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2001年,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墓葬壁画》是一本资料翔实,图版精美的好书.值得推荐和介绍。

  • 标签: 十六国 嘉峪关 壁画 墓葬 魏晋 资料
  • 简介:作为魏晋十六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釉陶作品,绛釉小罐代表了这一时期北方陶瓷手工业的生产状况。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近发表的考古材料,着重对这一特殊随葬品的用途及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予以探讨。

  • 标签: 魏晋十六国墓葬 绎釉小罐 用途 历史文化背景
  • 简介:在目前所见魏晋十六河西墓葬壁画中,有榜题者共64例。这些榜题均在1--4字之间,简明扼要地说明指代内容。根据榜题指代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七种,第一类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有人名与身份、农牧生产场景、器物名、建筑名称等四种;第二类两种,即历史人物榜题和以奇禽异兽为代表的祥瑞和神话传说榜题;第三类一种,是书写于作为墓葬建筑构件的龙头之上表示方位的榜题。这些榜题广泛分布于敦煌、嘉峪关、酒泉、高台等地的魏晋十六墓葬之中,书写灵活,书法多样,并且反映了丰富的魏晋十六时期河西社会历史信息,为研究该时期河西历史、文化、风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 标签: 魏晋十六国 河西 墓葬壁画 榜题
  • 简介:一、地域环境。1989年~1991年,成都市龙泉驿区博物馆在日常性的文物访查过程中,于龙泉镇南的长柏村境、镇东合龙村南境、以及龙泉乡长远村境、黎明村境、新光村西境等多外农家院落的屋边墙角、檐前房后、阶沿阳沟、粪池猪圈,乃至附近一些田坎堰头,发现不少类似东

  • 标签: 成都市 地域环境 墓葬 墓庭 墓室 砌建方式
  • 简介:中国佛教源于印度。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后。佛教传人中国。凉州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是佛教传人中国较早且发展迅速的地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贾、僧人等驻足其间。推动了凉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的发展。竺法护、昙无谶、鸠摩罗什、玄奘等一批中外高僧曾在这里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凉州本土也造就了许多佛教高僧,如竺佛念、释智严、释宝云等,他们东来西去,

  • 标签: 中国佛教 凉州 高僧 魏晋时期 中西交通 丝绸之路
  • 简介:魏晋时期,中原地区动荡不安。西晋末年相继出现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建兴之乱”。河西地区地处西北边陲,远离中原,受战争影响小,局势稳定,经济相对而言比较发达。因此,关西一带华族避难于河西,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风俗,与西域以及当地的文化、风俗相结合,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

  • 标签: 魏晋时期 墓葬 武威市 中原地区 文化交融 河西地区
  • 简介:2002年9月14日至29日,嘉峪关文物部门抢救性清理发掘了新城乡魏晋墓群南墓区一座晋墓。嘉峪关市与酒泉交接处的新城乡境内的戈壁滩上散布着千余座汉、魏晋时期的古墓葬。20世纪70年代曾对该墓区进行过一定规模的发掘,发现8座砖壁画古墓葬。

  • 标签: 嘉峪关 魏晋时期 砖墓 出土器物
  • 简介:藏家庄位于甘肃省武威市金塔乡西北方向,东距武威市城区5华里,距武威地区教育学院2华里,北距甘新公路2华里,兰新铁路环绕西、南两面。这里地势较平坦,为卵石层地带。以藏家庄为中心的方圆数里之内有墓葬,虽已大多数辟为耕地,但仍现存有明

  • 标签: 墓葬 简报 魏晋 武威市 西北 地势
  • 简介:新城魏晋砖壁画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位于嘉峪关市东北15公里处的魏晋墓区,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内建有展览大厅、接待室、办公室和住宅等部分。整体建筑为砖混结构,外观为大屋顶式仿古建筑。博物馆大门内照壁上画有大型魏晋时期墓葬砖壁画“出巡图”,显得宏伟壮观。

