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获取活动断裂平均滑动速率、位移量、位移场以及分析断裂未来一次性错动可能造成的地表最大位移量,并将以上参数如何应用于工程设计是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学界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采用断裂未来一次性错动的地表最大位移量估算方法和断裂位移场的解析计算,对于线性工程进行安全设计十分重要,可以作为工程设计参考指标的有益补充

  • 标签: 活动断裂 滑动速率 位移量 位移场
  • 简介:本文以汾渭地震带为例和以小震P、S振幅比测定的震源参数尝试应用了用小震断层面解反演区域平均应力场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既吸收了用振幅比资料测定震源参数所需记录资料少的优点,又提供了较多震源信息,同时,由于计算中考虑了震源参数测定不稳定性等因素,因而较切合实际。

  • 标签: P、S振幅比 小震断层面解 平均应力场反演 汾渭地震带
  • 简介:基于震源断层面的空间取向和滑动方向,写出力轴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中的表达式,进而给出计算平均力轴张量及主值的方法,即通过求解相应的本征方程得到。对使用多个震源机制解中T,B,P轴参数计算平均应力场的正确性,以许忠淮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富蕴、唐山地区平均应力场数据进行计算和验证。选择具有地震构造意义地块或地震带内大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区域平均应力场。根据福建东南沿海地区47次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给出了该区应力张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使由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构造应力场的方法走向定量化,并为定量探索区域应力场的整体动态变化成为可能。

  • 标签: 力轴张量 震源机制 平均应力场 东南沿海地区
  • 简介:本文估算了用sPn震相测定震源深度时的理论误差,结果表明,在单层均匀的地壳模型、地震波形采样率为0.02,地壳厚度小于35公里时,用sPn震相测定的震源深度误差小于2公里。

  • 标签: 震源深度 误差 地壳模型
  • 简介:在数字观测的优势条件下,利用sPn震相的动力学特征与运动学特征,sPn震相可以通过跟踪首波震相来快速、可靠地测定进而测出发生在地壳内地震的震源深度。

  • 标签: SPN震相 震相特征 震源深度
  • 简介:本文对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测定的台湾地区ML≥5.0级地震(9.21地震序列取ML≥5.5级地震)测定了Ms震级,并将福建台网测定的ML、Ms震级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测定的大震速报Ms震级进行了比较。

  • 标签: 数字地震 Ms震级 ML震级 震级比较
  • 简介:本文基于大理州的23个强震动台2007年以来记录的11组3.5级以上近场地震共51条强震记录,根据数字地震仪台网系统测定地震参数的基本原理,讨论了通过强震动台网测定近场地震参数的方法,并对测定近场地震参数的计算机软件MDEPS系统的编制进行了介绍。

  • 标签: 强震动 近场地震 地震参数
  • 简介:本文针对国家台网速报面波震级测定时间偏长和中深源地震震级速报有一定偏差的问题,采用IASPEI推荐的宽频带体波震级mB及宽频带P波矩震级MWP对2009-2013年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的大震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经过转换成MW后的mB和MWP震级来说,其结果均与我国速报地震发布的震级M有一定的偏差,一般表现为偏小.其中,对于6.0-6.9级地震,mB偏差相对较小,但离散度相对较大(整体偏差要比平均偏差大不少);对于7.0-7.9级地震,MWP偏差相对较小;而对于8.0级以上地震,由于震级饱和等原因,mB偏差较大,但MWP偏差相对较小,一般主要表现为偏小.总体来说,MW(MWP)的稳定性要比MW(mB)更好一些(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更大,标准误差更小).对于综合mB和MWP震级来说,由于采取分段平均的方法,结果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较大地震仍以偏小为主,如果在综合震级MP,上加0.2,则可以得出与M震级较为接近的结果.通过MW(mB)、MW(MWP)、MP(M)、M与MW(GCMT)的对比,可以验证综合标准震级MP(M)和国家台网速报震级M具备一定的可信度,而MP(M)可作为P波快速测定的震级,所以用MP(M)作为大震速报初报震级,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行的.

  • 标签: P波震级 体波震级mB 宽频带P波矩震级MWP 标准震级M
  • 简介:对于发生在地壳内的地震,sPn具有与Pn震相到时差与震中距无关以及振幅和周期都比Pn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利用数字台网观测技术的优势,将震中距不同的台的Pn震相对齐后可同时测定多台的sPn震相,进而测定该地震的震源深度。这种分析和测定方法简捷准确,可在台网的日常近震分析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到时差 震中距 Pn震相对齐 震源深度
  • 简介:本文利用海峡两岸地震系统对台湾花莲、台东等六个地区近几年的地震资料进行震级差异的统计,得出台湾的地震系统记录的震级一般都比福建台网的大。它与福建台网的震级差最大1.2级,最小为0级。平均结果在0.4级左右。(本文利用的是福建台网中心编目室的资料与台湾中央气象局的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得出结论)。

  • 标签: 震级 差异 统计
  • 简介:本文选取湟源台573型地震仪在1990—1991年间记录的49个共和地震和记录到PN震相的25个地震资料,通过计算,得到共和——湟源之间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为;V(pg)=6.76km/s、V(sg)=3.84km/s,湟源地区的地壳厚度为61km。

  • 标签: 近震波速 地壳厚度
  • 简介:本文对1998年至2002年福建数字台网中心测定的台湾南投地震、台湾花莲地震、福建本省部分地震的观测结果永春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进行分析。并计算出永春台的台基校正值

  • 标签: 台基校正值 震级
  • 简介:通过对723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试,了解仪器性能,分析仪器误差,选择测定可溶性硅酸实验条件,制订操作规程,圆满完成该项目测定可溶性硅酸的试运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仪器需要开机预热30分,对地震日常观测采用仪器参比调零消除比色皿的配对误差,应尽量缩短仪器参比调零与观测时间间隔。在吸光度较小,选用5cm比色皿能减小相对误差1-3倍。可溶性硅酸显色反应随时间而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其稳定时间为配置后10-30分,要求实验水样品应控制在该时间内。

  • 标签: 分光光度计 可溶性硅酸 仪器误差 实验
  • 简介:本文采用双层地壳结构的sPn-Pn时差方程,结合华南地区地壳速度模型,得出测算震源深度的方程;根据sPn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利用台网的优势,多台记录对比,正确识别sPn震相,依此测算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的震源深度。

  • 标签: SPN震相 台湾集集地震 震源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