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以美国本土中部地区一个非常规油田已有的多口水平井的完井先导试验区资料为基础,建立了通过三维地震属性和微地震资料评价水平井完井效果的方法流程。在非常规油田,三维地震通常是连片的,这为确定那些没有其他资料可用地区的一些参数提供了途径。另外,微地震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让我们直观的“观看”井筒附近水力压裂情况的地球物理方法。将这两种地球物理方法与工程和地质资料相结合,如成像测井、总支撑剂量、压裂段数、估测的裂缝长度和高度、渗透率、化学示踪剂和产量等,建立了“地球物理完井打分卡”(“geophysicalcompletionscorecard”),用于评价由多口水平井构成的一个先导试验区,同时利用该方法对先导试验区以外的几口井的完井效果进行了预测。根据相关井的钻后产量数据,利用打分卡法预测的完井效果与井产量基本一致。

  • 标签: 水平井完井 地震属性 评价 利用 地球物理方法 3D
  • 简介:内乌肯(Neuquen)盆地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瓦卡穆尔塔组(VacaMuerta)(VM)是阿根廷很多常规油气田的重要烃源岩。随着该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兴起,很多公司开始对瓦卡穆尔塔组页岩区带进行描述。用于识别页岩区带的特征参数比较多,其中之一就是总有机碳(TOC)含量;TOC较高的地方产量也较高。不过我们无法直接通过地震资料对其进行测量,只能通过间接方法进行估测。考虑到TOC对纵波和横波速度以及密度的影响,地球科学家试图利用TOC与P-波阻抗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来计算TOC。我们认为,利用该方法对瓦卡穆尔塔组进行描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描述方法。由于伽马值(GR)和TOC之间可能存在线性关系,所以除P-波阻抗之外,伽马值是另一个可以用来描述瓦卡穆尔塔组的参数。利用P-波阻抗和GR数据体和贝叶斯分类法,基于TOC及其相关的不确定性建立了由不同岩相构成的储层模型。首先,根据由测井数据计算的GR和P-波阻抗的截止值识别不同的岩相。然后利用高斯椭圆法确定GR与P-波阻抗的交会图上数据的分布。接下来,根据高斯椭圆确定每个岩相的二维概率密度函数(PDFs)。将这些PDFs与GR及P-波阻抗数据体相结合,就可以在3D数据体(3Dvolume)内识别不同的岩相。通过基于模型的叠后反演来计算P一波阻抗,同时使用概率神经网络(PNN)法来计算GR。用此方法得到的P-波阻抗和GR与3D数据体内的盲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增强了我们利用该方法对瓦卡穆尔塔组进行描述的信心。把以曲率线性特征(curvaturelineaments)表示的不连续性叠加在目的层的TOC图上,有助于得出更全面的认识,进而帮助优化水平井的部署方案。

  • 标签: 不确定性 地震资料 叠后反演 利用 页岩 非线性关系
  • 简介:沉积盆地地层埋深不断加大的过程中,干酪根在细菌作用下或通过热解生成油气。在富有机质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油气的过程中,油气排出并在孔隙系统中形成流体相,而这种流体相可在水动力和浮力作用下运移,并最终逃逸至地表或在地下形成油气藏。油气充注和圈闭形成的时间配置是油气成藏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在常规油气勘探中,剥露盆地历来都被视为高风险地区,主要原因是在剥露过程中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会因地层冷却而停止。但是,即便是在生烃作用的停止点,烃源岩中仍可能保留有一定量的油气,这些油气被吸咐于干酪根和孔隙系统中。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是,当烃源岩在埋深达到峰值后因剥露而变浅,孔隙压力变小,孔隙系统中油气(特别是气相)的体积膨胀,导致更多的油气充注相邻的输导层或储层。由于大多数陆上沉积盆地演化史中都或多或少有重大的剥露事件发生,因此剥露作用可能是剥露沉积盆地中另外一种未受重视的晚期油气充注机理。我们的模型还表明,对于曾具有较高初始压力和较低地热梯度的含气烃源岩而言,初始储集能力、剥露前储集能力、天然气总储集能力和剥露天然气充注可能都非常重要。本文所述之概念对于非常规页岩储层内的油气资源而言也有意义,其原因是高品质页岩层带可能与盆地内特定的油气系统有关,后者相对超压消散的幅度或速率限制了从非常规储层向常规储层的剥露充注。

  • 标签: 剥露过程 油气资源 油气充注 烃源岩 页岩 非常规储层
  • 简介:在经历过剥露作用的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最大埋深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澳大利亚东南部重要的产气区奥特韦盆地(Otway)就是如此,该盆地曾经历过多期次的剥露作用。在分析下白垩统河流相页岩声波时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估算了110口陆上和海上油气井中地层的剥露幅度(exhumationmagnitudes)。结果表明,在奥特韦盆地东部陆上部分,后阿尔布期(post—Albian)的净剥露量很大(〉1500m),而在该盆地的其它地方,净剥露量一般很小(〈200m)。这些结果与根据热史资料得出的估算值一致。与中白垩世和新近纪挤压构造有关的净剥露量分布表明,剥露作用主要受控于板块边界作用力驱动下的短波长盆地反转(short—wavelengthbasininversion)。白垩纪早期,在奥特韦盆地东部陆上部分和盆地北部边缘一带,较大的埋深与高地热梯度耦合,使下白垩统烃源岩大都进入过成熟状态,来自最初充注的任何剩余烃类可能都被捕集在高度压实的储层和/或(与裂缝有关的)次生孔隙中。然而,在埋藏较深时期,这些储层中的蒙脱石粘土矿物转变为伊利石,使储层脆化,发生天然水力破裂作用,为低渗透率油气区带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当前接近最大埋深的烃源岩,其温度适合于天然气的生成,控制这些地区油气勘探潜力的关键因素是断裂圈闲的密封性以及油气充注和圈闲发育的时空配置。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声波时差资料 油气勘探潜力 剥露作用 澳大利亚 白垩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