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本文所谓“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相对概念。当一个具体文学文本被视为一个或多个人“个人”创作,该“个人”对该文本具有自始至终“著作权”时,该作品就被称作“作家文学”,哪怕该作家只是“佚名”或“无名氏”;相对,当一个文学文本没有具体“个人”发生上述关系,那么就是本文所说“民间文学”了。

  • 标签: 民间文学 “个人” 学术运动 作家文学 文学文本 著作权
  • 简介:从传统现代框架下解放出来农村社会具有独特运作逻辑,它包含一种强大超越时间力量,能够自我延续。这种“以不变应万变”韧性,来自于农村社会主体农民民俗,而后者就是让农村社会历经中国社会转型成为今天这样一个社会主导力量。民俗构成了农村社会最为核心部分,农村社会主体将珍视生活策略包裹在其中,凭借其回应社会变迁。将农村民俗变迁嵌入到中国转型中去探讨,根植于农村民俗变迁来记录和认识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独特历史进程,更能够深入而持久地洞悉在中国传统如何经过社会主义走到了现代。

  • 标签: 农村民俗 变迁 中国社会转型 生存策略 回应
  • 简介:清明节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传统节日。学术界比较普遍看法是,清明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但作为节气清明作为节日清明毕竟不同。譬如韩养民、郭兴文明确指出:“清明作为节日,纯粹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杨琳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也表达了同样意见:“节气只是季节时序标记,而节日则要有一定庆祝纪念及相应仪式习俗。”笔者赞同此说。

  • 标签: 传统节日文化 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 唐代 汉代以前 学术界
  • 简介:神灵信仰具有资源供应性质,可转化为有形或无形资源,如庙宇、巫觋、传说等。凡人成神信仰发生过程同时伴随着资源"首次"分配:随着信仰的确立,该神灵有关个体和群体将获得明确身份定位并建立对应关系。此一过程由灵验法则、精英法则和亲属法则主导。其中,灵验法则是本质性,是信仰资源分配第一推动力;精英法则和亲属法则将在灵验性前提下发挥作用。"首次"分配结果并不稳定,可能持续进行"再分配"过程。

  • 标签: 信仰 资源 分配 灵验
  • 简介:作为民间文学研究关键方法论之一,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不同传统继承,自然影响着以此为重要基础民间文学研究。如果回到民间文学田野现场,我们需要面对四个基本对象: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这个现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文化传统时空体,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在其中各据一点。四点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民间文学叙事四面体,换句话说,任意三点链接构成了这个文化传统时空球体上四个叙事面向;而精确呈现、描述、阐释这四个叙事面向方法和文体便是"民间文学志"。

  • 标签: 民间文学志 田野研究 叙事 讲述
  • 简介:"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认识论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调查深入,以及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化,民族志表述文化被看作是现实社会建构,民族志表述仅仅只是"部分真理"。由此文化本真性观念从本质论转向了建构论。这种转向,对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启示在于:由于参与者主体性、语境时效性等因素,文化遗产本真性标准很可能遮蔽了文化本身历史性,这样反而会阻碍文化传承发展,扼杀文化生命力。本真的文化不是那些被表述碎片、静止社会事实,而是当地人感受、体验、实践着、具有历史性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保护"本真"文化,只是一种现实社会建构,远不同于文化本身真实样貌。作为文化代理人,外来知识精英往往僭越本土文化持有者主体角色,继而建构本真的文化,但外来知识精英无法回避以下伦理拷问:精英文化优越感以及对本土文化文化殖民。面对多元、异质、流动文化遗产现实图景,民俗学应该超越"探求本真性"学术范式。

  • 标签: 文化本真性 本质论 建构论 文化遗产 启蒙
  • 简介:无论是在宗教学领域还是在民俗学领域,民间信仰研究都是一个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民俗事象往往有民间信仰成分,各种神灵鬼怪信仰广泛流布于民间,且具有高度包容性和复合性。民俗学对民间信仰研究视角有别于宗教学。在民俗学领域,学者们习惯于将民间信仰置于活生生民俗生活中进行动态把握,注重民间信仰产生、发展生活语境。

  • 标签: 民间信仰 思维 中国 民生 重构 民俗学
  • 简介:被精英阶层视为文学艺术东西,对于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而言,往往首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实际作用。因此,在探寻这类作品形式和内涵意义时,需要将其置于广阔背景中,注意其与总体文化系统整合和关联。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吟诗”聚会对歌传统,人们把请歌者到家里对歌叫作“暖屋”(thau^3run^2:thau^3暖,run^2家屋),强调“吟诗”对于建构一个“暖”家屋空间所具有的意义。这也意味着,要理解这种歌唱传统,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民间文学体裁、一个文本,

  • 标签: 吟诗 民间 壮族 西部 广西 歌唱
  • 简介:黄飞鸿电影系列中民俗元素,作为文化记忆载体,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变动而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变化,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文化认同。195060年代早期作品中,围绕着市井武师黄飞鸿有大量具体而精确民俗描写,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之间文化默契;1970年代,随着香港文化形成,建立在广东文化基础上民俗从黄飞鸿电影中消失;1990年代后制作黄飞鸿电影则将民俗抽象化,消解了黄飞鸿乡土文化联系,使其实现了从市井武师到民族英雄转化,完成了记忆重新建构,又在电影影响下反过来建构"传统"。

  • 标签: 黄飞鸿电影 民俗元素 民俗主义 记忆建构
  • 简介:一制度是人类文化创造最高表现,它鲜明地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自然世界以及人世界关系认识.作为行为规范各种制度,为人类文化创造提供了基本保障.制度会极大地促进或限制人类创造能力发挥.