  • 标签: 壁画 墓葬 魏晋时期 照壁 博物馆 东北
  • 简介:2001年3月25日,武威市城西九条岭煤矿办事处家属院内修建楼房挖掘基础柱坑时,在距地表3米多处发现一座魏晋砖室墓,市文体局及博物馆闻讯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此墓进行清理发掘,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 标签: 发掘 砖室墓 简报 魏晋 武威 情况
  • 简介:考古发现表明,魏晋时期存在着盗用汉代坟墓材料造墓的现象。盗用者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盗用汉墓材料甚至占据墓坑下葬,或是出于经济原因,或是出于风水考虑。这些建墓材料既可能是死者家属直接盗取,也可能是他人盗取后出售。可能为了防止地下被盗取墓葬中的鬼怪伤害死去的亲人,魏晋人在墓中随葬了镇墓兽。

  • 标签: 汉代 魏晋 盗墓 造墓 风水 镇墓兽
  • 简介:为探索嘉峪关魏晋墓壁画色彩的保护,把魏晋墓18座已发掘墓葬中现阶段能参观的4座砖壁画墓划分为未开发组、研究性半开放组和完全性开放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砖壁画色彩褪变的主要原因是游客参观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水汽及人体产生的未知名气体等因素的影响,且水汽是最大的媒体介质.从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砖壁画保护措施.

  • 标签: 魏晋墓 砖壁画 色彩 保护
  • 简介:2000年9月5日,嘉峪关市新城乡新城村四组因挖水管子沟.发现一座古墓葬;施工队上报后,由文化局派人前往清理。经清理,发现这是一座两室砖结构墓葬,前室高1.92米、宽1.78米、长1.37米,顶为拱券式.前室顶部有一早期盗洞。后室高、宽与前室相同,

  • 标签: 古墓葬 简报 魏晋 相同 发现 清理
  • 简介:以洛阳和邺城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魏晋北朝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本文以墓葬资料为基础,分曹魏晋初、西晋中后期、十六、北魏前期、北魏后期、东魏北齐六个阶段,探讨了中原丧葬制度和墓葬文化的阶段性演变情况,中原墓葬文化形成、变迁和发展的曲折历程,是由特殊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并与同时期的其它地区墓葬文化紧密相关。

  • 标签: 中原地区 墓葬文化 丧葬制度 民俗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葬品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在邯郸市几处烧砖取土场内发现了数处墓葬群,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文简述了户村砖场及北羊井砖场这两处有代表性且保存较好的墓群的清理情况及出土器物,墓葬年代为魏晋时期.

  • 标签: 邯郸市 魏晋墓葬 发掘简报 魏晋时期 墓葬群 发现
  • 简介:2004年8月6日.位于武威市凉州区第一粮库施工现场发现一座砖室墓.我所组织专业人员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现将此发掘成果简报如下。一、位置及形制墓葬位于武威市城区民族街粮食巷.为砖室结构墓,由墓室和墓门组成。墓门东向,用青灰条砖起两层券,门高1.28米,宽0.97米,进深0.96米。墓室距地表层深约4米,东西长3.78米,南北宽3.20米,高3.30米。

  • 标签: 发掘简报 武威市 粮库 晋墓 砖室墓 专业人员
  • 简介: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模印、雕刻或彩绘图像的建筑用砖.在古代主要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装饰在墓壁上的画像砖,我们称之为墓室画像砖,它在内容上多表现现实生活、神话故事和风俗习惯等,题材非常广泛。

  • 标签: 画像砖 出土 晋墓 酒泉 现实生活 风俗习惯
  • 简介:六十年来,河南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本文在城址与遗址、墓葬、佛教文物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河南省该时期的重要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址布局,墓葬分区、分期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早期石窟寺等遗迹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河南 魏晋南北朝 六十年 发现与研究
  • 简介:2004年6月14日,位于武威市城东约15公里处的辛家河滩采石厂施工现场发现一座墓葬,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人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现将发掘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 标签: 发掘简报 武威市 凉州区 文物考古研究所 晋墓 施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