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对子组卜辞《合》21374、21579、21535、21727、21529、21527、21645、21774、21693、21627和《合》21626等进行了新的释读,认为在上举卜辞所讨论的事项中,卜辞命辞中的“开”、“啓”、“戠”皆为动词,非人名。原隶为“歹孟、殪”者应为“因”字。“古”、“娜”直声,假借为医治之“治”。此中之“商”为“伤”字假借,“梦”也非人名,而是动词,“迎”义。“尹又商”义为“迎接伤者”,此伤者盖指方国战俘,“奠又(有)商(伤)”即将战俘“奠”到某地。“子组”家族曾有一次涉及很多人的迁移。

  • 标签: 直、值(治) 商(伤)
  • 简介:信阳简2—013中记有“[會攵]”,有学者认为是“袷”的假借字,字或作“裌”,指“夹衣”。本文综合传世文献的记载,将“[會攵]”字为‘韐”,“士”一级用于祭祀的“蔽膝”。简文中的“帛里”指蔽膝的里层用帛制作;“组緣”指蔽膝上的系带用组制作。

  • 标签: | 韐 蔽膝
  • 简介:《保卣》是解放后洛阳出土的一件著名青铜器,各家对其铭文的解读很不一致。本文认为做器者“保”应为召公爽,因他参加周初迁殷遗民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受到成王的赏赐,为其父文王作宝尊彝以示纪念。

  • 标签: 保卣 铭文 五侯
  • 简介:本文通过将郾客铜量与楚简文字对比,认为郾客铜量中的""字当隶定为"",读为"故",并将包山68号简为"耆州"的"耆"字改为"",此字可能为楚文字中"故"的专字,进而对郾客铜量铭文中仍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待考古学的进一步求证。

  • 标签: 楚郾客铜量 ( )
  • 简介:以前国内钱币爱好者在收藏新疆唐代钱币时,只见有“大历、建中、中字、元字“等钱币,随着近几年红铜质”乾元重宝“铜钱的披露,许多未见过实物的泉友对新疆曾铸“乾元重宝”钱将信将疑,由于此钱的地域性很强,所以获得者极少。笔者收藏红铜质“开元”和“乾元”钱20余品,也曾写过拙文专门介绍过,但因自己的学识水平低及参考资料匮乏,虽拥有实物却总不能说明白,对一些问题分析的还不够透彻,总是挂一漏万。近在闲暇之余,又从余品中发现三枚红铜质唐钱,现借此机会再谈些自己对该类钱币的认识。

  • 标签: 唐代 西域 补说 乾元重宝 参考资料 学识水平
  • 简介:2009年,敦煌博物馆新获简牍数枚,其中有西晋封检和汉代缉令简各一枚,形制之完整为历次西陲出土简牍所罕见,为汉晋简牍及官文书制度难得的物证,是研究敦煌西晋历史、边疆史地、丝绸之路南北两道走向诸问题的宝贵史料。

  • 标签: 敦煌 烽燧 简牍
  • 简介:关于敦煌文献中的《太公家教》残片的辩识,笔者有《敦煌写本(太公家教〉残片拾遗》一文发表,该文以《俄藏敦煌文献》为重点调查对象,认定了《太公家教》写卷8件。此后笔者在调查《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甘肃藏敦煌文献》等敦煌文献时又认定了《太公家教》写卷6件,另有《俄藏敦煌文献》之Дχ3111号和Дχ42.51号2件,本文即对这8件藏品略作介绍,并就其与已认定的《太公家教》写卷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敦煌蒙书 太公家教残片 叙录
  • 简介:“高台骆驼城前凉墓葬出土衣物疏”中有“紫搔囊”和“早搔囊”两个词。此二词条,一同于吐鲁番出土衣物疏中的“爪囊”或“抓囊”,应当是指装有手脚指甲的袋子,体现了古丧礼中“搔剪”及埋葬发须爪的规定。随身埋葬爪甲,除了官方礼典和传统儒家理念的引导之外,还可能与民间社会自己实践行用的巫俗观念和禁忌有关。这体现了“礼”与“俗”在河西地区的不同张力。而“爪囊”在高昌时期的衣物疏中最终消失,则可能和佛教理念在丧葬层面的不断渗透有关。

  • 标签: 骆驼城 札记 木牍 儒家理念 民间社会 河西地区
  • 简介: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南向面现存北朝壁画一方,内含地神和梨车供养人图像。其中梨车供养人榜题弥足珍贵。此文首次对其尝试性释读,并勾勒了梨车族人佛教信仰的盛况。

  • 标签: 马蹄寺石窟群 千佛洞 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