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单片机可编程温度控制装置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它如何实现生产工艺所要求的温度曲线控制

  • 标签: 渔具钓竿 电热炉 单片机
  • 简介:依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前兆数据库中的水温数据,绘制了中国大陆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泉水温度分布图以及井下50-149m和150-250m的水温分布图,统计了人工和数字化观测水温中长期趋势性上升或下降的测点,分析了数字化观测水温长期趋势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泉主要分布在川滇、青藏高原东北缘、中天山、郯庐断裂带及邻、北京西北和福建沿海等地,这些泉与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空间相关性;其中水温大于25℃的温泉多分布在中强地震多发;井水温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北方地区水温低于南方地区、小区域内的温差不显著等特征,其主要受控于气候因素;井下150-250m与50-149m水温相比,符合随深度增加水温升高的地热规律;人工观测水温中10%为客观的长期趋势性变化;数字化观测水温中24%为长期趋势性变化,其中一部分是水温的客观反映,另一部分是水温仪零飘的反映.

  • 标签: 泉井 水温 长期变化 地震 零飘
  • 简介:本文讨论了山东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利用地震图象论证了目前所出现空的真实性。结合水准测量和地震活动参数b值以及小震群活动等资料,认为目前所形成的空已发展到晚期阶段。

  • 标签: 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图象 孕震空区 震群 山东
  • 简介:为研究环境温度对珠江黄埔大桥频率监测的影响,首先要对大桥模态频率进行连续识别。珠江黄埔大桥上架设的监测系统为强震动台阵,相较于其他健康监测系统测点较少,因此,应基于强震动台阵系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对大桥频率进行识别。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平均正则化功率谱法(ANPSD)、频域分解法(FDD)和协方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法(Cov—SSI)的识别结果,择优应用于珠江黄埔大桥的频率自动识别中。采用珠江黄埔大桥强震动台阵记录的2013年4月至11月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频率识别,识别结果可用于观测和研究大桥频率在环境影响下的波动情况。

  • 标签: 环境振动 结构健康监测 珠江黄埔大桥 模态频率识别 频率变化
  • 简介:根据国内12个大中城市的12个气象站实际测量的2008年5月份31天的天气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共744个数据,结合曲线图对其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表明:①南宁市和广州市的低温,北京市和济南市的高温、低温,该月最低值都出现在5月12日汶川地震当天;②其他城市该月低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为:哈尔滨市9日,西宁市10日,西安市、郑州市、武汉市和呼和浩特市13日,都江堰市和绵阳市15日;③秦岭山—祁连山—昆仑山中央造山带地区的西宁市、西安市、郑州市和武汉市,华北地台构造的北京市、济南市和呼和浩特市从5月6日到16日为温度负异常峰值区间;④温度降低幅度,按地理位置向北、向东减小。据此特征,结合现今青藏高原的应力场,讨论了青藏高原与汶川地震、地球物理场与大气物理场的关系,建议在研究强烈地震发生机制时应加强多学科的有机结合。

  • 标签: 天气温度 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
  • 简介:本文针对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域,对该区地震活动性作初步分析、探索,以期在该区中长期地震预报方面发挥有益作用。

  • 标签: 发震构造 地震活动性
  • 简介:新编制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采用了潜在震源三级划分方案,以体现背景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在地震构造区内归纳出统一的地震构造模型.本文根据西南地区潜在震源三级划分的成果,分析了龙门山地震统计区内的龙门山和成都地震构造的基本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主要活动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了地震构造的发震构造模型,确定了构造的本底地震及划分构造源的地震构造标志.同时,提出了确定背景源空间分布函数的简单方法.

