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3 个结果
  • 简介: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工艺文化史,无一不见器物中被赋人的人格化特质.翻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便可见中国器用的书卷与秀雅气:"管城子,中书君,悉为笔号;石虚中,即墨侯,皆为砚称",即把毛笔和砚台与人联系起来,"剑有干将莫邪之名;扇有仁风便面号",宝剑和扇子也被拟人化了.从这一系列的名、字、称谓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知识分子崇尚道德修养,追求清高、孤傲、逸致的气蕴,他们借用高贵的器物来表达不与世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安贫乐道、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的高远心态.

  • 标签: 中国 人格化 玉器 图腾崇拜 礼制 民族文化
  • 简介:北伐战争时期,王葆真受命担任畿南招抚使,在河北、山东、苏北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招抚活动,为北伐军在北方的推进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从王葆真的几件文物史料入手,并查阅相关文史资料,梳理了其担任畿南招抚使时所开展的工作。

  • 标签: 王葆真 北伐战争 畿南招抚使
  • 简介:维摩展完善了这一摩诘与文殊菩萨诘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始创于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变,发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第103窟为代表的这种设计,在凸显维两位辩论者的同时,还可能蕴含独特的意匠,即窟门喻“不二法门”,只有通过这一比喻法门的窟门,才能进入象征《佛国品》所说佛国净土的石窟主室。

  • 标签: 敦煌石窟 维摩诘经变 设计意匠 窟门 不二法门
  • 简介:《山海》作为先秦古籍,已有关于巴蜀的记述。试将其提取出来分析。先说《山》。本文(札记二)前已述及,《山·中次九》山系为岷山——巴山,其中包括邛崃山、岷山、剑门山、大巴山直至神农架。《山》所载止此,仅及四川盆地的西侧和北侧,再向南就没有了。也不涉及居民部族等情况。其次,在《海末(具体地说是在《海内东经》末)附有《水经》一卷(毕沅疑为《隋书》和《旧唐书》经籍志所著录《水经》二卷混入,近是),中述及巴蜀之水,有岷三江、水、白水等。此篇本与∥山海》无涉,其著述时间亦晚,兹不详论。

  • 标签: 《山海经》 巴蜀 四川 地理考证 《荒经》 历史文化
  • 简介:目前中外道教学界对古灵宝有两种分类法。本文通过对古灵宝中《灵宝赤书五篇真文》与《道德》关系的考证,证明了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目》有关“元始旧”和“新经”的分类。更符合古灵宝的本来面目。

  • 标签: 《灵宝五篇真文》 《道德经》 《灵宝经目》 古灵宝经敦煌
  • 简介:中外道教研究者大多数都把"三洞经书"思想的创立归功于陆修静。而小林正美则把有无"三洞经书"思想,看成是"葛氏道派"所创作的"元始系"灵宝陆修静所代表的"天师道三洞派"所创作的"仙公系"灵宝最根本的差别之一。本文研究认为,古灵宝"元始旧"其实有非常完整的"三洞经书"思想。而较后出世的"新经"则继承了这一重要观念。至于陆修静的"三洞经书"学说,则是对古灵宝的直接继承。因而,敦煌本《灵宝目》原有的"元始旧"和"新经"的分类,更加符合古灵宝的实际情况。而古灵宝无论是"元始旧"还是"新经",亦均为"葛氏道派"所创作。

  • 标签: 《灵宝经目》 “三洞经书” 古灵宝经 经典分类 敦煌
  • 简介:《山海》中的地理信息,从本质上说,是真实有据的。只不过限于先民既无科学的测绘手段,又经代代口耳相传,真实中又不免混有很多错乱。本文试以“海内昆仑虚”周围所出诸水为例来进行分析。

  • 标签: 《山海经》 地理学价值 地理信息 中国 科学手段
  • 简介:明代中期,吴门地区流行一种较为特殊的花鸟画题材——花果杂品图。这种包含花卉、蔬果、禽鸟、虫鱼等内容繁杂的长卷与册页,与宋元四君子题材为主流的文人花鸟画相比有了明显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花果杂品图与感官相联系的新现象,来探讨此时文人花鸟画在审美观上的变革。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通过梳理宋元文人花鸟画的历史,分析文人花鸟画从宋到元在题材上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主流是象征文人品格的四君子题材,潜流是元代出现的品类较多的墨花墨禽;第二部分,通过吴门文人的作品和诗文,具体分析花果杂品图所绘内容与人的感官——眼、耳、口、鼻的紧密联系;第三部分,通过此时吴中文人闲居的生活方式,分析花果杂品图与感官紧密相关的原因是文人们对自惬之意的追求;第四部分,通过分析花果杂品图传达的新的审美观,阐明文人花鸟画的审美变革——从四君子的“清雅”到花果杂品图的“闲雅”。

