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瓶身母口,整体呈葫芦状。器身整体于胎模上剔刻花纹后施釉烧制而成。圈足内正中刮釉后刻有正书“官”字款。瓷瓶口径4.7、底径11、通高36厘米。

  • 标签: 葫芦 白瓷 文物 考古学
  • 简介:正一辽代的白釉器*,包括低温铅釉陶器和高温石灰釉瓷器两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窑①、巴林左旗南山窑②,均以白釉陶器为主要产品。这些白釉陶器的胎,使用了含钙量高达26%以上的石灰质粘土,由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普遍呈现砖红色,胎釉间施加的一层白色化妆土使透明釉呈现为白色③。两处窑址还见有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白釉绿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北部及辽宁省西部的辽代墓葬发现的白釉刻花填绿彩

  • 标签: 辽代 内蒙古 定窑白瓷 化妆土 阿鲁科尔沁旗 白釉
  • 简介:唐代是我国制业的一个发展高峰期,与此情况相对应的,就是当时和陶瓷生产有关的文献材料,比前代大大增加。其中一些材料为陶瓷考古工作者耳熟能详,如陆羽《茶经》中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以及李肇《国史补》中的“内邱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南卓《羯鼓录》所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等等。

  • 标签: 唐代 “广州白瓷” 制瓷业 文物考古
  • 简介:在发展的初期,经过了一个“早期”的发展阶段,早期涉及的时代的范围主要是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本文主要讨论的时间范围在隋唐五代时期。对于瓷器使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文献记载、古代交通上来展开,而且在瓷器自身的款识上亦可窥豹之一斑。从出土的考古遗址资料和款识的内容可以看到唐代瓷器已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 标签: 早期白瓷 文献记载 遗址出土 款识
  • 简介:清朝从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后,社会步入安定。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封建社会里相对而言,都是治国安邦的“明君”,此时出现了史学家称之的“康乾盛世”。“盛世”的瓷器业空前繁荣,特别是在工艺上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有不少的发明创造。珐琅彩瓷器就是这一时期创烧的釉上彩瓷器。

  • 标签: 珐琅彩瓷器 清朝 艺术风格 制作工艺 粉彩 题材
  • 简介:清咸丰年间,景德镇民窑开始出现一些特殊的粉彩瓷器,施彩浅淡,以赭彩(淡赭或赭褐色)为主要或重要着色剂,淡泊温和,有别于普通意义的粉彩。同治、光绪年间,这类釉上彩瓷又衍出以水绿、草绿等浅绿彩为主、佐配赭彩的品种。以上釉上彩瓷器被称之为“浅绛彩”。它在同治、光绪时期很流行,至民国初期逐渐被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作品为代表的“新粉彩”所取代。

  • 标签: 民窑 瓷器 景德镇 光绪年间 艺术 作品
  • 简介:要想客观地完成对粉彩瓷技术史的分析,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分析并获得数据支撑。为此,通过景德镇早市购买和收集到的不同时期的粉彩瓷样品,采用美国EDAX公司生产的EagleⅢ型EDXRF测试分析其主次量化学组成,同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各时期粉彩瓷化学组成的异同点。讨论结果验证了景德镇粉彩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而后逐渐衰落的考古学观点,并作出了清三代时期官窑与民窑粉彩配方存在差异,民国时期粉彩颜料发展在前朝基础上有所传承创新,以及早期粉彩中紫彩是由红彩和蓝、绿彩调配而成的推论。

  • 标签: 粉彩 景德镇 EDXRF
  • 简介:玲珑,明彻的意思。玲珑属于镂花的一种,据许之衡《饮流斋说》记载:“素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或“萤手”。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已生产玲珑;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已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其间,玲珑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 标签: 图案设计 景德镇窑 乾隆时期 御窑厂 器物 玲珑瓷
  • 简介:近年来福建考古文博工作者在漳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瓷窑调查与发掘,取得巨大成果,为国内外陶瓷学者所瞩目.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表,人们的传统观点得到了某些纠正.这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且也迫使陶瓷研究者对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这些资料对中国陶瓷史上长期存在的谜团--所谓"汕头窑"之产地,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即此窑主要在今福建漳州地区,故以漳州窑称之.现在漳州窑的基本内涵已初步了解,但产品面貌尚有待进一步揭示,它与景德镇窑之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次,漳州窑之发掘为中国外销及中外陶瓷之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就是在吸收漳州窑发掘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

  • 标签: 发掘 考古资料 学者 瓷瓶 桂林 古文
  • 简介:釉上彩瓷,是指在烧成的瓷胎上(颜色釉胎、白釉胎或涩胎),以不同的彩料装饰纹样,入烘炉烤烧后花纹呈色绚丽并固着在瓷胎上的一类彩瓷之总称。它品种繁多,按彩料可分:金彩、五彩、荤三彩、素三彩、斗彩、珐花彩、粉彩、墨彩、新彩等。按彩绘工艺可分:画花、刷花、喷花、印花、花纸

  • 标签: 三彩 釉上彩 瓷胎 白釉 金彩 矾红
  • 简介: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鸡”字。《韩诗外传》卷二中讲到,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附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的德行和英姿,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赏识。

  • 标签: “鸡” 《韩诗外传》 传统文化 甲骨文 鸡纹瓷
  • 简介:唐代、两宋、金代和元代是枕最为兴盛的时期。本文通过有明确纪年或相对明确纪年的枕,把它们与目前尚未明确年代的枕通过造型、纹饰、装饰技法与烧造工艺加以全面的比较,归纳分类形成一种标准器的组合,使其成为比较准确的界定枕年代的依据。

  • 标签: 唐代 两宋 金元 纪年瓷枕
  • 简介:枕始见于隋代,盛行于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各代均为流行,宋代最为发达。此物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后来随着人们对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的逐渐认识,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所谓“质坚而又清凉心肤,爽身怡神”,“益眼者以石为枕可老而不昏,富人贫贱,不无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入宋以后枕大量生产,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另外有的枕亦作辟邪之用。

  • 标签: 瓷枕 中国 文物考古 形制 历史发展
  • 简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院陶瓷工作者赴全国各地古窑址采集了大量瓷片标本,共计5万余片。这些资料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近180余个窑口,其时代上起商周下至清代,贯穿整个陶瓷发展历史,发展脉络极其清晰。其中以唐代到元代的窑址标本最为丰富,有些标本可与出土或传世器物相印证,

  • 标签: 古窑址 标本 采集 对比 彩瓷 50年代
  • 简介:浙江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上虞县文物管理所李刚同志撰写的《古新探》一书。该书是一本古陶瓷研究专著,内容有瓷器的起源、官窑的形成、越窑的衰落、越窑与龙泉窑的关系、龙泉黑胎的性质、郊坛下官窑设立的时间、“缥”考辨、古尚青、黑瓷发源地的探讨等。作者还根据青瓷装饰对佛教传入、胡人东迁、《茶经》成书年代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该书立论新颖、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是历史、考古(尤其是古陶瓷)研究、美学、

  • 标签: 古瓷 古陶瓷研究 越窑 郊坛下官窑 文物管理所 《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