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1988年3月在江苏泰州西郊泰陵饭店工地,出土了1件绞陶罐。罐高12.3、口径9、腹径14.4、底径10厘米,唇口微外翻,直颈,圆肩,鼓腹,腹下部略敛,圜底,内壁素红褐色,外壁为红褐色和白色相绞的绞,器内施薄釉,外壁施釉不及底,约有六分之一露,在颈与肩的交接处以及下腹部各有一圈接痕。罐外壁施釉处呈清晰的木纹样纹理,露处可见土为两色相绞,当是一件绞器(图1)。1989年12月在该市的东郊迎春住

  • 标签: 绞胎 鼓腹 底径 陶瓷器 宜兴窑 陶枕
  • 简介:"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1]。《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这一段记载描绘出汉朝一统天下后,开放关卡要道,解除山泽禁令,商贾辗转贸易,货物流通畅达,商品市场物品丰富的繁荣景象。商业的兴盛推动了种植业、手丁业的发展。

  • 标签: 漆器 汉代 货殖列传 货物流通 商品市场 种植业
  • 简介:黄瓦窑位于我国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地区,经专家考证它是专门为清代辽宁地区烧制皇家建筑琉璃构件的窑厂。本文利用X射线荧光渡谱法、X射线衍射法、热膨胀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瓦窑琉璃的釉原料及烧制工艺情况。研究表明:黄瓦窑烧制的建筑琉璃为低温铅釉、二次烧成,体属于我国陶瓷史上比较少见的MgO—Al2O3-SiO2三元体系,体的热膨胀系数比釉层高2~3×10—6/℃。

  • 标签: 黄瓦窑 琉璃构件 原料组成 工艺
  • 简介: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夹纻工艺提供素材。

  • 标签: 夹纻胎漆器 汉代 制作工艺
  • 简介:<正>这件精美的陶朱地彩绘漆钵,是1962年底,在成都东郊一座东汉残砖墓中清理出土的。此墓早被盗窃一空,只存一些碎陶片和陶俑残件。这件陶漆器,当时清理出来,约存三分之二的残片,经复原,精美的花纹图案,清晰可见。漆钵为细泥陶,烧制,火候较高。口外侈,折为方唇,唇以下有1厘米的凹面,形成束颈,鼓腹上大下小,圈足。钵高9.5

  • 标签: 漆器 成都东郊 四川 花纹图案 彩绘 陶俑
  • 简介:叶家山墓地出土的两件木铜钿壶钿件为我们认识西周时期铜木组合器物——木铜钿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西周木铜钿壶虽然出土数量不多,但制作工艺复杂,可分为口足分离式铜钿和口足连体式铜钿两大类,分布区域广,出土于从京畿到诸侯国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中。木铜钿壶的工艺不仅影响到两周时期青铜壶的纹样装饰风格,而且也证明钿器工艺技术在西周时期已经成熟,改变了过去“钿器法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观点,同时还为我们研究三代时期非常重要的礼器——早期青铜方鼎的制作工艺和可能的仿制原型带来启示。

  • 标签: 西周 叶家山 木胎铜钿壶 钿器起源
  • 简介:借助超景深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等现代检测分析仪器对湖北柳树沟墓群出土的一件汉代薄残损铜镜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包括基体的微观腐蚀形貌、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表面锈蚀物的物相和元素组成,从而确定了此面铜镜的腐蚀程度、材质、组织结构及表面锈蚀物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表面清洁、点焊粘接、补全、随色及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措施恢复了铜镜的器型,展现了文物原貌。

  • 标签: 文物保护修复 汉代铜镜 科学分析 保护修复 湖北柳树沟墓群
  • 简介: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宋代阿育王塔是目前国内地宫出土的最大的阿育王塔,该塔的出土对研究我国佛文化的传承体制、发展历程等具有重大意义。为恢复严重干缩变形的阿育王塔檀香木的原有形貌,采用“活性碱”作为润胀复原剂,对干缩变形的木进行了复原试验。采用X射线衍射仪、环境扫描电镜对复原前后的木质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活性碱处理后,檀香木试样的结晶度由处理前的45.5%下降到处理后的38.7%,塌陷的木材细胞腔结构得以重现,变形的木材孔道结构由近椭圆形变化为近圆形。在对一件干缩变形的阿育王塔相轮处理试验中,经复原处理后相轮的经向尺寸提高了1.33%、纬向尺寸提高了10.03%,复原后的相轮与收缩前出土时外观尺寸相近。

  • 标签: 出土 干缩变形 阿育王塔 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