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是酒的故乡和酒文化的发源地。秦代政府实行酒类专卖制度,用酒作为奖品,消费量很大。除了把酒奖给政绩突出的官吏外,还奖给手工业者和农民,以鼓励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简记载了人们饮酒时的助兴游戏——酒令歌和酒骰。此外,秦人把酒与医药相结合,制成药酒,应用于防治疾病。

  • 标签: 酒文化 秦简
  • 简介:货币分类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我身居旧都,有幸接触到大量出土实物及资料信息,对铸币有一些个人的见解,表述如下。

  • 标签: 资料信息 出土 铸币
  • 简介:五帝时代是我国由史前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化的关键时期。即军事民主制时期。所谓“五帝”.乃形成中超越血缘族体界限的华夏部落联盟先后递接的五位首领。其中序列第二位的高阳氏颛顼。为赢姓部族在文献记载里可以上溯到的母系始祖。赢姓部族是华夏族体构成中的基本成分之一。日后首次完成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大业的民族。

  • 标签: 五帝时代 军事民主制 文明社会 史前社会 部落联盟
  • 简介:春秋时期的秦国,自迁都关中后发展比较顺利。尤其是在穆公时代,已能与老牌大诸侯国晋抗衡,后来又致力于西部经营,“开地千里,益国十二”,国势大盛,穆公也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当时秦国总体说来在社会发展程度上和东部诸国还存在差距,

  • 标签: 秦国 诸侯 迁都 关中 春秋时期 时代
  • 简介:人们读史,常不免有这样的感慨:一个国家或一个朝代的肇始之君,大都刚毅睿智,胸怀宏博,功业昭著,远非其后世子孙所能企及。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历史现象。那些声望显赫的开国之主,首先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他们所处时代社会发展的种种因素造就了他们,培育了他们的思想和气质,并把他们置于那个历史的前台位置。不是他们决定着历史情节,他们是历史情节的组成部分,此即所谓“时势造英雄”。

  • 标签: 秦襄公 历史现象 社会发展 组成部分 历史研究 秦国
  • 简介:2006年发掘的礼县大堡子山公陵园乐器祭坑出土编镩3件、编钟8件。其中最大的1件青铜镩高度为65厘米,透雕扁形龙纹纽,体腔及舞部主题纹饰为龙纹,附铸四条龙纹脊。镩鼓部有竖向排列的铭文26字,铭首为“子”二字,故曰:“子”镩。这种形制的编镩承袭了西周晚期的“克铸”发展而来。

  • 标签: 大堡子山 西周晚期 龙纹 出土 发掘
  • 简介:<正>记载半两最早的文献是《史记》及《汉书》。《史记·平准书》:“及至,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书·食货志》:“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这两手资料,如果不和出土的文物相联系来研究,是难以解

  • 标签: 巴蜀 出土 船棺葬 统一货币 秦始皇 战国晚期
  • 简介:本文首先从洛阳地区墓发现情况与地缘不相配称引出思考,然后将已知墓同关中墓进行简要对比找出洛阳墓探索的突破口——土洞墓;通过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分析归纳出土洞墓蕴含的一般丧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器物组合进行分组分期和验证,最后对周秦文化的融和过程作了探索。

  • 标签: 土洞墓 陶器组合 仿铜陶礼器 文化融合
  • 简介:本文认为出现在《睡虎地墓竹简》中的“柀”字,除《日书》甲简一四正壹等通“破”外,绝大多数应读为“颇”。并讨论了《秦律十八种》一七四、《效律》三五、《日书》甲二五背一中的“彼”字及《诘》篇四六背贰中的“女笔”。

