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探讨了西南地区“川滇菱块”东部边界的强震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川滇菱块”东部边界强震活动在西南地区最为强烈。它集中了川滇地区全部7.6级以上地震,历史强震活动有较明显的活跃期和平静期,且呈现某种自然节律,7级地震显示较好的南北迁移规律,强震时间分布遵从幂函数特征。

  • 标签: “川滇菱块”东部边界 强震活动 地震预报
  • 简介:通过对内蒙古东部中等地震的有序分布、中等地震密集增强、地震从集、空区和条带及显著地震及中强地震迁移背景方面的演化特征研究,分析认为,阿巴嘎旗及邻区、扎兰屯-牙克石、呼伦贝尔-兴安盟-锡盟-通辽交界地区将是未来中强地震的可能区域。通过对2003年8月-2006年3月间发生在东部的中强地震沿大兴安岭对迁特征研究,综合认为,内蒙古东部已成为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

  • 标签: 内蒙古东部地区 有序分布 地震丛集 地震活动 演化特征
  • 简介:以青海东部5个台站(湟源、西宁、乐都、大武、门源)十几年的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震前地震波波速比、振幅比、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的异常,并提取了异常指标为地震预报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波速比 振幅比 S波衰减率 尾波持续时间 青海东部
  • 简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概率增益的思想对西北地区东部地震前兆观测的综合概率增益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前兆手段的概率增益异常集中出现在震前半年至震前1~3个月,异常项数随时间向发震时刻逼近而增加,未来震中在异常区附近,异常在空间上较为集中;前兆综合概率增益变化较大,中强地震前最高可达6个量级,但与台网的分布密度有关;中强地震前的平均台项概率增益总体上与震级大小有关,另外还与前兆台项的映震效果有关.

  • 标签: 概率增益 地震前兆 前兆异常
  • 简介:利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监测能力强)小震活动进行空间扫描,分析了该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因子A值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并对该方法的预报效能作出评价。

  • 标签: 地震活动因子A值 空间扫描 预报效能评价 青海
  • 简介:本文根据1971-1998年福建台网地震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南部与台湾东部区城中、强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分布的相关性。

  • 标签: 相关性 地震活动
  • 简介:把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采用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作时所使用的美国西部地区强震资料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短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采用美国南加州地区数字宽频带记录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与由丰富的等震线资料统计得出的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起,用转换方法分别得到了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对该衰减关系在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反应谱 衰减关系 地震安全性评价
  • 简介:利用1980~2007年以来,青海省东部及邻区(34°~40°N,96°~104°E)ML≥2.3级地震资料进行特征参数耽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发生的9次6.0级以上地震中有6次震前7—28个月在震中周围出现叻值异常区,并且大部分地震前的异常区存在异常出现一异常区面积扩大一面积收缩一发震的变化过程,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判定依据。

  • 标签: 地震活动特征参数Wq值 地震预报 青海
  • 简介:利用NOAA卫星长波辐射月值和月距平值资料作为地震监视手段,发现在2005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Ms5.9级地震和2003年3月24日东乌珠穆沁旗Ms5.9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气”系统观测到地表有局部增温的热现象,表明孕震地区具有一定热辐射异常信息,说明长波辐射在震情的跟踪与判定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长波辐射 卫星遥感 地震监测 内蒙古
  • 简介:从表征地震断层错动引起的地震强度的一个力学量(地震矩)出发,依据不同断层性质地震的地震矩与震级的统计关系,反演得到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地震和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穆沁旗地震的震级、断层面积、平均错距、破裂长度以及释放能量等震源参数。在利用不同机构提供的地震矩得到这2次地震面波震级的过程中发现,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穆沁旗地震的面波震级明显大于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地震的面波震级。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损失因素,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穆沁旗地震的面波震级很有可能超过Ms6.0,而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s5.7左右。

  • 标签: 震级标度 内蒙古东部地区 反演
  • 简介:本文根据冕宁县的社会经济调查资料和建筑物群体震害预测结果,对未来地震引起的经济损失进行了预测,并对地震后可能引起的社会经济影响作了初步分析。

  • 标签: 地震经济损失预测 社会经济影响
  • 简介:本文应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探讨我省发展经济与防震减灾的相互关系。提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促进防省防震减灾事业再上新台阶的关键。

  • 标签: 发展经济 防震减灾 转变观念
  • 简介:本文以收集的西南地区1950年以来301个典型破坏性地震震例数据为基础,选择关联规则和决策树两种数据挖掘方法,对地震经济损失与当地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相关规则,并对关联规则和决策树两种不同的挖掘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 标签: 经济损失 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决策树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地震背景和地震破坏性经济损失,结合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防震减灾经济性对比研究,认为地震破坏的负面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因而必须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为保障城市化顺利发展服务。

  • 标签: 地震破坏 城市化 防震减灾 经济效益
  • 简介: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体经济模型中经济活动个体的经济行为,核心是价格决定理论。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中对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供给和需求相反的作用力,使商品达到市场均衡状态。当商品的生产成本发生变化时,供给函数发生变化,达到新的市场均衡。但均衡利润呈现出与生产成本变动相反的变化趋势。本文试图对其变化规律做出探讨。

  • 标签: 单体经济模型 均衡状态 利润成本规律 供给 需求 变动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装修损失占地震总损失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大中城市装修损失的评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损失比是地震经济损失评估中非常关键的参数。本文在对损失比的概念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现场抽样与专家咨询(Delphi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加权统计给出了不同结构类型、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装修震害损失比取值范围。最后,将本文给出的取值范围与其它文献取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破坏等级下,装修破坏损失比要高于主体结构损失比,且在中等破坏及以上破坏等级下,前者要远大于后者。

  • 标签: 地震灾害 经济损失评估 装修损失 损失比
  • 简介:本文通过对漳州开发区7号山体硐室大爆破振动速度、加速度的测试及数据的初步分析,阐述了爆破地震波衰减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引入平均衰减指数的概念,对开发区当地以后众多的大、中型爆破抗震的安全设计提供有益的依据。

  • 标签: 大爆破 爆破地震波 衰减规律 平均衰减指数
  • 简介:文章引述了江苏省在经济建设中地震监测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的实例,分析了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实现经济建设发展和保护地震监测环境矛盾统一的构想。

  • 标签: 地震监测 地磁 地电 经济建设 环境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