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塔里木—天山地区基底壳由太古宙灰色片麻岩、绿岩和可能是紫苏花岗岩的含钾花岗岩类组成的核及其古元古代和少量中元古代增生带组成。基底壳的基本轮廓于早元古代末已奠定。它们在元古宙中、晚期拼合成哈萨克斯坦—塔里木联合古,并成为冈瓦纳超级大的一部分,中元代末固结。新元古代为板内阶段,760Ma的塔里木运动使基底壳全面隆起

  • 标签: 新疆 前震旦纪 基底陆壳 陆核 增生带 联合古陆
  • 简介:铁矿是继罗河一大鲍庄之后327队在庐枞地区发现的又一个大型铁矿床,未经处理的原地磁,航磁异常不甚明显。最初仅是根据多金属化探样异常上钻验证,连续施工6个钻孔均未见到理想矿体,直到最后一个孔(617孔)才见到具工业规模的磁铁矿,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特别是经过重新施测并经计算处理后的地磁异常与勘探后控制的铁矿位置、规模

  • 标签: 磁法 铁矿床 地磁异常 航磁异常 找矿效果 矿体产状
  • 简介:常规录井难以全面识别评价页岩气,本文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了录井的难点,利用XRF元素录井、XRD矿物录井、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泥页岩密度录井等技术,开展页岩气的岩石成分分析、脆性评价、含气性评价、地层压力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工区内相须家河组五段的页岩气录井综合评价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录井评价标准,并在页岩气专层井XY2井中上井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页岩气 录井技术 综合评价 川西
  • 简介:介绍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超级大的重建研究,表明中元古代以来,地球上先后经历了罗迪尼亚-冈瓦纳-潘基亚等几次超级大的拼合与裂解过程,罗迪尼亚古的拼合源于中元古代晚期(1300~1000Ma)发生的全球性格林威尔造山事件。东冈瓦纳(澳大利亚、东南极和部分非河)作为一个整体最早与劳伦古分离,导致了太平洋的张开。进一步的裂解产生了组成西冈与纳的各克拉通块体。在泛非造山和期间(720~500Ma)西

  • 标签: 冈瓦纳 罗迪尼亚 重建 新元古代 泛非 古大陆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学领域的应用。利用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SEBS模型,结合NOAA/AVHRR数据,通过遥感方法估算了华北平原的区域面蒸散量,并分析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植被指数对蒸散发的影响。通过遥感估算方法得到,华北平原6~8月份是蒸散量较高时期,变化幅度较大;1、2月和11、12月是蒸散量较低时期,变化幅度较小。其日蒸散量变化范围在0~8mm之间;年蒸散量在520-1100mm之间,平均为700-800mm。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沿海、黄河沿岸以及河南黄河以北的农业区为蒸散发的高值区。在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蒸散量与植被指数之间均存在线性正相关性。且在潜水埋深介于1~2m的情况下,面蒸散与植被指数间的关系最明显,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达到0.669。

  • 标签: 蒸散发 遥感 华北平原 NOAA
  • 简介:前言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近三十年来的勘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及钻井地质资料。阐明盆地的地质结构特征及其成因,不仅对油气后备资源的勘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的地质科学研究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地质学家马杏垣、王鸿桢等曾推测四川盆地的中部可能是一个古老的核或原地台。在他们论点的启发下,作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写成此文,认识肤

  • 标签: 拗陷带 王鸿桢 板块构造理论 古隆起 川西地区 地球物理
  • 简介:乌鲁木齐附近天山北缘喀拉扎背斜及其周缘的地层学分析表明,上中新统一上新统昌吉河群(N1-2ch)(相当于独山子组N1-2d)是喀拉扎山地区发育的生长地层,是喀拉扎背斜形成时的同构造沉积层序.这个结论表明、包括喀拉扎背斜在内的天山北缘第一排前冲断构造带形成于晚中新一上新世时期.

  • 标签: 地层学 沉积地层 前陆褶皱冲断带 喀拉扎背斜
  • 简介:近年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三江造山带,新生代时期地壳隆升急剧,构造作用显著,岩浆活动突出,相应的成矿作用丰富多彩。据此,作者认为这是一次遍及全区的重要内造山作用,从而在原中生代造山带基础上更新形成现今呈南北向的新生代造山带。鉴于它具有处于大转换带构造位置、遭受双向挤压应力、显著的走滑断层活动以及构造-地貌三分性等特征,作者建议统命为大横断内转换造山带。最后,作者初步提出该造山带的双向造山动力学模式。

  • 标签: 陆内造山作用 转换造山带 双向造山极性 青藏高原东部
  • 简介:庐枞中生代火山构造洼地边部,上侏罗统龙门院组火山岩层之下,有一套以湖相沉积为主,间夹火山建造的地层,现已证实它是区内重要赋矿层位之一。通过对地层剖面、岩相特征、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并与邻区地层进行对比,认为有单独建组的必要,命名为龙组,时代暂归晚侏罗世。

