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春秋宗妇鼎铭文中的“王子”是姓氏;列公意即列国国君;宗妇是指同姓大夫之妻;郜馨的称名形式是“国名+姓氏”,指代郜国的馨姓女子。宗妇鼎铭文大意是:郜馨——她是王子姓的列国国君的同姓大夫之妻——作器保治郜国。列国和郜国过去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对于宗妇鼎铭文的考察,使我们开始关注到这两个侯国。列国位于战国邯郸附近的列人地;郜国先位于陕西酃县,后迁至蜀中的临邛。它们的姓氏分别是王子、馨。

  • 标签: 宗妇鼎 列国 宗妇
  • 简介:关于蜀族的“蜀”的解释,《说文》谓:“蜀,葵中虫也,从虫,两目像蜀头,中像其身蜗蜗。”《尔雅·释文》引作“桑中虫也,是葵应为桑之讹。”以上引文是说“蜀”是桑林中生活的蚕。后世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蜀族”是古代养蚕的民族。当然,还有其他的解释。

  • 标签: 族名 释文 学者 民族 古代 生活
  • 简介:南阳府文庙“龙马图”石雕是全国文庙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龙马图”图像。该石雕图案清晰,出处明确,流传信息翔实,是研究“龙马图”的起源、演变和“龙马图”与孔子、文庙渊源的难得实物资料。

  • 标签: “龙马负图” 孔子 文庙
  • 简介:《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方足布一种.编号为第1886,此方足布面文当释读为夏。但对夏地望的认识却岐义颇多。北魏时郦道元将其与鲁地的瑕混为一谈,清人赵一清又将其与帝丘相提并论。这都是不妥当的。本文认为夏又称瑕丘,其地望在今濮阳县老城南9公里的五星乡固堆村西首。

  • 标签: 地望 考辨 郦道元 濮阳县 北魏
  • 简介:2002年,成都商业街发现战国时期的独木棺和船棺群,其中一具土型船棺棺尾有一古蜀文字,形如十字交叉的两把双头叉(如图一)。此字孙化君推测为“帝”字,意味着棺主有蜀帝的身份。

  • 标签: 商业街 船棺 战国时期 “帝”
  • 简介:近时见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十两重足色金锭彩色照片一帧,其锭铭共32字,凿刻字划深峻.颇为清晰。锭铭全文中仅有人名与职务名各一字因有部分连笔或复笔.可能发生不同识读外,其余30字皆可确切辨识,故并不影响此锭全铭的诠释。

  • 标签: 彩色照片 万历年间
  • 简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贼律》所见“偏捕”,整理小组释文写作“偏(徧)捕”,似乎理解为全数逮捕,亦裨也”的解释。取“佐”、“裨”之义理解张家山汉简《贼律》所见“偏捕”,可能是适宜的。

  • 标签: 张家山汉简 《贼律》 "偏捕" 《二年律令》 意义
  • 简介:李广是西汉前期抗击匈双的名将。文帝时,李广即因战功而为郎;景帝时迁骑郎将,先后守过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诸郡;武帝时入为未央卫尉、骁骑将军,后又任右北平太守。他英猛善战,爱兵如子,时人评其军事才能日:“天下无双”。在抵御外族入侵、保卫西北边疆的斗争历史上。李广慷慨悲壮的一生,至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 标签: 李广 英略 数奇
  • 简介:我国历代铸造的钱币,在定格为圆形方孔形制之前,有刀币、布币等,形式多样。统一为圆形方孔之后,面文真、草、隶、篆、行各体纷陈,大都出于名家手笔,丰富多彩,数量浩瀚。官方和民间还铸造了大量不以流通为职能的钱币。钱币界称流通钱币为“正用品”,称流通钱币为“正用品”。

  • 标签: 用品 形式多样 钱币 流通 铸造 圆形
  • 简介:嚣伯楚器说夏麦陵我的《嚣伯断代与阝敖之地望》(《考古》1993年1期)一文发表后,周书灿、郭玮二位先生在《中原文物》1994年3期上著文提出两点异议:一是认为春秋嚣地不属郑国的附庸,二是认为嚣伯是楚器。所以我再申论如下,也是给二位先生的答复,...

