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选择合适的人造地震动时程是高层建筑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作用的基础.介绍了徕广场结构设计地震波的确定方法及过程.鉴于各条地震波输入进行时程分析的结果的离散性,提出可以采用场地土层反应分析得到的地表加速度时程及按照设计规准谱拟合人造波作为结构设计地震波.

  • 标签: 高层建筑 时程分析法 设计地震波
  • 简介:1996年3月~1998年8月期间,伽师地区发生11次包含6级以上地震的强震群,震前,北天山地区硫化物出现了明显的强震场效应,并认为硫化物生成过程中明显受到压强的影响是硫化物能形成强震场效应的最重要原因。

  • 标签: 强震 远场效应 伽师地区
  • 简介:应用从属函数法分析了1988年1月-2007年9月华清4^#泉的水氡资料,共提取出6次中期异常。其中前4次异常在异常结束后的8~24个月对应了发生在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北部的肘≥7.3级场强震,第5次为无震异常,第6次异常正在持续发展。对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作了讨论,给出了场强震时间预测的指标,并依据第6次异常开始出现的时间,对未来场强震发生的时间段进行了中期预测。

  • 标签: 水氡 从属函数 远场强震 异常
  • 简介:台湾与大西部地区同属地槽回返区,同处于板块的缝合线上,因而两地的地震活动都比较强烈且频繁。根据对有地震记录以来的近100多年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每当西部地区发生一个或多个6.8级以上的强震后不久,台湾地区必有一个或多个相应震级的强震与之相呼应。这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推挤碰撞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明显大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结果。

  • 标签: 台湾 大陆西部 强震活动 相关性
  • 简介:主要研究中国大西部(E107°以西)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和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文中选用了可靠时段地震目录,应用震级一频度关系,计算6级以上各震级段年优势发生次数,对近100年以来的7级以上地震的地震波能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利用近30年来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应力场的方向。结合断裂构造、应力场方向、缺震次数及不同区域的能量释放情况,认为中天山南北区域、中印巴三国交界区域、青甘藏川交界区域及祁连地震带(即南北地震带中段和北段)等几个区域应为未来的重点监测区域。

  • 标签: 大陆西部 强震 地震预测 危险性分析
  • 简介:按照中国大边界的划分方案,使用Mapsis软件选取了1900年以来Ms6.0级以上地震资料。使用数学中19阶多项式非线性函数建模,模型中的参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取。对地震资料进行最佳逼近拟合,并递推未来1~2年时间尺度预测。在此引用了一种数学方法来描述中国大地区的地震趋势规律。

  • 标签: 中国大陆 地震区 地震趋势 数学建模
  • 简介:利用安徽台网记录的2010年以来全球29次Ms≧7.7级地震,从“一震多井”和“一井多震”2个方面,结合井孔地质水文条件,分析安徽台网水位水温观测对全球不同大震的场效应。研究得出:①同震响应产生的水位阶变,主要由于压应力或拉应力作用于含水岩体时,造成含水层的孔隙压力发生变化所致;②井孔各含水层水压受地震应力变化波动水位出现震荡,由于井孔内混合水含量比震荡打破其内在平衡,故水温随水位震荡出现阶变,水温变化滞后于水位震荡变化;③场效应的各项特性主要与该井地下结构所受应力变化强弱有关,地震能量释放波及其地下结构变化,导致井中水位、水温观测产生场效应。这些研究结果,为安徽流体观测异常变化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也为安徽及邻近地区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水位 水温 同震响应 安徽省
  • 简介: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场强震动记录,研究太原盆地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并将其结果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反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有很强的放大作用,覆盖层厚度越厚,峰值出现的周期越大,而相对于基岩最大放大可达9倍左右。另外,对于厚覆盖层的场地,观测结果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结果在一定的长周期范围内差别相当大,相对于基岩,观测结果的放大系数至少高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结果的2倍以上,最大达到近9倍。

  • 标签: 强震动记录 汶川地震 场地影响 长周期地震动
  • 简介:本文讨论了山东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利用地震图象论证了目前所出现空区的真实性。结合水准测量和地震活动参数b值以及小震群活动等资料,认为目前所形成的空区已发展到晚期阶段。

  • 标签: 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图象 孕震空区 震群 山东
  • 简介:将1次大地震后相继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或连发与下次大地震事件的连续过程称为关联序列.分别对中国大及邻区近百年来69次浅源大地震前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连发异常图像的结构特点,各类序列的时程、时空分布及出现概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有53次震例的关联序列,包含超过1次6级缺震及连发的2-4元序列,均在0.5~2年内完成,因此在大地震预测中,对大地震前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连发关联序列类型与特征的及时识别,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判定依据.

  • 标签: 6级地震缺震 连发 关联序列 大地震预测
  • 简介:选取中国大西部地区1970年以来的6.5级以上强震,对其震前周边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表明,88%的6.5级以上强震前震源区及附近区域ML4.0~5.0级中等地震呈现出大面积平静现象.研究认为平静-发震为该区强震的主要发震模式.平静时段以6~15个月为主,平均为10个月左右.强震发生部位在平静区内部者居多,其余位于平静区边缘地带.该异常特征可以作为未来强震时间、地点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

  • 标签: 6.5级强震 中等地震平静 强震标志
  • 简介:较详细地讨论了大第5强震幕中西部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第5强震幕西部大三角格局呈现等间距网络状分布,强震皆位于网络节点及其边缘,目前该分布存在1个7级以上强震危险区。最后,遵从“以场为背景,以源为主”的大形势预测思路,分析讨论了青海省地震总形势及未来的主体活动区。

  • 标签: 印度板块 地震活动性 等间距性 网络 地震大形势 青海地块
  • 简介:从中国大动力学环境分析入手,分析了全球强震活动对中国大地震活动的影响、中国大强震活动特征,特别是对1900年以来中国大8级强震后第一、第二、第三年内大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频次和发震地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对我国未来3年的地震形势作出了判定。

  • 标签: 昆仑山 中国大陆 地震趋势 强震活动 大陆动力学 频次
  • 简介: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中国大地震活动一度出现了少有的平静态势,2003年中强地震出现了明显的增强过程,尤其是6级以上强震活跃.从8.1级巨震的孕育背景、历史巨震震例及现今地震活动分布格局对中国大的强震形势及青海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未来数年中国大西部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背景,青海地区强震危险区可能仍以东昆仑断裂带及邻近的唐古拉地震带为主.

  • 标签: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震活动格局 强震危险区
  • 简介:从地震现场早期地震趋势判断工作需要出发,本文对中国大地区1966年以来的48个Ms≥6.0级地震序列的次大地震及第三大地震与主震(或最大地震)的时间间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序列的次大及第三大地震与主震(或最大地震)的时间间隔分布,总体上呈随机分布,其与主震(或最大地震)震级无关,而与序列类型有关。

  • 标签: 序列 次大地震 第三大地震 时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