  • 标签: 妙峰山 紫禁城 主题 民间 北京 近代
  • 简介: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搜集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经验实证相结合有益尝试,邓迪斯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经验实证相结合新起点新方向。

  • 标签: 阿兰·邓迪斯 宏大理论 民俗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文化传播
  • 简介:文章从对历史人物信仰俗信心理探讨入手,考察了为个人立祠信仰习俗生成心理土壤及在这一习俗依托下民间信仰形成模式,并对这种民间信仰形成后社会现实功用进行了探讨,进而指出对这种民间信仰考察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重要意义。

  • 标签: 民间信仰 个人祠祀 鬼神信仰 整合
  • 简介:以年节和村落为表演时空落子活动,在组织者、表演者和观众"戏乐"参与下凸显为一种乡土村落民间狂欢。在不同历史时期,落子表演运行机制和发生过程有很大差异,表现出民间舞蹈社会情境密切关联。落子展演仪式活动特性具有活动组织秩序性、人员构成随意性、表演要求严格性年节展演娱乐性。"跑落子"活动被反复展演目的,出于乡民群体在年节期间仪式性庆典活动中对"戏乐"追求,人与人、村互动关系一起建构了落子活动内在秩序。

  • 标签: 民间舞蹈 沧州落子 年节庆典 乡村艺术
  • 简介: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自从蒙古族成功地驯服了马,便世世代代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放牧、狩猎、传递函件、传送军令、迁徙移牧、千里征战,都离不开马。为了使马适于骑乘、驾驭,蒙古族创造发明了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马鞍。蒙古族马鞍制作精良,造型多样,形成了其独特风格。本文是对北方游牧民族传统马鞍具饰品进行研究时,采取采访记录、实地测量、整理文献、图片对比基本方法,对北方游牧生活所产生生产和生活用具一马鞍,本文对马鞍分类、蒙古族马鞍制作工艺及其礼俗进行了简单论述。

  • 标签: 蒙古族 马鞍 发展 构造 礼俗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日本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剧,民俗学面临着研究对象消失危机和如何应对变化进行学科自身调整迷惑。柳田国男离世后,人们对柳田思想在继承同时开始进行反思和重新解读。对于柳田确立"日常态-非日常态"分析概念,波平惠美子于1972年首先提出了第三元素"污秽.晦气"(KEGARE)概念,之后引发了和樱井德太郎之间"波平.樱井之争"。论文将围绕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民俗学界出现这场"日常态-能量枯竭态-非日常态"学术争论,对该民俗学研究基本课题作出客观全面的梳理,考察其在民俗学史上定位和意义所在。

  • 标签: 分析概念 HARE(非日常态) KE(日常态) KEGARE(能量枯竭态)
  • 简介:20世纪中国艺坛上,石涛可以说是一个被褒奖最多古典画家之一。主张变革者称他为“现代艺术之你”,主张艺术反映生活者视他《画语录》“看重探讨了艺术生活关系”,更有表现主义者在他作品中看出了水墨恣肆“本能宣泄”互通,而精研笔黑者则从他“蒙养”中体会笔墨功力……

  • 标签: 石涛 绘画艺术 艺术风格 民族文化 自然和谐
  • 简介:中国民俗学在近十几年来似乎处于某种尴尬状态。

  • 标签: 民俗学 历史 传统
  • 简介:年画是一种平民艺术,是年俗一部分,没有年俗就没有年画。我们讨论年画前提,是谈年俗。我希望人人都应该知道,年画是老祖先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是离不开生活方式。我给大家讲讲这里面的故事。六十岁以上老先生们都会记得年画事情。"一进腊月就是年",从清代以来,年是从阴历十二月就开始了。全世界唯有中国使用元旦来表示新年第一天,辛亥革命以后把公历一月第一天叫"新年",也叫"元旦",其实是很可笑,因为完全没有故事和内涵了。我们原来是要到农历正月初一,

  • 标签: 年画 年俗 故事 生活方式 平民艺术 辛亥革命
  • 简介:中阮古称阮成,是中国古老民族弹拔乐器之一。本文通过对这件乐器制作结构认识以及个人几十年演奏这件乐器经验、体会,阐述了一些较科学使用保养中阮见解。

  • 标签: 中阮 使用 保养
  • 简介:(1)港台送礼禁忌在港台风俗中,丧事后以毛巾送吊丧者,非丧事一律不能送毛巾:剪刀是利器,含有“一刀两断”之意,送人会使对方有威胁之感:甜果是祭祖拜神专用之物,送人会有不祥之感:港台话中“雨伞”音同“离散”,若送雨伞会引起对方误解;扇子是夏季用品,台湾俗语“送扇无相见”,因此也不宜作礼品;台湾居丧之家习惯不买甜食、不裹粽子,如果以糠子相送,会被对方误解,十分忌讳。

  • 标签: 禁忌 送礼 避讳 港台 对方 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