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引言本论文是对浙江省温州地区周岙村和廊下村的岁时民俗的记录。从对岁时民俗的记录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地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构成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便有文人对岁时民俗进行过详细记录,如南北朝时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清代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和顾禄的《清嘉录》等等,都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近代以来更有众多的中外学者对汉族的岁时民俗进行深入细致的记录和研究,使汉族的岁时民俗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 标签: 温州地区 岁时活动 岁时民俗 土地神 元宵节 习俗
  • 简介:中国传统的印染技艺有所谓的“四缬”之说——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用专业术语来说,夹缬是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蓝夹缬是我国印染历史上复色夹缬的遗存,是传统蓝花布的一种,自明清后仅存传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在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

  • 标签: 印染 温州 源头 中国传统 蓝印花布 保护和传承
  • 简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温州人移民海外,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本文拟从民俗学视角审视和解读海外温州人,研究巴黎的"温州现象",重点探讨如下问题:这些非精英移民是怎样从温州来到巴黎、在巴黎获得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融入法国社会的?作为一个外来群体,他们原有的民俗观念与行事方式在异国他乡有什么改变?这些都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 标签: 巴黎 温州人 民俗文化 互动 重构
  • 简介:公元1417年的一个夏天,宁静的太湖边响起一串马蹄声,扬起的阵阵尘土指向了太湖边一个名叫香山渔帆村的地方。数日后,几个身影悄悄地踏上通向北方的官道,而官道的尽头正是明帝国的中心--北京。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几个身影当中,有一个名字伴随宏伟的紫禁城永远载入了中国的史册,他就是中国著名建筑工匠--香山开山鼻祖“蒯祥”。

  • 标签: 中国历史 香山 工匠 紫禁城 太湖 帝国
  • 简介:鄣源村(现名樟源里)坐落在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樟田村渔瑶公路边,休宁县当地人自称"中国第一状元县".相传村人均为宋朝起义名将方腊后裔,战败后为躲避朝廷杀戮而迁徙繁衍于高山峡谷间.在茂密的水□林掩映下,村口一道坚实的石墙横亘于眼前,石墙4米高2米宽,连接两边山体长30余米,只留-1.5米宽、2米高的门洞供村人出入,石门顶部嵌有石碑,上书“石门胜概”苍劲四字.码砌石墙的条石平整匀齐,且条石间的隙缝都灌注了桐油石灰浆,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即便被攻陷村民也能顺利向深山撤退,关雄隘险为徽州地区罕见.

  • 标签: 水口 徽州地区 休宁县 黄山市 石门
  • 简介:本文主要从中心——周边系统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晋南地区两个商城的政治经济活动,特别是跨地域的控制和运输重要自然资源的问题,并认为聚落形态的变化尤其是城的兴衰,应从政治、经济系统的角度考察。在中国早期国家发展阶段,政治中心从周边地区掠取重要自然资源战略的改变,往往会影响人口的移动和城市的兴衰。

  • 标签: 夏商时期 晋南地区 自然资源
  • 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口述文学受到了中国学人的热情关注,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发端。在这过程中,1918—1926年的“北大时期”、1926—1929年的“中大时期’’以及1929—1937年的“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时期”,以学术团体、刊物为中心,汇集了众多的学者,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无疑是三个最重要的时期。但是,号称“十里洋场”的上海,

  • 标签: 民间文学研究 书籍出版 民国时期 学术空间 上海 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