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西游记》中东海龙王的水晶还记得吗?书中只是作者的想象,但在现实生活中,犹如水晶般的地球奇观却真实存在。小编精挑细选,搜集三处位于中国桂林、冰岛和美国阿拉斯加的神奇洞穴,带你深入无人之境,感受蓝色的梦幻“水晶”带给我们的奇妙震撼。

  • 标签: 水晶 梦幻 蓝色 《西游记》 现实生活 真实存在
  • 简介:在世界31个被人遗忘之地独特的民族和部落还在休养生息但是,在人类科技文明的高度发展下充满原始感和不同文化与信仰的部落文明也正在逐渐被人类进程所吞没

  • 标签: 民族 科技文明 休养生息 部落 人类
  • 简介: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的成果,从制约发展的问题、动力机制、发展模式、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流动人口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评价,并做出理论总结和对未来展望。

  • 标签: 少数民族 城镇化 综述
  • 简介:后发型旅游地是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准备不充分,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发展初期,旅游者的凝视会对旅游地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凝视理论为分析后发型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泸沽湖景区旅游者问卷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旅游者凝视的主要对象为:特色民俗文化、仪式性文化、母系氏族文化、自然景观,且以人文景观为主。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发现旅游者凝视对提高居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强化"摩梭人"族群认同、建构旅游地文化再现具有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真实性,而政府引导性文化再现在提升泸沽湖旅游形象的同时,使得文化再现表现出秩序化、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旅游者凝视 文化认同 文化再现 泸沽湖 后发型旅游地
  • 简介:全球“文化核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国家或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以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竞争。以江苏文化自觉为研究逻辑起点,论述了“文化力”向“文化软实力”转变的时代必然性.从全球和地方的双重视角总结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厘清江苏地域代表性文化要素的类型特征,并提出江苏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目标定位。最后,从文化区位、文化传承、地点精神和文化资本等方面提出江苏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实现路径,以此为江苏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指导。

  • 标签: 文化自觉 江苏文化 文化软实力 文化资本再造
  • 简介:引入文化线路的概念,尝试通过线性交通的联系,将城市中不同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历史遗迹有机联系起来,探索城市线性历史遗产整体保护策略。以重庆渝中区抗战文化线路保护为例,通过挖掘抗战遗址,梳理抗战文化线路,以抗战文化线路的复兴为目标,从空间、文化、旅游、管理等四个维度初步探索了城市线性历史遗产整体保护的方法。

  • 标签: 文化线路 城市线性历史遗产 整体保护 保护策略
  • 简介:本文以西安大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基于空间形态要素、公园景观要素、服务配套要素、地方性、地方感5个潜在变量,构建地方性与地方感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预设观测变量因子设计量表,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81份有效问卷,再运用SPSS建立有效分析数据库,并基于Amos7.0平台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分析,从而探讨大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间环境营造的地方性特征与游客地方感之间的关系路径及运行机理.

  • 标签: 地方性 地方感 环境机理 西安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
  • 简介:城市不仅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载体。中国城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阶段性的产物。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城墙,城墙文化是城市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解读城市历史的功能。中国城墙厚重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 标签: 中国城墙 历史文化 价值
  • 简介:本文以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区域,在识别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布局形态、图腾标志、环境因子等9个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感知和文化心理认同的角度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发现:1萨坛感知度最高,图腾感知度最低;2萨坛、鼓楼认同度较高,整体形态、图腾和参考环境认同度较低;3位置感知度最高,体积感知度最差;4情感认同度较高,功能认同度最低;5男性感知和认同明显高于女性;6文化程度对感知影响较大,对认同影响不明显;7居住时长对感知和认同有正向影响;8离村寨距离对感知与认同度由正向影响。

  • 标签: 传统聚落 景观基因 感知与认同
  • 简介:本文是作者在民族国家视角下探讨游牧族群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认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因此在概述游牧行国体制、王朝藩属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碰撞和重组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了探讨,认为按照依据游牧行国的兴衰历程、游牧族群的聚散转变,以及其与王朝藩属、农耕族群互动的轨迹,可以将游牧行国与王朝藩属的互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至秦汉时期(公元1世纪之前),匈奴游牧行国的出现及与汉王朝藩属体系的碰撞、对峙和交融。(2)从“匈奴遁逃”到北魏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间大致从永元三年(91)到永熙三年(534)。(3)从北魏分裂至唐朝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时间大致从东魏太平元年(534)到后梁开平元年(907)。(4)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到明朝建立(1368),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四个时期。(5)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的“大一统”,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五个时期,时间是洪武元年(1368)至1911年。

  • 标签: 游牧行国 王朝藩属 族群互动 阶段划分
  • 简介: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 标签: 地域文化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基因 文化基因再现 景观基因控制
  • 简介: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本依据.本文通过梳理近百年来国际法中关于旅游利用方面的内容,揭示了国际法对旅游利用的认识与态度的变化趋势.本文认为,国际法对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认识与态度的重要转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从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到对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关注;从对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需要的关注到对社区发展与游客精神体验需要的关注;从对待旅游利用被动、消极的态度到主动、积极的态度.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实践远未与国际法接轨,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立法尚处于缺失阶段,因此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立法以引导和规范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实践.