  • 标签: 睡虎地秦墓竹简 女笔
  • 简介:一、蜀是秦国对付合纵方略的牺牲品灭巴蜀,《华阳国志》所述起因是巴蜀两国闹矛盾,巴苴竟向强求援,以致引狼人室。但若从整个历史背景来看,这只能算是个偶然因素。自孝公下求贤令以来,就不分国籍招贤纳士,信用卫人公孙鞅变法图强;经过半个世纪的改革,国力超过三晋,给战国诸侯造成威胁。因此在惠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楚五国组织联军,西北戎族义渠也出兵参加,共同谋。此举虽被秦军的谋、力兼用而被粉碎,

  • 标签: 秦朝 巴蜀地区 中国 历史研究 张若
  • 简介:岳麓简《为吏治官及黔首》有“郭道不治”一词,本文认为所谓“郭”字应为“障”之误释,“阝(享)”乃“埠”字的异体;并对著名的封邑瓦书中的“阝(享)”字进行了新的释读,认为其含义应该与堤、封、堰性质相近。

  • 标签: 岳麓秦简 封邑瓦书 阝(享)障道
  • 简介:<正>《文物》1974年第6期及1980年第10期,报导了出土于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一号台基、现藏荆州地区博物馆的一枚铜钟,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不少学者对此器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时至今日,看法则颇为分歧。就该钟所属国别而言,或以为是器,或以为是楚器。就其铸造的时代而言,就有桓公二十六年、昭襄王二十九年以后、战

  • 标签: 铭文 秦王 秦昭襄王 十三年 楚平王 楚系文字
  • 简介:秦人早期发展状况,史料匮乏,研究者鲜。1919年天水西南乡公簋的出土,曾引起过史学界的轰动。1944年冯国瑞又介绍了天水南乡出土的车马器,并未引起史学界的足够重视。此后再无重大发现,对早期历史的研究似无重要进展。1993年西垂陵区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揭谜后,形成了研究者众多,研究盛况火爆的大好局面。我姑妄言几点看法,就教于大方之家。

  • 标签: 史学界 出土 秦人 早期历史 天水 史料
  • 简介:半两钱蒋若是Basedonhistoricaldocumentsandarchaeologicalfindings.theauthorarguesthatduringtheperiodofWarringStates.noBanliangCoins...

  • 标签: 半两钱 《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 墓葬 “两” 铸造工艺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货币文化群雄并起。三晋(韩、赵、魏)和两周地区因重农殖而行用农具铲状的布币;东方的齐、燕濒海多渔猎而铸造仿刀形的刀币,南方楚国的货币则是戳记的爰金和仿海贝的鬼脸,惟多用外圆内方的半两钱。“六王毕”,一统天下,先秦的半两钱遂以新姿登上王者宝座,成为法币,流布宇内。

  • 标签: 秦半两 春秋战国时期 外圆内方 半两钱 文化群 货币
  • 简介:陶釜,最大的形态特征就是圜底,用做炊器的陶釜为夹砂陶质,出土时器物的外壁常常附着有烟炱痕。作为日用炊器,陶釜是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盆地蜀文化遗存和关中地区秦文化遗存的常见器物之一。本文所论蜀釜是指出土于四川盆地西部传统意义上蜀文化分布集中地区的陶釜,而釜则是指发现于关中平原传统意义上秦文化分布地区的陶釜。

  • 标签: 器物 秦文化 出土 蜀文化 遗存 关中平原
  • 简介:<正>1980年4月,我们为配合洛宁故县水库工程建设,在洛宁县西南五十公里的寻峪乡故县村东南二华里的洛河西岸,清理了一座墓,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为长方形大圹竖穴墓,方向100°。墓口略大于墓底。墓口长5.2、宽4米。墓底长4.4、宽3.6米。墓底距地表5.3米。墓壁光滑平整,坑内填士经夯打,夯层约0.16米。墓室底部南、北、西三面,留有生土二层台。南北二层台宽0.95米,西边二层台宽1.4米。台高1.65米。台上留有圆木腐朽后的灰粉。显然,这是用圆木铺盖在二层台上

  • 标签: 二层台 发掘简报 秦墓 墓葬形制 竖穴墓 长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