  • 标签: 潜在震源区 地震构造区 空间分布函数
  • 简介:通过对2014年新疆及邻地震目录的分析及与1970年以来地震目录的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地震台站数目的增多,新疆地震频次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新疆地震发生频度高,强震活动主要发生在阿尔泰、北天山、南天山西段、西昆仑和阿尔金等地震带;大多数地震是浅源地震,中深源地震主要发生在新疆西南部。

  • 标签: 地震编目 测震台网 新疆
  • 简介:通过对黄河源主要湖泊的水环境变化特征的论述,运用水文地质学及水环境理论学等方法,对黄河源湖泊萎缩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取得了比较可靠的成果资料,为黄河源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黄河源区 湖泊萎缩 生态环境
  • 简介:通过对广西及邻(以下简称研究)地震活动的背景,包括研究地震活动特征、断裂带的分布、主压应力轴方向与强震发生的主体地区、地震活动时空扫描异常特点、强震发生的时间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该地区存在发生中强震的可能。并对2004年广东阳江4.9级、2005年云南文山5.3级、2005年广西平果4.4级地震前的异常进行了分析,说明研究地震活动特征显著。同时获得了区域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主要异常指标,对今后地震预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地震活动性参数 异常特征 地震预报
  • 简介:系统分析了胶东测1996—2009年期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着重探讨了1996年以来相邻期的重力点值的空间变化规律,重力场有规律的变化表现为:胶东测自观测以来有着活跃-平静-活跃-逐渐稳定的变化过程。另外,分析了胶东测区内断裂带附近的部分测点的点值和段差值变化特征,认为重力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胶东测重力场时、空、强动态演化特征的初步认识,这为今后对山东地区重力场深入分析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胶东测区 重力场演化 地壳运动 构造活动
  • 简介:统计分析了西昆仑及交汇1970--2010年148个Ms≥4.5级地震序列,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域的地震类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复杂性以及与地震的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地震序列 地震类型 主震 余震
  • 简介:本文研究范围属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南端,历史上曾发生过琼州7.5级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部湾发生过6.1级和6.2级地震。至今,在研究区内,尤其是在北部湾、海南陵水东面海域和东方近海,小震活动仍然频繁。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内地震目录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特征及与其相关的地质构造特点。对未来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给出了初步评价。

  • 标签: 地震活动 空间分布 时间序列 地震活动趋势
  • 简介:对1988年以来新的强震活动期间四川及邻强震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大震危险性的主要判定依据和川西及邻的大震危险区,并对各区的大震趋势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 标签: 强震 地震危险区 地震趋势
  • 简介:分析了鲁东-南黄海地块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以及应变能积累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分析认为,鲁东-南黄海地震区自1839年以来,显示3个中强以上地震密集时段——地震“幕”,当前幕可能还会持续10年左右;根据应变能积累释放图像分析,认为今后3年内本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从空间上认为下一次5.5级地震发生在北部的可能性较大。

  • 标签: 鲁东-南黄海 地块 地震趋势
  • 简介:本文通过筼筜地区高层建筑物基础沉降监测环的选点、埋没标志、观测、平差,得出高层建筑物基础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并分析各沉降点的累计沉降、沉降速率、基础倾斜等各自特征和机制。指出各幢大楼基础沉降的最大幅度,并提出今后继续监测和防治的建议。

  • 标签: 高层建筑 沉降研究
  • 简介:本文通过在晋江市规划开展抗震防灾基础调查工作中的地下水调查工作,总结在抗震防灾规划基础调查工作中对地下水专项调查的工作方法、重点及成果介绍。

  • 标签: 地下水分布 埋藏条件 对震害的影响
  • 简介:在研究青海及邻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时,发现其具有可公度性特征。着重探讨了青海及邻强震(Ms≥6.5)活动时间的可公度性,得到该区自1900年以来Ms6.5级,以上地震具有2.53年的可公度值,并给出趋势预测。

  • 标签: 地震活动性 可公度性 青海 活动时间
  • 简介:结合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分析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因素,针对神木县朱家沟、白泥塔煤矿采空区的特点对其塌陷治理提出方案及建议。

  • 标签: 采空区 塌陷地震 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