  • 标签: 文化遗产 旅游 国际法 立法
  • 简介:基于民族视角,利用五普、六普数据,运用文化多样化指数等方法,分析我国文化多样性时空格局,研究发现:1文化多样性水平具有空间差异性,呈现出中东部较低西部边疆地区较高,乡村高城市低的空间格局。2文化多样性具有缓慢变迁性。五普到六普,文化要素多样性、文化空间多样性略有降低;文化多样性类型略有调整;中东部向边疆渐高的核心外围式格局和乡高城低格局未变。3文化多样性变化具有多元性。有13个省份文化多样性下降,18个省份上升;城乡文化多样性变化也各具特色。4文化要素多样性水平较低,文化空间多样性水平较高,文化多样性表现具有悖论性。5文化多样性演化机制具有复杂性。地理环境、民族构成、人文历史、人口流动等均是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民族 格局 省域
  • 简介:在西方经济地理学宽泛的文化转向浪潮中文化因素从"常量"转而成为"变量",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此过程中,新经济地理学家解释世界的理论不再强调镜射世界的能力,不再将"无视角视界"作为隐喻的蓝图,反而强调将自身置于作者地位的重要性,承认科学家的背景和它能影响其所知的及其诉说的内容,即"有视角视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认为科学家是以感兴趣的方式以社会环境限制的方式参与知识的理解、创造过程,新经济地理学受其影响强调探讨,认为理论一直是处于争论的状态,一直是处于探讨过程中的。新经济地理学不主张提出客观唯一的叙事,也难以做到,这也正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文化转向 可视性 解释学 后现代主义
  • 简介:藉由老挝古城琅勃拉邦的保护,反思我国既有的古城保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并认知古城的价值,认知古城保护的核心即应是对古城文化的保护,而要达到对古城文化的保护,必须留住古城,留住当地人,留住人的精神。只有文化得到保护与延续,古城才是有灵魂的,也才是对古城的真正的保护!即应做到“存城”、“存人”、“存神”。

  • 标签: 存城 存人 存神 古城文化 琅勃拉邦
  • 简介:人地关系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探讨了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化的特征,揭示了其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同里旅游商业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用地规模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并呈现从核心向四周扩散的特征,用地格局整体紧凑度不高;2旅游用地空间扩展以SWW、SE、SSE、E为主导方向,拓展强度呈增大态势;3针对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剖析表明,经济利益、农户行为转变、市场发展需求、级差地租及政府行为的综合驱动导致了其用地格局的空间演化。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旅游商业化 用地格局 驱动机制 同里
  • 简介:性少数群体对于城市空间的利用是城市研究中的新兴话题。这类研究主要探讨“非主流”的社会身份如何通过对特定的社会空间的利用,引发空间意义的生产及社会关系的建构。本文以广州市X公园的“同志渔场”为案例,研究男同性恋者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与体验。研究认为,X公园的“同志渔场”不仅给性少数群体提供了性身份暂时解放的空间,亦是其不断体验自身“非正常”的身份标签的空间。同志的空间实践体现的不是对于主流的社会规范的抵抗。相反,他们的空间实践是明显地处在“非正常”这一身份标签的作用之下的。

  • 标签: 性少数群体 社会空间 公共空间 空间生产 空间实践
  • 简介:声景即声音景观,是人文地理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塑造了特定区域的文化地理特征,也是地方感知的重要依托,声景主观感知评价对声景的创设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六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声景为例,选取九组语义对,利用语义细分法进行声景主观评价实验,初步分析了客观声学参数与主观语义评价的定量关系。在对普通学生与本土人群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关注对本土受众意义重大,反映本土地理、人文的声音及其发生场所和行为习惯,以期为历史区域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也是从声景角度进行人文地理的探索。

  • 标签: 历史文化街区 声景 语义细分法 观评价 原生性
  • 简介:本文提出了“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化表达模式,为开展系统性文化地理研究奠定基础。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解析蔚县剪纸文化景观,建立了包括艺人、生产作坊、文化受众、网络店铺等10种文化载体的空间数据库;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整合实现艺人分布空间、艺人行为空间、艺术风格空间、艺术传承空间和产销空间等地图表达成果。地图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是针对文化地理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实证,通过文化景观的抽象语言描述到地图可视化表达,为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时空研究提供了新模式。

  • 标签: 非物质文化 文化载体 空间数据库 地图表达 蔚县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