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四根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以及其它方法检测结果可知,超长桩承载力与使用反循环工艺、缩短成孔成桩时间、合理的泥浆性能、桩身混凝土完整性以及清渣彻底性有着密切相关。

  • 标签: 灌注柱 静载荷试验
  • 简介:“九·五“期间,厦门地震台实施95-01-02项目,安装DSQ水管倾斜仪、SS-Y伸缩仪、VS型垂直摆和DZW重力仪等四台套数字形变仪器。众所周知,台址与环境改造、仪器设备和良好的管理是获得优秀的观测成果不可缺少的三个重要因素。而良好的台址条件与环境改造又是三要素之首。在台址确定之后,环境改造必须科学地、精心地组织设计与施工,以使工程质量达到最佳效果。本文阐述的即是该项目设计、施工的做法与经验

  • 标签: 数字化形变仪器 环境改造 方案实施
  • 简介:本文着重从反射波法小应变桩基检测过程中对最终测试结果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介绍了在应力波反射波测桩过程中,影响检测效果的几种因素与改进措施。

  • 标签: 低应变 时域 频域
  • 简介:分析了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受干扰与影响的主要因素,总结了近年来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的经验启示,并就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地震监测设施 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台站
  • 简介:区域精密水准测量在地震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作业范围广、观测周期长,容易受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大多是定性描述,缺乏实验观测数据的支撑。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大约2000km区域精密水准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环境资料,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观测成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标签: 地震监测 精密水准测量 环境因素 统计分析
  • 简介: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资料,根据陈培善等用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导出的震源处峰值加速度与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的关系,计算了山东长岛地区发生的中小地震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分布状况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剪应力τ值随矩震级(ML)的增大而增大,对两者作拟合得到它们之间较简单的关系为:τ=1.89ML-1.76。在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内,其构造环境剪应力τ值为1.0~6.0兆帕,与陈培善对3.0~5.5级地震的τ值多在4~8兆帕之间这一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 标签: 峰值加速度 环境剪应力值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
  • 简介:根据整理泉州白水营地磁台历史资料时发现数据不正常情况,摘例分析99年日均值差值曲线异常突跳的问题,查找环境变化干拢影响因素;再溯1988年至1989年初鱼池铁丝影响磁变仪基线值突变及相关试验分析研究、剔除影响工作,强调地磁观测环境净化保护。

  • 标签: 地磁观测环境 干扰影响 剔除异常量 净化保护
  • 简介:根据陈培善等(1993年)导出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与环境剪应力场的关系。利用福建省台网数字地震记录的福建5个区域(安溪、莆田、厦门海域、惠安海域、晋江海域)101个2~4级中小地震研究了福建及邻近海域地区构造环境应力场的变化,并推测出这些地区的地震危害性。分析各区地震活动的环境剪应力场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显示整个环境应力强度的空间分布并不十分突出。

  • 标签: 应力场 环境剪应力场 福建台网 数字地震记录
  • 简介:龙岩地震台核旋观测室始建于1984年,1985年2月开始使用。室内建有三个仪器墩。长期来,探头一直放在最西边的墩上进行观测。1998年龙岩台核旋观测仪故障停测后,1999年12月新购回G-856核旋观测仪,并于2000年1月开始正式观测。由于使用G-856核旋观测仪观测以来,H分量一直不稳定,Z分量测值也经常出现不稳定值,后改将探头放在中间墩上,观测结果Z分量测值稳定,而H分量测值仍不稳。从2000年7月5日开始,进行加密观测,分析结果作者认为有仪器老化与不配套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标签: 磁场梯度 核旋观测
  • 简介:共和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共和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和地表断裂形变特征对比,确定共和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柴北缘断裂带,并对该断裂带的形成和发震、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 标签: 发震演化及活动特征 共和地震 柴北缘断裂带
  • 简介:根据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结合盆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分析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对盆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加强对现有荒漠沙生植被的保护,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盆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水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
  • 简介:通过对洞庭湖区自然地理环境中湖区变迁、地貌反差特征、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发育过程、地质环境改变与地震活动关系进行了讨论。湖区东岸的岳阳一带虽具有湖区变迁,但地貌反差不显著,历史和近代地震活动显示,未来地震活动存在相对减弱的趋势。湖区西侧的澧县至常德一线具有湖区变迁、地貌反差大与地貌发育等特征,地震会相对活跃,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近代地震活动水平都相对较高。为了防止中强地震的突然袭击,必须加强对该区的地震活动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 标签: 地貌特征 地质环境 地震活动性 洞庭湖
  • 简介:高应变法检测是基桩检测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该方法检测承载力存在误差,因此受到许多争议。本文以广东惠州地区两项工程的检测实践为例,分别采用前后两组不同拟合参数,对检测数据进行了承载力拟合计算,分别得出了前后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并通过动、静两种方法的对比检测,分析了高应变法检测承载力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粗略探讨了对高应变法检测的一些认识。

  • 标签: 高应变法检测 承载力 误差 拟合参数
  • 简介: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青南高原内部,地处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以西,各式各雅山以东,东昆仑山东延中列布青山南麓和南列巴颜喀拉山中段之北地区,面积约20930km^2,海拔均在4200m以上,属无冰川分布的多年冻土区。冻融地质作用强烈,冻融地质现象普遍发育,土壤和植被被大面积破坏,荒漠化土地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 标签: 黄河源区 冻融地质作用 生态环境地质
  • 简介:本文通过超声波透法对桩身质量检测的基本原理,检测装置,工作流程,分析诊断等论述,结合检测实践的认识,表明应用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的质量具有快速、简便、直观、准确的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应针对施测桩形的特点和基础工程环境,结合判断的经验积累,方可获得可靠性的诊断。

  • 标签: 基本原理 检测要点 判断方法 检测实践
  • 简介:瑞雷面波在填海造地强夯效果检测中,较常规静力学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适宜大面积检测的人工地震勘测方法。本文以漳州后石电厂填海造地的强夯效果检测为例,给出瑞雷面波检测方法在强夯效果检测应用的技术途径、技术方案,并对检测效果进行分析

  • 标签: 瑞雷面波 瑞雷波速 强夯检测 承载力基本值 地基变形模量
  • 简介: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发生该地震的甘孜-玉树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边界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运动强烈。震中所处的甘孜-玉树断裂中段,震前历史地震活动与东南段相比较弱。本文利用玉树地震的基本参数资料和地震破裂反演结果,综合历史地震法和地震矩率法估算出了玉树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200年。

  • 标签: 玉树地震 构造环境 复发周期 甘孜-玉树断裂带
  • 简介:浅谈在网络环境下地震系统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服务,阐明了要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必须通过合作、协调、共同发展;并提出网络环境下提高地震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举措

  • 标签: 网络 信息 资源共享
  • 简介:本文根据共和6.9级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环境及发震断层的空间几何学特征,分析了区域构造活动、变形特征及共和盆地块体的应力平衡,作者认为:龙羊峡水库蓄水荷载,破坏了原有盆地块体的应力平衡,以及水对盆地南缘隐伏断层局部地段的弱化是导致本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发震断层 水库地震 应力平衡 共和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