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区域差异历来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江西省受周边强经济中心的影响,经济区位边缘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江西省突破原来农业大省的发展思路,致力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江西省内部地区差异较1990年明显扩大,而且表现出各地区相对波动较大的特征.本文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对江西1990-2001年间11年来的发展状况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探讨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特征,将江西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江西省各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是其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驱动因素.

  • 标签: 江西省 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差异 偏高—份额模型
  • 简介:由张帆等人合著的《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以秦皇岛为例》一书,不久前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书文稿是张帆等人受市政府委托完成的科研报告。2005年3月该研究报告通过了河北省科枝厅组织的省级软科学研究成果鉴定。这是一

  • 标签: 区域济 发展贡献度 旅游区域
  • 简介:2006年6月10日上午,区域理论发展前沿和河南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开封河南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副处长何健、河南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陈垠亭、中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陈栋生教授、河南大学原校长、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李润田先生、河南财经学院资深教授杨承训先生,校领导赵国祥、宋纯鹏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科学院等二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4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为期两天。

  • 标签: 区域发展战略 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 学术研讨会 区域理论 黄河文明
  • 简介:对于一个理论模式,仅仅限于现象发现及机理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将之运用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并能为其未来空间结构演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才是理论模式提出的根本目的.江苏省由于位于沿海和沿江的交汇地带,故成为双核结构模式用于指导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最为理想的区域.本文通过对淮安市行政区划调整前后双核结构模式不同运用效果的分析,对未来该市组成淮安-连云港双核结构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双核结构模式 淮安 连云港
  • 简介:本文通过总结其他学者对旅游发展质量的相关研究,着重研究新疆十五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旅游发展质量特征与空间差异。从旅游发展质量内涵出发,建立由5个子系统共16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新疆旅游发展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即北疆〉南疆〉东疆;十五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旅游发展质量可划分为4个等级:高等级、中高等级、中低等级、低等级;旅游子系统发展质量也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

  • 标签: 旅游发展质量 空间差异 新疆
  • 简介:本文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结构、功能,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还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认为可用区域发展协调度模型对区域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评价和预警

  • 标签: 区域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预警
  • 简介: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呈显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度化、机制市场化和战略空间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现行区域发展战略存在若干不足,有追求政策优惠忽视制度创新的倾向,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缺乏宏观整体性衔接,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远未取得突破,区域发展战略仍过于强调效率目标,对不发达地区关注不足。因而,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不应追求数量,要注重是否真正有利于实现区域的改革创新;亟需制定一个全局性区域连接发展规划,或者以整合发展的理念对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统筹管理;中央应制定和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区际自由公平贸易;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区选择应更注重公平目标。

  • 标签: 区域发展战略 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协调发展
  • 简介:本文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探讨。

  • 标签: 工业旅游 区域分析 工业旅游发展
  • 简介: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IX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RARD,www.rard.org)成立于2005年。2006年组建中同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室。中心主任刘彦随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副主任龙花楼研究员、陈玉稿副研究员.中心现有固定人员1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20人。

  • 标签: 发展研究中心 地理资源 区域农业 农村 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科院
  • 简介: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国外区域经济学者将复杂网络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逐渐开拓出区域经济网络研究这个新领域,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现象和揭示区域经济规律的网络分析路径。目前,国外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区域经济中的各类网络进行规范的定义和描述,研究这些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网络效应,分析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网络中的流动和扩散。

  • 标签: 区域经济 网络效应 复杂网络
  • 简介:同江中俄铁路大桥、黑河中俄公路大桥将分别于2018年6月和2019年10月建成通车,这将成为推进中俄沿边区域合作的重大事件.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俄两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态势,加上同类跨境通道之间的激烈竞争,如何充分发挥两座大桥开通带来的发展红利,亟须深入研究、做好规划.其中,除依托大通道建设带来的物流成本节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内部经济发展、外部开放环境、兄弟口岸竞争等客观因素;充分考虑铁路、公路运输的优缺点;充分考虑俄方需求,带动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发展,使其与黑龙江省结成互利共赢的发展联盟.

  • 标签: 同江铁路大桥 黑河公路大桥 发展规划
  • 简介:以网络分析为基础。使用节点连通性和可达性等指标。评价研究甘肃省的交通网络以及交通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平均经济——网络直径概念、功能及其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节点连通性和可达性指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且跨区域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于仅邻域交通对区域经济发晨的贡献率;使用节点连通性和可达性指标可界定出各区域经济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范围,为整个区域的交通规划和经济区划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甘肃省交通呈聚团模式,具有空间自相关性。

  • 标签: GIS 网络分析 连通性 可达性 甘肃省
  • 简介: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ESDA等方法分析2005-2015年江淮城市群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合肥、芜湖、铜陵三地市耦合度较高,蚌埠、淮南、六安等地市耦合度较低;(2)2005-2015年间江淮城市群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度水平是趋于优化,尤其是淮南、马鞍山转型较为典型,生态环境逐渐协调;(3)研究区耦合协调度Moran'sI指数呈现“低-高-低”的倒U型发展模式,即呈现“发散-集聚-发散”的演变特征。随后,进一步分析影响江淮城市群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空间耦合分异机制,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均GDP、科研从业人员数、财政收入总额等,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 标签: 区域发展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江淮城市群
  • 简介: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外在区域发展研究方面,学习型区域的概念已经整合了学习、知识战略、创新和生产力、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相对而言,我国对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必要对国外关于学习型区域的概念来源、内涵进行详细说明,以阐释其科学涵义及其政策意义。基于国外对学习型区域研究的文献分析,作者对国外学者对学习型区域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为四种学派的观点,并从发展的角度对学习型区域的内涵进行了解析,认为学习型区域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并认为,学习型区域研究的前沿研究将集中在机制研究、定量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等方面。

  • 标签: 学习型区域 区域发展 溯源与前瞻
  • 简介: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始干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从规划的主要对象、指导思想、理论依据、追求目标、所处阶段等方面比较了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差异,指出区域生态经济规划必须遵循整体性、区域性、市场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三效益并重统一、以人为本等基本原则,论述了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最后对编制好区域生态经济规划提出了三条建议,即:①加强领导,组织强有力的规划队伍;②抓住关键问题,不要面面俱到;③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 标签: 区域生态经济规划 规划编制
  • 简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来确定各个指标权重,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综合得分,并划分为5个等级依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快速,但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仍然不是很高,与全国一些较发达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特征,济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较强,但中西部地区却明显落后。针对各区域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现代服务业 区域差异 山东半岛城市群
  • 简介:利用中国1999~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和Hansen(1999)提出的门槛回归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非线性估计.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作用存在双重门槛,当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处于低层次区制时,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当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处于中层次区制时,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发展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当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处于高层次区制时,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发展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为此,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是:正确认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作用,避免盲目的投资建设;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时要结合地方实际,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重视交通基础设施与其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同步协调发展.

  • 标签: 交通基础设施 旅游发展 门槛回归模型
  • 简介:本文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水平和能力指标体系,给出了单项评价、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等计算模型。根据1995年的统计数据对山东省17个市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划分出了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区、中水平区和低水平区,并简要论述了协调发展对策。

  • 标签: 区域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评估模型 分区
  • 简介:南海周边国家间的海洋合作对地区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从不同领域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从宏观视角对南海区域合作机制构建的研究,南海安全合作机制的研究,低敏感领域合作机制的研究等。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法和机制构建两方面的研究居多。从研究方法来看,以案例分析和文本分析为主。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对南海区域合作机制的理论和动态研究

  • 标签: 南海 合作机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