正书“官”字款。瓷瓶口径4.7、底径11、通高36厘米。

  • 标签: 葫芦 白瓷 文物 考古学
  • 简介:正一辽代的白釉器*,包括低温铅釉陶器和高温石灰釉瓷器两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窑①、巴林左旗南山窑②,均以白釉陶器为主要产品。这些白釉陶器的胎,使用了含钙量高达26%以上的石灰质粘土,由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普遍呈现砖红色,胎釉间施加的一层白色化妆土使透明釉呈现为白色③。两处窑址还见有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白釉绿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北部及辽宁省西部的辽代墓葬发现的白釉刻花填绿彩

  • 标签: 辽代 内蒙古 定窑白瓷 化妆土 阿鲁科尔沁旗 白釉
  • 简介:一、引言在我国,形象的出现及运用,据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先生考证,源于以狩猎为主的古羌戎族的图腾。今我国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许多民族仍自称是其祖先。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就有虎耳斑的人面,表现了图腾的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发展,崇的文化意识,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观念。

  • 标签: 东南 布艺 民间 晋南 新石器时代 民族学家
  • 简介:泥窑子沟,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喇嘛湾乡东北,长约0.25公里,内有自北而南的小溪一条,它同由东北流来的甲浪沟相会后,称董家沟,继续流向西南穿过喇嘛湾注入黄河。泥窑子遗址就分布在泥窑子沟两旁的台地上,台地高于沟水数十米,以至近百米。它们被许多小沟分割成许多小块台地(地点),各小块台地的地层结构与地貌都不尽相同。大致是,沟掌诸台地,地势高而

  • 标签: 文化类型 喇嘛湾乡 篮纹 尖底瓶 内蒙古清水河县 半坡类型
  • 简介:<正>文征明(1470—1559),是我国明代中期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为名,因其排行第二,改字征仲。长洲(今苏州吴县)人。因其祖籍湖南衡山,故号衡山居士。文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拔”,曾“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一生以诗文驰名江南,书法与绘画的声誉更高,与同时代的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被人称为“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文征明绘画自成一家,书法艺术造诣甚高。在书法艺术上,文征明确实下过一番苦功,曾“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

  • 标签: 文征明 行草 书法艺术 唐寅 沈周 衡山
  • 简介:唐代是我国制瓷业的一个发展高峰期,与此情况相对应的,就是当时和陶瓷生产有关的文献材料,比前代大大增加。其中一些材料为陶瓷考古工作者耳熟能详,如陆羽《茶经》中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以及李肇《国史补》中的“内邱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南卓《羯鼓录》所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等等。

  • 标签: 唐代 “广州白瓷” 制瓷业 文物考古
  • 简介:<正>秦简文字是战国晚期秦人的墨迹,其字体介於篆隸之间,又稱古隸或秦隸,从總方面看,是不难辨認的,秦简整理小组已为全部简文窵了釋文,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特别是一些形体比较特殊的字,也得到了确切的隸釋,如1040号简有两例结体相同的字,写作(?)、(?),整理小组釋为“叕”,读为“(食叕)”。按之简文文意,这两个字釋为“叕”,是很确切的,但在近3.8萬字釋文中,難免有些字隸釋有误,有些字解释得不太准确,在81年版《雲夢睡地秦墓》一书误釋或没有确釋的字中,有的字在90年版《睡地秦墓竹简》一书中已改正过来,如872背面简的(?)字,原釋为“蔦”,误“女”为“(?)”,新版已改釋为“(?)”;813背面简的

  • 标签: 睡虎地秦简 疑难字 战国晚期 古文字学 睡虎地秦墓竹简 秦人
  • 简介:笔者在2007年8月对坐落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高石庄乡的败堡①作了查勘,在堡中发现了两块颇有价值的石碑,分别是题字为'永宁'的石碑和一块庙碑,涉及到了九边军政制度和明蒙关系的一些内容。关于明代九边军事防御体系以及明蒙关系的研究,前人基本上都是从整体来论述②,而从某一个军堡出发的个案研究迄今较为缺乏,这

  • 标签: 败虎堡 大同镇 九边 方逢时 把汉那吉 俺答汗
  • 简介: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石,湖南湘潭人。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艺术家,高寿九十又五的石老人勤奋一生,于诗、书、画、印全能,取得了极高又极大的成就。其日:“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既不肯人云亦云地“媚俗”,又不愿目中无人地“欺世”,这是其一生为人行艺的真实写照。在石画论中,“似与不似”思想再三得到表述。50岁时,其题画就明确表达了对“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的境界神向往之;

  • 标签: 齐白石 中国 绘画艺术 生活基础 艺术风格
  • 简介:敦煌所出唐景龙三年(709)张君义立功公验中所记之"寺城",不见史籍记载.本文据库车出土汉文文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指出今库车西面、渭干河东面的玉其土尔遗址,即唐代龟兹"寺城"的所在地,该城属龟兹都督府统辖下的一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这一考察对深入认识张君义文书及唐景龙年间的西域政局变化,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张君义文书 白寺与白寺城 玉其土尔遗址 夏克土尔遗址
  • 简介:<正>《雀歌》是历史上西汉金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王重民先生在发表于1935年12月出版的《北平图书馆馆刊》九卷六期上的《金山国坠事零拾》一文中,据本为一卷而被撕裂为二的P·2594和P·2864卷背,首次校录了这篇名作。王重民先生的这篇文章,在他含冤去世之后,又被收入他的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4月出版的《敦煌遗书论文集》。然而,王重民先生的录文,一方面,刊于《北平图书馆馆刊》者与收于《敦煌遗书论文集》者,互有出入;另一方面,前后两次刊发的录文,与所据原卷相较,校勘均有未妥之处。特别突出的是,所据原卷上《雀歌》尾部的“乙丑年二月”等几行杂写。如同李正宇《谈<雀歌>尾部杂写与金山国建国年月》(《敦煌研究》1987年第3

  • 标签: 敦煌遗书 敦煌研究 归义军 中华书局 文字引用 校录
  • 简介:本文据相关民俗志与田野调查资料,从创世神话、图腾——始祖神话的剖析中,探究北方阿尔泰民族中有代表性的尚习俗的形态及其文化观念。并追索尚习俗的精神源头——萨满教的太阳崇拜,揭示其中蕴含的生存意识。

  • 标签: 阿尔泰民族 尚白习俗 太阳崇拜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外来宗教如何在中国传统思想支配下为民众所接受。作为佛教艺术也不例外,出现了许多与儒教和道教思想相融合的题材,或者纯粹中国式的题材。从最新调查的材料“伴行脚僧图”入手,对其形成和演变以及与“玄奘取经图”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世俗化有其重要意义。

  • 标签: 伴虎行脚僧图 玄奘 开封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