  • 标签: 《春秋大事表》 《左传》 楚文化 铜礼器 楚国 楚王族
  • 简介:1989年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汝州洪山庙遗址发掘出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瓮棺合葬墓,墓坑为长方形,墓口东西长6.10米,南北宽3.30米,墓口及东南角已被破坏,坑深只有0.3米~0.65米.墓内出土136件瓮棺,均为大口直壁缸和半球状器盖相扣.

  • 标签: 仰韶文化 文物考古 遗址发掘 出土 东南 河南省
  • 简介:<正>最近,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敦煌吐蕃文献选》一书,书中汇集了王尧、陈践二位先生从法国《敦煌吐蕃文书选集》一、二两辑中所选译的藏文文献,并收有译者的考释文字。把敦煌所出的古藏文文书译为汉文,以利于更多的研究者阅读和研究,这是我国学术界共同的愿望。《文献选》的出版,标志着这个工作有了可喜的进展,而这个进展是与王尧、陈践二位先生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 标签: 战国策 敦煌石室 敦煌文书 史记 吐蕃 民族出版
  • 简介:2007年3月去看望好友甘肃省博物馆的祝中熹先生时,他送给了我几本《陇右文博》。在翻阅中有幸读到了于祖培先生《‘京’字初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影迹——宁县庙咀坪遗址浅释》一文,很受启发。于先生从文字的初义去研究历史文化不失为一种有创意之方法。我相信依此法再参照文献及考古材料定会破一些历史文化之谜。不过于氏在该文中所表述的“由是则知庙咀坪古名叫‘京”’。“现在‘京'‘姜’二字音、形的破解。表明我国在神农时期已有了成型的复杂文字”,“京是宗庙”,“《说文解字》‘人所为绝高丘也’依稀反映了‘京’原为宗庙神舍这类人工建筑的历史痕迹”观点等。鄙人不敢苟同。

  • 标签: 宗庙 初义 “京” 历史文化 神农 甘肃省博物馆
  • 简介:<正>《史记·项羽本纪》云:“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首次指出了殷墟地望。之后,《汉书》、《水经注》相继记载了殷墟所在。近八十多年来,安阳小屯出土的十数万计的刻辞甲骨及丰富的殷商文化遗存,证实了上述文献所载的殷墟地望是可信的。至于该遗址曾经是哪些商王的都城?太史公和班固均未述及。而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人,却是西晋时的束广微。他认为盘庚迁殷,即迁往“今安阳西”

  • 标签: 盘庚迁殷 安阳殷墟 小屯 殷墟文化 武丁 出土
  • 简介: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不可移动文物反映了国家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它构成了城市的独特看点和文化价值。多年来,从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出发,那些移动文物遗产始终处于"拆"和"保"的博弈之中。因此作者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尽快行动起来,保护好这一不可再生和复制的文化资源。

  • 标签: 非移动文物 消失的非移动文物 保护措施与意义
  • 简介:王年、月份、月相、干支记日四要素俱全的青铜器对于铜器记事断代及排定金文历谱十分重要。作册吴盉所载铭文为“隹王卅年四月既生霸壬午”,是一件四全铜器,目前学界对该铭文的解释各执一词,有穆王、恭王、厉王、宣王四种说法。文章以“四分术”古天文历算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采用月相定点说,着重考察作册吴铭文中的天象数据,最终考定该器铭文所载之王年及历日当为周厉王三十年四月十五日既生霸壬午。

  • 标签: 作册吴 铭文 四分历 月相定点 历日
  • 简介:<正>西仰韶遗址是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和山西运城地区文化局的同志,于1979年7月在万荣县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并于同年11月进行了试掘。遗址位于万荣县万荣公社西村以西约200米处的第二阶地上,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既有居住址,又有墓葬

  • 标签: 半坡类型 仰韶文化 遗存 出土 彩陶盆 弦纹
  • 简介:《鲍子鼎》铭中的“仲勾姒其获皇男子”被吴镇烽先生解释为仲句姒获配了美好刚强有为的丈夫,实际上该是说仲匐姒生育“得男”;“仲匐姒及子思其寿君毋死”句乃作器者祈祝仲匐姒与子思能享高寿并长期掌握族权力。另外,本文还对《鄂公典盘》的“及’字进行了再讨论,坚持其为“往嫁”之义,而非并列连词。

  • 标签: 鲍子鼎 郜公典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