  • 标签: 庐枞地区 中生代火山构造洼地 龙桥组 晚侏罗世
  • 简介: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密怀隆起已被我国地学者所关注。50年代末60年代初,北京地质学院区调队1:5万填图确认,组成该隆起的古老变质片麻岩是火山-沉积岩,属于太古界。80-9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变质岩理论,区测过程,产生严重对立。持新观点者认为,隆起的绝大部分片麻岩是块状无序的变质侵入岩。持传统观点者认为,这些片麻岩是变质的表壳岩。认识陷入世界性难题的争议之中。90年代初,全国开展地层清理。北京采用新观点认为,未发现密怀隆起存在面型的表壳岩,因此,原来隆起划分的两大群地层失去了加入《中国地层典-太古宇》的机会。世纪末,陈台沟表壳岩的发现,给人以启发。比较而言,陈台沟表壳岩面积很小,但是,工作程度较高,依据较充足,受到点赞。密怀隆起有两套表壳岩,大个体,特点多,信息量大,尚有许多线索有待破解,具备古壳研究基地的许多有利条件。

  • 标签: 早前寒武纪:片麻岩:密怀隆起
  • 简介:永定水利工程水库区距坝上游约2.0km,左岸飞水沟附近基岩岸坡陡峻,缓倾坡外强卸荷拉裂灰岩因飞水沟沟水大量灌入裂缝中,岩体发生倾倒崩塌,至流沙河发生堵塞,形成库容约195万m3堰塞湖,一旦发生溃决,对下游在建的水工建筑物和坝后居民等存在极大安全影响,且左岸仍残留有多个危岩体及诱发的土质滑坡,对处置堰塞湖有一定安全隐患,鉴于以上紧急情况,经过现场紧急查勘,分析评价了堰塞体的渍决可能性和残留危岩体稳定性,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

  • 标签: 永定桥水库 飞水沟堰塞湖 倾倒崩塌 危岩体 应急处置
  • 简介: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含少量碎石的土,作为一种轻便、快捷、高效的原位测试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检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由于各地对静力触探经验技术和数据积累的不同,在我国对静力触探试验结果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双静力触探在尾矿坝勘察中的具体应用,以及静力触探成果的具体分析与评价,体现了静力触探在尾矿坝勘察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性。

  • 标签: 双桥静力触探 尾矿坝勘察
  • 简介:通过对龙门山前缘川西前盆地南部中新生代地层中砾岩的岩石学特征、年代及分布规律的对比研究,认为五龙沟砾岩、大溪砾岩及大邑砾岩是龙门山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龙门山的崛起是一个多阶段性的持续过程,其发生的时限依次对应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初期、喜马拉雅晚期.

  • 标签: 中新生代 砾岩 构造意义 喜马拉雅 龙门山 川西前陆盆地
  • 简介: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同位素及构造。沉积的综合分析表明,扬子地块西缘造山带的主体隆升时期发生于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其隆升幅度可达2000~4000m,中新世以来至少有5~6km地层被剥蚀,上升速率约达0.6mm/a;与其伴生的前盆地新生代沉积可分为老第三纪继承性萎缩拗陷盆地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前盆地改造阶段。前者具有山间和山前磨拉石盆地特征,后者具有类磨拉石盆地性质。深部资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第四纪时期岩石图具四层结构,中地壳为一区域性韧性流壳层,是处于岩石图加厚后的均衡调整和区域伸展时期,盆山关系的分析也表明,造山带与前盆地在形成、演化和改造上具有统一的区域构造背景。

  • 标签: 扬子地块 新生代 造山作用 前陆盆地
  • 简介:通过沉积盆地地壳动力学分析及沉积体系的识别与划分,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龙门山中生代前盆地等时地层格架的充填生长模式。中生代盆地的发育、生长可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T33—J11)为大巴山-米仓山前盆地期,它是以北部大巴山、米仓山为物源区向南展布;第二个时期(J12—K1)为龙门山-大巴山叠合前盆地期。早侏罗世中、晚期龙门山完全升起成为源剥蚀区,此时大巴山、米仓山仍为物源区,这两个物源区为线状并呈钝角相交向东南展布。

  • 标签: 大巴山-米仓山 龙门山 前陆盆地 时间地层格架 盆地生长
  • 简介:通过对矿石物质组分及其赋存状态研究,发现安徽铜陵新锰矿床的锰除主要赋存在菱锰矿中外,有约30%赋存在方解石和金属硫化物中,而且金属硫化物中含有大量金。认为方解石和金属硫化物中锰的大量存在是选矿过程中锰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该矿床具有较高的金综合利用价值,对寻找金属硫化物富集带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 标签: 菱锰矿 赋存状态 金属硫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