  • 标签: 明中期 吴门 花果杂品图 闲雅 花鸟画新变
  • 简介:本文P.2942卷末三件牒状中的多个官称为线索,探讨了唐代宗时期的河西与伊西北庭节度使问题,主要论点包括:其一,"使主""副帅""元帅"三称所指为同一人,即接续杨志烈统领河西军的杨休明,因前任为两镇节度,杨休明及其率领的河西将士遂将他赴伊西庭视为"巡内征兵",但这却触碰了伊西庭留后周逸的权利,杨休明最终于长泉遇害。其二,"河已西副元帅"系周逸的矫诏自称,唐廷并未设置过该职,由这一子虚乌有之称引申的"唐廷构建了河西、北庭、安西三道联防体制"的观点值得商榷。其三,"尚书"与"副帅"并非同一人,而是早已于甘州遇难的杨志烈,他曾主政伊西庭,故周逸谋逆作乱时自然会盗用已逝长官杨志烈名义为自己背书。其四,P.2942卷末状牒正文中的"留后"单纯指这一职位,其所属"既要留后,任择贤良;所贵当才,便请知事"等语系谓应以贤能之人充任伊西庭留后,而这正揭示了以后两镇分别设立节度使的起因。其五,"行军"为行军司马的简称,系牒状作者自指,其人应为继杨休明之后统领河西军的周鼎,当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危局,以后自己也出任河西节度使并固守敦煌,但最终也死于非命。本文文末亦归纳了唐代宗时期河西与伊西北庭节度使任职简况。

  • 标签: P.2942 唐代宗时期 河西 伊西北庭 节度使
  • 简介:本文回顾了几十年来探索夏文化、早商文化的历程及突破,并对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学术研究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

  • 标签: 田野考古 探索夏文化 “夏墟” 学术讨论
  • 简介:我国是最早以铅铸钱的国家,这己为人们所公认。但是,具体早到哪一朝代?就其说不一了。有“中国最早的铅钱是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闽王王审知所铸‘开元通宝’小钱”之说;有始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的永通万国钱,“永通铅钱,旧谱未载。此铅钱之始”之说;有“铅制钱始于周代”之说等,前后相差逾千年。

  • 标签: 铸钱 永通万国钱 开元通宝 钱币学 流通货币 母范
  • 简介:敦煌唐写本张平子《西京赋》残卷校勘清代胡克家刻本李善注《文选》所附《考异》,既可见考异者真知灼见,亦可见其妄断谬说。于是,对《敦煌吐鲁番本文选》编者饶宗颐先生喟叹——“今人眼福,回非前贤所可及也”,深有同感矣!

  • 标签: 敦煌唐写本残卷 胡刻文选考异 校勘是非得失
  • 简介:广昌民风淳朴,崇礼尚贤,名人志士,代有人杰.清代康雍乾盛世,广昌甘竹洙溪村出了魏方泰祖孙三侍郎,政绩卓著,名垂青史,他们是以德为本官宦世家的代表,尤其为清代中晚期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标签: 教育世家
  • 简介: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大形势下,自贡恐龙博物馆为代表的专业性博物馆因藏品专业、交通不便、陈改缓慢且大多不属于免费开放行列,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生存压力。专业博物馆亟需转变思路,专业立馆,特色谋发展,其中成败的关键在于专业知识的高效传播。专业博物馆应根据实际情况,立足于阵地展教、社区互动、流动外展等传统基础方式,同时还应对所有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将科普知识创意延伸,通过形式的灵活多变及多元的目标指向,积极开展"拓展活动",让社会公众成为过程主体,与博物馆互动起来。这类拓展活动可能会成为专业博物馆特色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 标签: 专业性博物馆 特色发展 知识传播 自贡恐龙博物馆 拓展活动
  • 简介:最近,笔者在对馆藏金银器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一批十分引人注目的明代金器。这批金器不仅种类全,式样多,而且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明代工艺的特点,为研究明代金银器提供了实物资料。

  • 标签: 金器 出土 南阳 实物资料 金银器 明代
  • 简介:以前国内钱币爱好者在收藏新疆唐代钱币时,只见有“大历、建中、中字、元字“等钱币,随着近几年红铜质”乾元重宝“铜钱的披露,许多未见过实物的泉友对新疆曾铸“乾元重宝”钱将信将疑,由于此钱的地域性很强,所以获得者极少。笔者收藏红铜质“开元”和“乾元”钱20余品,也曾写过拙文专门介绍过,但因自己的学识水平低及参考资料匮乏,虽拥有实物却总不能说明白,对一些问题分析的还不够透彻,总是挂一漏万。近在闲暇之余,又从余品中发现三枚红铜质唐钱,现借此机会再谈些自己对该类钱币的认识。

  • 标签: 唐代 西域 补说 乾元重宝 参考资料 学识水平
  • 简介:作为文博工作者,如何在工作的实践中学习贯彻领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什么样的方式为社会主义文化添砖加瓦呢?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2002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博系统的同志们要勇于承担历史重

  • 标签: 创新精神 传统文化 文物博物馆事业 管理机制
  • 简介:摘要:清洗是纸质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为此,利用虹吸技术对纸质文物进行清洗,减轻常规清洗方法对文物本体尤其是绘画颜料层的摩擦及冲击损伤,对脆弱纸张及色彩易脱落的字画尤其适宜。这可避免传统的清洗方法中清洗液循环使用出现的交叉感染及清洗不彻底的现象。清洗后纸张白度提高,光泽度几乎无变化,pH值提高至8.5左右。

  • 标签: 纸质文物 清洗 册页
  • 简介:文物定名应科学、规范、准确。本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中规定的命名规则为出发点,依托所收集的数据,采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对陶器文物定名的规范性翻译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与研究,以期对博物馆其他馆藏文物定名的规范性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进而提高我省文物定名规范性翻译的覆盖率。

  • 标签: 文物定名 陶器 归化和异化 规范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