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针对大港油田歧口凹陷和沧东南皮凹陷储层井深,低孔低渗,压后自喷能力弱压裂液不能及时排出等问题,为了改善返排效果,提高产量,开展了国内外压后返排技术调研,对主要的五项压后返排技术开展其技术性、经济性、油气层保护以及安全环保等因素分析,研究形成了适合于大港油田的探井压裂增产措施快速返排技术,2015年现场应用5口井,施工安全环保无事故,工艺成功率100%,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

  • 标签: 大港油田 增产措施 快速返排 优化研究 应用
  • 简介:针对小井眼水平井、裸眼井采用常规机械封隔器完井方式存在工具下入困难、井筒密封适应性差等难题,研制了耐高温高强度遇膨胀封隔器(耐温150℃,耐压差60MPa以上)。从吸水膨胀橡胶研制入手,给出了吸水膨胀橡胶的基本配方及炼制工艺,设计了适应不同井筒尺寸的系列化遇膨胀封隔器结构,搭建了遇膨胀封隔器性能评估方法。试验结果显示,试制的遇膨胀封隔器(长度4m)在高温下(150℃)膨胀均匀,稳压能力大于62MPa,折合15.25MPa/m,能满足高温、深层油气井的完井作业要求。

  • 标签: 吸水膨胀橡胶 遇水膨胀封隔器 耐高温 高强度 性能评估 研制
  • 简介:塔里木油田塔中I号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多以裂缝、孔穴、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具有埋藏深(5000-7000m)、温度高(130-170℃)等特点,早期勘探以直井为主,主要寻找大的、高效的"串珠"状地震强反射储层。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完善,有效的"串珠"状地震强反射储层数量逐渐减少,勘探的成功率也随之降低,难度逐渐升高。伴随着水平井钻井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随钻伽马导向技术的不断成熟,水平井钻探越来越多,水平段也越来越长,采用全通径裸眼封隔器+压控筛管分段压裂工艺,能够增大水平井的泄流面积,提高储层的动用程度。以塔中XX井为例,对水平井裸眼段进行压裂段数优化,对压裂液体系进行了选择,通过压裂软件对压裂规模进行模拟计算,经现场压裂结果证实,酸压施工后水平井产量明显高于周围直井措施井。

  • 标签: 全通径 压控式筛管 碳酸盐岩储层 水平井 压裂
  • 简介:针对大庆油田水平井大规模压裂后低回压求产的需要,开发出适用于水平井大规模压后返排的水力泵排液工艺。通过研制该工艺所需水力泵工作筒、托砂皮碗、泵底阀、泵芯等井下工具,优选了配套使用的封隔器,配套了地面流程及油气水分离多功能计量罐,实现密闭、环保、自动分离计量,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污染,成功地将水力泵排液工艺应用在水平井压后返排上。

  • 标签: 水力泵排液 水平井压裂 多功能计量罐 自动分离
  • 简介:原油流动性差使得L16油田难以取得合格的地下含气原油样品,无法直接掌握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流体性质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统计分析40个国内主要稠油油藏脱气原油黏度和气油比,回归出二者之间的对数关系式。根据L16-3井脱气原油黏度计算L16油田地层原油的气油比为8.67m3/m3。结合室内原油复配实验,进一步得出地层含气原油的饱和压力约为3.77MPa,黏度约为10299mPa·s。发现带气顶的L16油田原油饱和压力远小于地层压力(11.4MPa),存在与经典油层物理理论相悖的现象。通过对国内外同类油藏的深度调研比对,结合L16油田的自身特点,认为L16油田在长期的油水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极有可能形成具有封隔作用的沥青壳,从而将油藏形成的气顶与原油隔离开来,使得天然气难以回溶至地层原油内。表现为虽存在气顶,但原油的饱和压力却远低于地层压力,最终合理地解释了油藏流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矛盾。

  • 标签: 气顶 超稠油 气油比 饱和压力 沥青壳